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比亚迪议论文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76

东风41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比亚迪议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东瓜海带

已采纳
论文要以意为主,首尾员一意是文章的中心,是主脑,是统帅。要写好毕业论文,就要抓住中心。这个中心的要求应当是简单明了的,能够一言以蔽之,可以达到以简治繁的目的。抓住这样的中心,紧扣不放,一线到底,中途不可转换论题,不可停滞,不可跳跃遗隙,这样就能使中心思想的发展具有连续性。

比亚迪议论文

146 评论(14)

danfeng1987

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4万辆和7万辆,已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位,累计保有量达到180万辆,占全球市场保有量的50%以上。这样的成绩取得的确喜人,其背后正是一系列政策不断积累生效以及市场不断认可的表现。
97 评论(11)

小虫子_不死

中国汽车企业的现状:  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尤其是自主品牌汽车的国际化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汽车产业已进入国际化进程,  从资本市场看,中国汽车行业与国际上各大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商相继建立了800多家合资企业,累计资本约960亿美元,占全国汽车工业资本总额的50%左右。今后几年,随着中外合资企业的发展,合作领域还将扩大。  从技术市场看,中国的入世和市场的更加开放,为汽车工业提供了多种技术创新的途径。在过去成千项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委托设计、联合设计、合作开发以及集成创新等多种方式,使先进技术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汽车技术市场。同时,通过海外设立技术公司,我们的技术已走向世界。  从产品市场看,近几年,国际著名的汽车零部件集团相继在中国加大了采购力度和建立采购基地。在全球排名前100位的零部件供应商中,有70%以上已经在中国开展业务,采购金额逐年递增。  新世纪的近六年,中国汽车工业迈向国际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五”期间,我国进口汽车70万辆,出口40万辆,到2005年,进口金额由2001年的47亿增加到154亿美元;出口额由2001年的7亿增加到200亿美元,实现了出口大于进口。中国汽车产品市场开始与国际市场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近六年中,汽车行业不断通过合资、合作以及并购、上市等多种形式提高了行业的总体水平和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实现资本国际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日本的丰田、本田、日产、韩国的现代、欧洲的宝马及戴克等大汽车集团都是在新世纪近六年间进入中国的;东风汽车集团在境外实现上市;上汽、南汽已经开始国外并购;奇瑞、吉利、长城、宇通、金龙等自主品牌的集团在海外设厂的计划在实施中。  在汽车服务贸易领域,特别是在汽车金融领域,一批批独资及中外合资的公司已经开始运营。  国际化将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动力。中国要跟上世界汽车市场国际化的步伐,就要在更广泛的领域里探讨,汲取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并不断拓展与世界同行的交流领域。  汽车产业国际化是积累的过程,国际化要立足本国和自主品牌!  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地位加速提升,地位明显呈上升趋势。  一项统计表明,09年前5个月,中国汽车生产累计增幅高出10个百分点,结束了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低增长局面,可以看出中国汽车产业经历了一个从下降通道中急速拉升产量的过程,这正是信心恢复带来的结果。展望2009年全年,中国经济增长明显快于全球经济,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刺激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上中国汽车市场消费正处于成长阶段,使得汽车消费需求巨大而持久。预计2009年全年中国汽车销量同比增长8%至10%,汽车销量达到1,013万至1,030万辆。  在市场回暖和政策利好的刺激下,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经过2008年的短暂调整,2009年一季度得到了显著提升。统计显示,2009年一季度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59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30%。这种提升不仅是在销售量和质量方面,而且体现在安全性能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公布的2008年测试结果表明,自主品牌汽车的安全带提示装置、安全气囊、气帘的应用逐步提高,过去只有在高级车使用的安全装置出现在10万元以下级别的自主品牌车型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自主品牌企业经过多年努力,在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初步具备了产业化推广的条件。  近些年的合资合作使国内汽车企业积累了经验、技术、人才和资金。奇瑞、吉利等企业实现了从完全模仿到正向开发再到自主创新的跨越;一汽、上汽、东风三大轿车支柱企业近几年逐步加强力量开发自主品牌。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已经从单项技术和产品创新向集成创新和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发展。  这份“汽车蓝皮书”指出,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随着汽车动力电池技术的突破,中国电动汽车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机遇,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普通型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已提上日程。
358 评论(15)

Sunny_YanW

其实创造性复制可以看做是对创新的朴实解释,或说是诙谐说法,比亚迪汽车的这种做法成功就在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F3创造了世界车坛上的神话,7月份刚上市的比亚迪M6更是将这种做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树立了10万以上的中高级车性价比标杆。
184 评论(9)

棋域工作室

新能源的聚光灯又一次照向了比亚迪。几天前,比亚迪在线上召开了一次技术发布会,发布会的主角叫作“刀片电池”。按照王传福的说法,它将彻底解决锂电池“自燃”的痛点,改变行业。刚好,最近闲着无聊看了一些关于电池的论文,所以趁我没有忘掉之前,跟各位聊聊这个所谓的“刀片电池”,到底是何方神圣。什么是“刀片电池”?按照正极材料的划分,锂电池大致分为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三元锂这几种。但经过多年的尝试,目前市面流行的,或者说被行业所看好的只有磷酸铁锂、三元锂。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能量密度低,安全性高,后者能量密度高,安全性低。而“刀片电池”,这个看起来有点中二的名字,它本质上属于磷酸铁锂电池的一种。只是它不同于常规的磷酸铁锂电池,比亚迪用了一种类似宁德时代CTP的技术,取消了传统锂电池原有的电池模组,直接将电芯集成为电池包。其中,组成电池包的电芯则是一种薄薄的,类似于刀片的形状,所以被叫作“刀片电池”。“刀片电池”有什么特点?首先是安全性更高。这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方面磷酸铁锂电池在充电过程中,Li离子不断由从正极脱出,向负极移动,当电量即将达到饱和,Li离子可以完全嵌到负极,从而形成“过充电保护”;另一方面,磷酸铁锂电池的P-O键稳定,难以分解,即便在高温(390℃以上)也不会导致结构崩塌发热或是形成强氧化性物质;再者磷酸铁锂电池的燃烧需要外部氧气的供给,一旦发生自燃,只要切断了外部氧气就可以控制火势。而且因为电池材质的缘故,“刀片电池”的燃烧速度较慢,且燃烧的程度也不剧烈。但以上只是磷酸铁锂电池最基本的特性,而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则是在这基础上,又增加了两种防护手段——其一是将“刀片电池”采用竖立排放的方式,以此改变电池的弯曲截面,提高电池包的强度;其二是将两块高强度板,粘贴到电池的上下两面,形成蜂窝铝板结构,加固电池包的强度。所以,相比三元锂电池,“刀片电池”不会因为温度过高、过充、短路、撞击等原因而产生爆炸或燃烧,即便就算是自燃了,装配“刀片电池”的纯电动车也会有更多的时间让车主逃生。比亚迪在这次发布会上也表示了“刀片电池”通过了针刺、炉温、挤压、过充四大测试,并且还放出了完整版的针刺视频。不得不承认,比亚迪是挺大胆的,也有真材实料,毕竟很少会有车企敢把这种测试放出来,这一定得对自己的产品很有信心才行。但我对此依旧持怀疑态度,毕竟单个“刀片电池”的测试,不能代表整个电池包,这还得看后续市场的检验,当然这也是后话了。其次,空间利用率好。前文有提到,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用了一种类似宁德时代CTP的技术。一般来讲,传统的电池装配是一种“电芯-模组-电池包”的模式,也就是电芯(Cell)会先组合成一个个模组(Module),之后再将模组按照到电池包(Pack)。而所谓的CTP,其全称为Cell to Pack,顾名思义也就是取消了中间的模组组装的环节,直接将电芯集成电池包。而没有了模组的电池包,也就减少了诸多用于组装模组的零部件,也因此降低了电池包制作工艺,节省了物料人工费用,以及一举提高了电池包体积利用率。同时,这也意味着,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可以通过升单体电池容量、优化PACK结构等方式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并且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为磷酸铁锂电池振实密度与压实密度低的缘故,而产生的能量密度低的问题。但“刀片电池”也并不是完美的,比如由于颗粒粒径和电解质原料等影响因素,磷酸铁锂电池的低温性能很差,特别是在北方那种冬季基本处于零摄氏度以下地方更为明显,这在一定程度就限制了“刀片电池”的适用范围。而比亚迪在发布会上没有针对电池低温性做一个说明,这就让我又加深了对“刀片电池”低温性能的怀疑。但按理来说,电池研发肯定会做低温测试,所以希望比亚迪后续能够给个说法。再比如电芯一致性的问题,以及热管理问题等等,都是“刀片电池”所要面临的挑战。三元锂VS磷酸铁锂其实,当王传福说出解决自燃,改变行业的时候,我不由的想到了特斯拉。毕竟特斯拉用的就是很容易自燃的三元锂电池,早些时间也因为自燃问题深受困扰。坦白说,关于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锂电池的斗争一直都存在。早些年因为政策补贴对续航里程的要求不断增加,导致大家全部一股脑的冲到了三元锂电池上面,包括比亚迪自己也抛弃了此前研发的磷酸铁锂电池,转投三元锂电池的怀抱。但近两年,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持续退坡,以及动力电池新技术的加持,再加上CTP技术的出现,磷酸铁锂电池又开始冒了出来。根据根据工信部2020年第一批推荐目录乘用车的情况显示,搭载磷酸铁锂的乘用车车型占比已经有了18%(2019年也就8%)。所以按照现在的趋势来看,以后的电池格局大概就是三元锂和磷酸铁锂两分天下,但至于孰强孰弱,那还是得看后续各位车企的努力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量产出“刀片电池”的比亚迪,在电池这条路开创了自己的新纪元,也让弯道超车的梦想,看到了曙光。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47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