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儒家思想的变迁论文素材

  • 回答数

    1

  • 浏览数

    358

慕容紫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儒家思想的变迁论文素材

1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老鼠3705

已采纳
(1)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传统文化的主流3.宋明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朱熹成为最为突出,“理学”也称“程朱理学”“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就是天理朱熹是理不集大成者,他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他们主张通过学习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朱熹理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陆王心学: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王阳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这一学派也称为“陆王心学”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他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往往被私欲侵我蚀,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儒家思想的变迁论文素材

269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