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才
2020年,山河无恙,人民安康。在受疫情影响停工停学的漫长假期之内,我们见证了中国人的团结,领略了科技的力量,更为有着如此一个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政府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我们历经漫长等待,熬过无数披星戴月奋战的夜晚,终于迎来期盼已久的国考。在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落下帷幕之际,中公教育对国考市地级申论试题进行分析和深度解读,帮助考生把握2021国考申论市地级考试的命题特点。一、主题选取:聚焦城乡治理现代化,紧贴时政热点2021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市地)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围绕“治’慧”这一主题展开,涉及乡村经济文化治理、城市社区治理、城市交通治理等有关我国城乡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方方面面,再次体现了政府“人民至上”的勇敢担当、超群智慧,以及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从今年的725和822考试的诸多联考省份,到独立命题的广东省考,再到现在的公考“风向标”——国考,各地考试都寓教于考,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是对十九届四中全会制定的方针政策作出的有力回应,也是在政府的有力领导下,我国战胜疫情、迎来春天的绝对自信。二、材料设置:案例小而具体,重点关注基层话题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取材基层案例型材料是国考市地级申论试卷的突出特点。2021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市地)话题虽有变化,但材料风格和往年一样,以案例型为主,材料涉及“村寨银行”、为乡村群众“种戏”、石板街道社区治理、城市人行道问题解决等等。虽然在地方省考考过多次,但国考材料话题毫不回避“社会治理现代化”热点,紧跟时政,时效性极强。考生需熟练运用阅读方法,快速准确提炼要点,尤其要强化案例型材料的阅读,在备考中关注最新热点,做到有备无患。三、题目设置:延续传统,题量题型稳定据考生回忆,2021年国考市地级申论考试申论题目设计采取“概括+分析+贯彻+对策+作文”的命题形式,题型题量异常稳定。和2020年国考申论相比,出了主题变化之外,各个题型命题风格变化很小。第一题为归纳概括题,要求概括“风林村在实施‘村寨银行’项目后,发生了哪些变化”,考生需要仔细阅读给定材料,概括提炼加工出凤林村前后的不同即可。这道题考的是“变化”,题型与前年完全一致。要点得出主要是综合概括,这一阅读方法我们中公教育已在以往题目的讲授中为考生做了非常详细的讲解和针对性训练。第二题为解释分析题,要求考生根据给定资料,谈谈对“我们不仅仅是为乡村群众唱几场戏,更重要的是要‘种戏’”中“种戏”的理解。关于这一题型,我们中公教育亦在对以往的试题讲解中多次作了深入透彻的解读,只要考生通过各种途径及时收听、反复练习,完美解答此题必定不是难事。第三题为贯彻执行题,要求考生作为石板街道负责人,以“清河社区的治理之道”为题,写一份发言提纲。这道“发言提纲”,题型再次与前年重合。关于提纲类贯彻执行题的作答思路,大家必定也是十分熟悉了。所以,只要我们平时认真做题,夯实找点基本功,这道题的作答必定也是小菜一碟。第四题为提出对策题,要求考生对Z市人行道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解决建议。这是一道概括+对策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根据给定资料梳理出人行道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然后再根据问题推出对策即可。此处要注意,题干要求中有“所提建议与问题相对应,具体明确、切实可行”字样,要求我们提出的对策必须与问题一一对应,而且要注意可行性,不能针对问题空谈对策。第五题为申发论述题,据考生回忆,要求考生从“物无妄然,必由其理”中悟出深刻道理,以“‘治’慧”为题,写一篇文章。继2020国考市地申论考了应用文后,今年又强势回归,考了文章。然而,我们大可不必慌张,中公教育平时早已对这两种文体都作出了细致的讲解,只要大家笔耕不辍地勤奋练习,换回文章写作也照样手到擒来。在这篇文章中,考生要立足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技术、方法和成就,写三个分论点,论证方式尽量以分析为主,充满自豪感地引用材料案例,以及我们平时积累的今年疫情案例进行论证即可。综上所述,2021国考市地级申论考试试卷主题聚焦“国家治理现代化”,彰显政府担当,材料时效性强,题量题型稳定。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以执政党最高政治文件和最高政治决策的形式,对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引导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法治轨道上积极稳妥地深化各种体制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制度化、法治化的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我国宪法规定,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基于“没有法治,就没有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思维,基于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新认识,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的新判断,基于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的新理念,我们必须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到落实党和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总抓手的新高度来把握,把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纳入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范畴中来展开,把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保障宪法法律实施置放到维护国家治理权威、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保障人民基本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大格局中来落实,把建设法治体系、发挥法治功能的基本要求贯彻到引领深化改革、促进全面发展、构建有序社会、保证长治久安的具体实践中来实现。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新形势下发展人民民主的根本保障。依法治国的要义是,通过反腐治权、依法治官和监督制约公权力,通过尊重保障人权和基本自由,实现人民民主。因此,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体的政治地位和主权权利,必然是依法治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对依法治国的新期待,不仅表现或者停留在公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依法享有管理权、知情权、参政议政权、监督权等政治民主和政治权利方面,更多的是表现在对社会民主与社会权利,如自我管理、社会保障、医疗养老、住房就业、教育卫生、公共服务等;经济民主与经济权利,如参与经济决策和管理、获得财产或企业股份、参加工会、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带薪休假、适当生活水准权、安全生产等。广大人民群众不仅需要抽象的民主政治权利、民主政治参与,更需要具体实在可参与、被尊重、平等公正的民主政治权利;不仅需要玻璃天花板上可望而不可及的民主政治权利,更需要兑现实在实惠实用的人身财产权利、经济社会权利、环境生态食品安全权利等具体权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反腐治权的治本之道。权力腐败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死敌,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最大障碍。应当更加重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权力放进法律制度的笼子里,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反腐治权,切实从体制、机制和法治上遏制并解决权力腐败问题。腐败现象千变万化,腐败行为林林总总,但归根结底是公权力的腐败,因为权力不受制约必然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所以各法治国家要依法分权和治权。公权力腐败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公权力腐败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归根结底是权力寻租,是掌握和行使公权力的各类主体的腐败,而这些主体基本上都是政府官员和公职人员,所以各法治国家不仅要依法治权,而且要依法治官、从严治吏。在我国,依法治权、依法治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是法治思维下反腐治权的必然要求。反腐必须治权,治权必靠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