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界迄今为止还未发现性倾向的具体成因,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性倾向是先天或在出生后不久就已决定的。具体的影响因素,包括基因、激素、和受前两个因素影响的大脑结构。过去的三十多年中,有数百项科学研究,指向性倾向是先天生理因素造成的,但由于这些研究前后时长几十年,而且大多并非出于研究性倾向成因的宗旨,而是在研究其他课题时偶然发现的,所以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讲,下结论比较困难。有幸的是,去年一位英国神经学家Simon Levay出版了一部书,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性倾向成因的各种研究和理论,爱白正在将此书翻译成中文,希望能在明年出版。如果有人希望读英文原著,此书的信息如下:Gay, Straight, and the Reason Why: The Science of Sexual OrientationSimon LeVa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 edition (September 29, 2010)关于基因,这里应该解释一下。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转变了科学界对于基因与生理现象之间关系的态度。之前人们曾认为每个基因像是一个开关,影响着一个生理现象,所以曾有人预言某一天可能会发现一个gay基因。但随着人们对基因的进一步研究,现在发现实际上基因与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是交错复杂的。一个基因往往影响着多个生理现象,而一个生理现象也可能受多个基因影响,所以也许永远也不会出现一个所谓“gay”基因。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可能发现性倾向生理成因,只是有可能原因不仅仅是单一基因。● 关于性倾向成因的一些假说•心理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提出的理论,认为童年时期的家庭状况,能够导致同性倾向。但在社会心理学有了现代调查研究手段后,这个假说已被推翻。不幸的是现在还有人相信,不仅给很多同志带来心理伤害,也导致很多同志父母经历无谓的愧疚和焦虑。•性经历 曾有人认为,一个人的早期(甚至童年)的性经历,能够影响性倾向。比如有人相信被异性拒绝、童年时被性强暴,能够导致同性倾向。这与上面一点一样,在有了现代科学统计之后,被发现对性倾向没有影响。•社会建构社会建构理论,对于理解性倾向的社会意义、与所谓主流社会的关系,社会角色及标签对人的影响,有极大的贡献。但对于一个个体如何成为某一性倾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现在有些人解读社会建构,认为性倾向都是社会加于人的标签。且不论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建构”成为同性恋是多么可笑的说法,这样的解读,忽略了成千上万的同志的切身经历,他/她们大多从幼年就直觉地知道自己与他人不同,这不是社会建构所能解释的。● 性倾向可以改变么?绝大多数人的性倾向,是终身不变的,但也有一些人,尤其是女性中,性倾向有一定的流动性。( 对于所谓流动性,星星的最新补充是性向现实中不流动,美国心理学会的研究报告指出是人们将性向与性行为混淆和人们对自己性向的了解因外界因素而改变,并不是真正的性向流动。)不过有一点应该清晰地指明,科学界对此也有共识,就是性倾向不可能主观改变,不论是通过本人努力还是通过外界干预的方式。在西方,有些宗教势力一再企图“治疗”同性倾向,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这种“治疗”有任何效用,而且往往会给人带来身心伤害。在中国,也有些人由于缺乏现代科学知识和贪图利益,在提供所谓“治疗”。他们声称将很多人治的“结婚了”,我想大家都可以理解,这是多么可笑的“治疗结果”。您也可关注我们的贴吧贴吧:亲友会pflag吧,获取自我认同的知识,可以在吧内进行发帖求助我们有专门的心理咨询以及接纳孩纸的父母们在线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