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4213268
公路隧道截面形状的研究十一期间的1个晚上,我从温州回永强的路上,路过一个隧道(白楼下的茅竹隧道),当车在隧道中飞驰而过时,我发现公路隧道截面的形状是拱圈下面一个矩形,而且我见到的公路隧道截面的形状几乎都是这种形状。为什么公路隧道截面的形状不是别的形状呢?于是我决定用数学知识去计算研究公路隧道截面的形状与有效通车面积、截面的周长(与制造材料的成本直接相关)的关系,尝试着能否发现一种更合理、更节省的隧道截面的形状。一、不同的公路隧道截面形状的设计为了方便计算,我设定有效通车面积统一为4米×4米,隧道截面最高处为6米。图形①半圆加正方形图形②三角形加正方形图形③梯形加正方形图形④正方形加矩形图形⑤正方形二、计算不同形状的隧道截面总面积、截面的周长、隧道的实用面积率隧道的实用面积率=有效通车面积/隧道截面总面积=16m2/隧道截面总面积第一个图形:(半圆加正方形)隧道截面总面积=有效通车面积+半圆的面积=16m2+28m2=28m2这个图形的隧道的实用面积率=16m2/28m2≈8%这个图形的隧道截面的周长=3×4m+пR=12m+28m=28m第二个图形:(三角形加正方形)隧道截面总面积=有效通车面积+三角形的面积=16m2+4m2=20m2这个图形的隧道的实用面积率=16m2/20m2=80%这个图形的隧道截面的周长≈3×4m+2×83m=12m+66m=66m第三个图形:(梯形加正方形)隧道截面总面积=有效通车面积+梯形的面积=16m2+6m2=22m2这个图形的隧道的实用面积率=16m2/22m2≈7%这个图形的隧道截面的周长≈3×4m+2×24m+2m=12m+48m=48m第四个图形:(正方形加矩形)隧道截面总面积=矩形1的面积=4m×6m=24m2这个图形的隧道的实用面积率=16m2/24m2≈7%这个图形的隧道截面的周长=(4m+6m)×2=20m第五个图形:(正方形)隧道截面总面积=矩形2的面积=4m×4m=16m2这个图形的隧道的实用面积率=16m2/16m2=100%这个图形的隧道截面的周长=4m×4m=16m不同形状的隧道截面总面积、截面的周长、隧道的实用面积率的比较图形编号图形1图形2图形3图形4图形5截面总面积28m220m222m224m216m2实用面积率8%80%7%7%100%截面的周长48m20m16m三、计算结果的分析与研究从计算结果得出:1、不同形状的隧道截面的实用面积率与截面的周长具一定的相关性,即实用面积率越高的,周长越小(最节省材料)。2、隧道截面形状为图形5和图形2的隧道实用面积率高、制造用的材料最省。为什么常见的隧道截面不采用图形5和图形2的形状呢?而是采用隧道截面如图形1的形状呢?于是我试着上网查找原因。在-06/28/content_htm网页资料:26日晚,位于渝中区解放东路文化街路口主路地下的一条在建电缆隧道,在施工中突然塌方,所幸无人伤亡。事发隧道隶属渝中区顺城街变电站110千伏送出隧道工程,由重庆广信电力建设公司承建。知情者介绍,该隧道结构近似正方形,高宽约为7米,顶部距路面约1米。本资料表明:正方形形状的隧道出的事故原因比较多,可能是不采用图形5的原因。在%E9%9A%A7%E9%81%93&variant=zh-cn网页资料了解到有关隧道结构的一些知识。隧道洞身——隧道结构的主体部分,是汔车通行的信道。衬砌——承受地层压力,维持岩体稳定,阻止坑道周围地层变形的永久性支撑物。它由拱圈、边墙、托梁和仰拱组成。拱圈位于坑道顶部,呈半圆形,为承受地层压力的主要部分。边墙位于坑道两侧,承受来自拱圈和坑道侧面的土体压力,边墙可分为垂直形和曲线形两种。托梁位于拱墙和边墙之间,为防止拱圈底部挖空时发生松动开裂,用来支承拱圈。仰拱位于坑底,形状与一般拱圈相似,但弯曲方向与拱圈相反,用来抵抗土体滑动和防止底部土体隆起。本资料表明:隧道截面通常采用图形1主要是考虑承受地层压力,使隧道结构更牢固度,才能安全性。为什么不采用图形2的原因,我一直找不到相关的有效资料。我想可能与结构的牢固度或者视觉效果有关,也可能隧道工程的难度有关或其它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如果在这些方面图形1、2没有太多的区别,我建议采用图形2,因为这种形状的隧道实用面积率高、制造用的材料最省。 
1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用于直角三角形中的相关计算 3有利于你记住余弦定理,它是余弦定理的一种特殊情况。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 周公问:“我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能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那么如何才能得到关于天地得到数据呢?” 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饿认识。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矩’得到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这个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呵。” 从上面所引的这段对话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的人民早在多少千年以前就已经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这一重要懂得数学原理了。稍懂平面多少何饿读者都清楚,所谓勾股定理,就是指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用勾(a)和股(b)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得到两条直角边,用弦(c)来表示斜边,则可得: 勾2+股2=弦2 亦即: a2+b2=c2 勾股定理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相传是古希腊数学家兼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550年第一发现的。其实,我国古代得到人民对这一数学定理的发现和应用,远比毕达哥拉斯早得多。如果说大禹治水因年代久远而无法确切考证的话,那么周公与商高的对话则能确定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比毕达哥拉斯要早了五百多年。其中所说的勾3股4弦5,正是勾股定理的一个应用特例(32+42=52)。所以现在数学界把它称为勾股定理,应该是非常恰当的。 在稍后一点的《九章算术一书》中,勾股定理得到了更加规范的一般性表达。书中的《勾股章》说;“把勾和股分别自乘,然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再进行开方,便能得到弦。”把这段话列成算式,即为: 弦=(勾2+股2)(1/2) 即: c=(a2+b2)(1/2) 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平方+b^平方=c^平方;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如果三角形的三条边a,b,c满足a^2+b^2=c^2,如:一条直角边是3,一条直角边是四,斜边就是3*3+4*4=X*X,X=5。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称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来源: 毕达哥拉斯树是一个基本的多少何定理,传统上认为是由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所证明。据说毕达哥拉斯证明了这个定理后,即斩了百头牛作庆祝,因此又称“百牛定理”。在中国,《周髀算经》记载了勾股定理的一个特例,相传是在商代由商高发现,故又有称之为商高定理;三国时代的赵爽对《周髀算经》内的勾股定理作出了详细注释,作为一个证明。法国和比利时称为驴桥定理,埃及称为埃及三角形。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得直角边叫做勾,较长的直角边叫做股,斜边叫做弦。 文章来源: 原文链接: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