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wkchem
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数学教学的成功体验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在正常情况下,只要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一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能。该理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来看,数学教学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数学基本概念、法则、性质、定理等内容的教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数学学科的科学素养;通过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数学教学活动中,我是怎样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呢? 一、理解智力差异,尊重智力差异,利用智力差异 加德纳认为,每个正常人至少都具有八种智能,但由于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差异,每个人在各种智能的发展程度上有所不同,因此,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必然存在在各种智能差异。所以,教师必须面对这个事实,不仅承认这些差异,还要理解、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联明的教师更要善于利用这种差异来完成多种能力的发展。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不同的学生是用不同的方式来构建知识的。不同的学生对学习有不同的理解。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可能,是合作与交流学习方式的一笔财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在教学中,我把各种不同学习程度、不同能力层次的个体“掺杂”在一起组成交流合作小组,进行开放式的讨论的积极性。同时,在交流合作中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在各抒己见中不知不觉的提高着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提供发展多元智能的空间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拥有不同程度的多种智能,而所有的智能都能够就用于创造发明。对此,我在数学课上努力为学生创造一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提供发展多元智能的空间,让学生得到充分表现自己智力的机会,能发挥自己的特长,相互交流、沟通,共同完成规律的创造,从而获得知识,增强自信,开发潜能。当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运用多种智能来挖掘自身的数学潜能而热爱数学研究时,他们必会在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空间想象、人际交往及自我认识等多方面展现出积极的变化。 例如,在讲试卷、讲习题及作业的处理上,我改变了传统的方式方法——教师一道题一道题挨着讲、仔细讲,很怕学生听不明白,变为只讲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余下的大多数题由学生们互相讲和共同研究解决。当然,开始的时候讲得“很不成样子”,好学生不知道怎么讲,会做的同学没啥讲,弱势生不敢讲。在我循序渐进的引导与鼓励下,经过两年多的培养,现在不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讲,而且还能根据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讲,甚至在讲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听者哪个知识点有问题、他(她)究竟“卡“在什么地方了等。 在这个实例中,每个学生对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并能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通过比较不同策略的特点,使他们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性性,从中反思(内省)自己解法的优劣,促进认知的发展,这实际上就是发展学生自我认识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的过程;同学之间的密切合作发展了他们的人际智能,学会和睦相处,不断提高他们选择合理的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 三、数学教学层次化,能力提升个性化 普通中学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很大的能力差异,导致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有很大的差异,这势必对数学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的传统教法,这就导致了“吃不饱”和“吃不消”两种不同局面的出现,差异程度更加扩大。这样,必须不能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充分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以回避这种差异。 多元智能理念告诉我们:单个个体有很高的某种智能,却不一定有同样程度的其它智能。只有当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性被考虑时,教学才是有效的。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智能特点,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对“数学智能”差的学生,我要另外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逐步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特别要注意的是,对这类学生,在语言上一定要人性化,从他们自身角度多考虑,用幽默的语言来给他们解围——因为他们提出的问题确实很幼稚,待老师给他们讲完后他们自己都不好意思。而对那些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深厚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满足他们学习的需要,促进数学智能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知识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应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评价的体系及评价的标准也要个性化。如在我的教学班中就出现了56分的得到了奖励,102分的却没有奖的个性化评价方法。因为起点不同,能力提升的程度也就不同。数学教学不仅要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智能,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个体弱势智能的挖掘和补偿,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在不同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数学课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目标。 总之,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其独特的智能诠释和极大的整合性,为我们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特别是把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我的数学教学之中后,全班数学成绩提升很快,而且不论什么程度的学生,都对为数学感兴趣,这对普通中学的普通班级来讲是来之不易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了不同的发展。如甲同学擅长应用题,乙同学擅长几何证明题,丙同学擅长代数推导证明题等等。 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相信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能促使我们以新的视角重视思考当前的数学教育,对教学观和评价观的改进提供新观点、新思路。让教师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以及提供一个发展多元智能的空间。 
智慧既然是神给人的恩赐,神要赐下的到底是怎样的智慧呢?神所赐的智慧和我们的人生又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人们应该怎样运用神所赐的智慧来解读人生,从而引导人生?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而在这个问题上,智慧却常被误解了。试想象你站在国际机场的观望室,观察跑道上,停机坪上起降的飞机,你将看到起起落落的飞机升空和降陆、一些在空中盘旋,一些在跑道上滑行、走走又停下;跑道上许多讯号灯亮了又熄灭,或改换颜色,等等。如果只凭着这样的观察,想去解释机场的运作规律,结果一定大失所望。但是,如果你有幸置身於机场的控制塔内,藉着巨大的雷达屏幕和监控电脑设备,机场内每一个角落,乃至机场周围数百公里内天空中的一动一静,无不一目了然。这时,每一架飞机为什么从那里起飞,为什么从那里降陆,为什么在天空盘旋,或在跑道上停下,就非常的清楚了。有一个比喻可以说明这种误解。可是,这种“置身於控制塔内”的想法,恰恰是对智慧认识的误区!抱着这种想法的人,以为神赐的智慧就是一种能深入了解在我们周遭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的原因和意义,明白神在某一件事情所做的事,甚至预见神所将要做的事。他们认为若与神亲近,就能获得这种“在控制塔”的智慧,能够解释生活中每一件事的前因后果。于是我们竭尽全力的去思想这一切的“为什么”,神为什么允许某一件事的发生?在事前有什么“预警”?我们试图为每件事作出解释。(如:为什么一个属灵的姐妹会得癌症?)而把对事的不能解释归咎于灵性软弱。最后,当我们的“解释”被证明是错误时,除非我们及时认罪悔改,否则它对我们的属灵成长将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