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53

shabeir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诗词中的酒文化论文1500字开头怎么写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tianyu326

已采纳
酒与中国古典诗词呈现的是形影不离之态。诗酒结缘,似乎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魏晋文学、唐诗和宋词。文人墨客们斗酒斗诗,诗增添了饮酒之乐趣,而酒则舒扬了诗的精魂,酒文化也由此应运而生。鉴于此,小编邀您一起畅游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酒文化,追寻其文背后的点滴事迹,细数那些如痴如醉的饮酒名篇,虽挂一漏万,但愿能勾起您的诗酒之兴,聊做一块引玉之砖。魏晋诗词中的酒文化从东汉至魏晋的二百年间,内忧外患接踵而来,政治党派对立,党锢之祸时常发生。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魏晋文学分为几大流派,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以阮籍、嵇康等为代表的竹林七贤的正史文学,以及陶渊明的归隐田园诗歌。他们虽文学主张不同,风格各异,但皆有以酒为“酵母”引发的佳作,在他们的“酒”文字中或隐或显地流露出了他们对时代的情感。曹操的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便是“魏晋风流”的真实写照——沉溺酒中,无为而任性。魏晋文人纵情于酒,但“文人雅客”的身份让他们对饮酒的环境、对酌对象和对饮方式等都有着独特的追求。百酒图在环境上,遵循“春饮宜郊,夏饮宜庭,秋饮宜舟,冬饮宜室,夜饮宜月”的原则。如张正见的《饮酒》“当歌对玉酒,匡坐酌金罍。竹叶三清泛,葡萄百味开。风移兰气入,月逐桂香来。独有刘将阮,忘情寄羽杯。”集天地人和四素于一体,只为莫负杯中美酒。魏晋文人不仅追求饮酒环境的优雅,也强调“合适”的对饮之人。沈约送别范公时,曾邀其共饮,并赋诗作别曰:“勿言一杯酒,明日难再持。”别说这小小的一杯酒,待老兄你走后想与你共饮都难再持杯了,离别的感伤不言而喻。在饮酒方式上,追求高雅的境界,必须琴瑟和鸣,诗酒共饮。嵇康说,“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足矣”,想必这也是当时大多数文人的简单而理想的生活。唐诗中的酒文化诗酒结合最鼎盛的时期,当属唐朝。唐诗中的酒文化,是情、酒、诗三者的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唐朝国家政策开明,朝廷百官宴游,唱诗互和,以为谈佐之乐。这些共同促成了唐诗空前绝后的繁盛之势。诗人多爱饮酒,诗歌的繁盛映衬着酒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是酒后兴起而作。诗人借酒表现自己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不经意间也展现了唐代的酒文化,酒文化又反过来促进诗歌的发展,正所谓诗酒相融成一家。《琉璃堂人物图》唐诗中饮酒场合十分丰富。首先,宴会亲友,叙团聚之喜悦。“流落时相见,悲欢共此时。兴因尊酒洽,愁为故人轻。”偶然的久别重逢,喜上眉间,煮一壶清酒共饮畅叙。此刻,再多的悲愁也将散尽,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感溢于言表。唐代写酒的诗歌中,宴会酒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次,饯行好友,叹离别之情愁。好友将远行,为临行好友设饯行宴。为其送上最真诚的祝福,并表达自己的绵绵离愁,这是唐朝大多数文人会都有的饯行之举。“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多少离愁尽现于此。唐朝诗人在月明之夜设饯行酒为好友饯行再次,犒赏将士,歌咏为国捐躯的英雄豪迈。唐边塞诗中,那些为国守边的将士,他们心中既有报效祖国的豪情,又有背井离乡、远离亲友的悲戚,于是借助酒兴,在荒凉大漠的衬托下,谱写出无数悲壮的战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视死如归的悲壮和激昂令人钦佩。小酌独饮,抒人生之感慨。“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悠然之态尽显于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苦闷的内心可见一般;“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的少侠之气颇具感染力。还有《将进酒》的豪迈,《登宣州谢朓楼》的慷慨等等。唐代诗人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倾注于酒中,吟咏出生命的千姿百态。他们反复酝酿,渲染了醇厚而浓烈的酒文化,也促成了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中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诗词中的酒文化论文1500字开头怎么写

316 评论(8)

bettyshen

关于酒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有的说就是神仙造的。天上有个神仙,叫酒星,是他酿造了酒,传到世间,丰富人们的生活。宋代有本书叫《酒谱》,记载说:“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存矣。”《晋书》中也有关于酒星的记载:“轩辕右角南三星日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飨饮食。五星守酒旗,天下大哺。”不管天上酒星是不是存在,不妨碍人们茶余酒后津津乐道。李白在《月下独酌·其二》中就有“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的著名诗句。东汉末年的孔融亦爱饮酒,“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曹操发布命令禁酒,他不同意,上《与曹操论酒禁书》,其中也有“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的说法。唐代鬼才诗人李贺,在《秦王饮酒》一诗中,也写道“龙头泻酒邀酒星”。皮日休也有“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魂”的诗句。文人的创造力,在于传说也好,史实也罢,都可以随手拈来。也有人认为酒是猿猴造的。明清时,有过猿猴造酒的传说。明代文人李日华在他的著述中记载道:“黄山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娄百步。野樵深入者或得偷饮之,不可多,多即减酒痕,觉之,众猱伺得人,必嬲死之。”清代文人李调元在他的著作中记叙道:“琼州(今海南岛)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以稻米杂百花所造,一石六辄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清代的另一种笔记小说中也说:“粤西平乐(在今广西东部)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娄石。饮之,香美异常,名日猿酒。”看来人们在很多地方都曾发现过猿猴“造”的酒。……“击鼓传花”:击鼓传花也是大众游戏,用在酒桌上,就成了酒令。击鼓传花酒令游戏的玩法是,取一枝花为传递之物,专门设置一人击鼓,随着鼓声的节奏、速度,依次循环传递令花,鼓声停止后,花落谁手,就要被罚酒一杯。宋代范成大《上元记吴中节物》诗有“酒垆先迭鼓,灯市早投琼”的句子。北宋胡仔《水龙吟·以李长吉美人梳头歌填》填词云:“理云裾下阶,含情不语,笑折花枝戏。”《红楼梦》第五十四回有:“凤姐儿因见贾母十分高兴,便笑道: ‘趁着女先儿们在这里,不如叫他们击鼓,咱们传梅,行一个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贾母笑道: ‘这是个好令,正对时对景。”’这里所说的“春喜上眉梢”就是“击鼓传梅”的雅称,利用“梅”“眉”谐音,将“传梅”说成“春喜上眉梢”。“对旬”:酒筵行令,常见联对的形式。形式是一人出上联,另一人对下联,对不出则罚酒。还有一种形式是限定题目,每人作一副对联。作不出者罚饮酒。如宋时苏洵家宴行酒令,限以“冷香”二字联对,此令要求上下联句尾分别是“冷香”二字。唐代传奇故事也有关于对句的动人故事。据《申屠澄》记载:布衣秀才申屠澄赴任县尉,风雪阻途,夜投茅屋。好客的主人烫酒备席,围炉飨客。风流才子申屠澄举杯行令“厌厌夜饮,不醉不归”,引用《诗经》行雅令。不料话音刚落,坐在对面的主人之女就咯咯笑了起来,说:“这样的风雪之夜,你还能到哪里去呢?”说完,少女多情地看了申屠澄一眼,脱口出令:“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申屠澄听后,惊叹万分。他知道少女是用《诗经·郑风·风雨》里的诗句,隐去后两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说明少女已含蓄而巧妙地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意。于是,申屠澄向少女的父母求婚。喜结良缘。“流觞”:流觞亦称为“流杯”“传杯”等。古代三月三日是上巳节,东晋永和九年的上巳节,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位当时的名士文人。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他们取一片荷叶,把酒杯放在荷叶上,从上游顺流而下,杯在谁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要即兴赋诗饮酒。这是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活动,从此曲水流觞成为酒令。唐代杜牧《和严恽秀才落花》:“共惜流年留不得,且环流水醉流杯。”说的就是流觞。流觞是古今最风雅的酒令之一。古代酒令还有很多,有些在诗词中多有表现,有些表现得少,但被记录在其他形式的文字中。无论哪种酒令,都是我国特有的宴饮的艺术,是我国酒文化的独创。酒令用来活跃气氛,调节感情,促进交流,提高了宴饮的文化品位。通过诗词,我们可以领略酒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正因为有了源远流长的酒文化,诗歌的长河中,才美酒飘香,醇厚醉人
243 评论(8)

yhll

李清照词中的“酒”意象李清照的生活和写作均与酒有着密切的关系,她的词作中写酒,写醉,写樽(酒杯)的词句多达二十二处,占她现存词作的百分之四十还多。不管是琥珀,绿蚁,还是玉尊,酒盏,还是残酒,淡酒,都反映着李清照人生的起起伏伏:(一)酒助游兴李清照自少时便好山水,《如梦令》中就记载了她一段难忘的出游经历:“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游园兴高,倾樽至酣,直至夕阳西下才摆舟欲返,哪知“沉醉不知归路”,误进一片碧叶荷花,纷嚷争渡之时,惊得鸥鹭四起惊飞。群聚出游,饮酒至醉,荡舟池塘,在理学气息渐浓的宋代,这绝非寻常女子能为之事,但李清照则从不拘于礼数,甘做刻板乏味的封建女性,而是任由己兴,时常为之,并且留下了藕花之中惊鸥鹭的不寻常回忆,其豪爽之情不亚于任何男子,最是让读者印象深刻。若非“沉醉”,岂有“误入”,岂有“争渡”,岂有“惊起一滩鸥鹭”?“沉醉”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使得日暮溪亭、藕花鸥鹭、荡舟争渡兴致高至化境,非但醉了作者,更使读者沉醉。(二)酒浇离愁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感情甚笃,他们斗酒论诗,战棋听琴,共探金石,生活幸福美满,然而两人朝夕相处的日子还是被丈夫“负笈出游”的现实所打断,她不得不面临夫妇分离、重门深院、一人独居的生活。于是整日于“萧条庭院”中,“闷损阑干”,“东篱把酒”,“终日凝眸”,“离怀别苦”只能靠酒来略微冲淡。正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所述:“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丈夫已远,千万遍惜别也难留住,无心续香叠被,更无心梳洗打扮,只能终日凭栏思夫,凝眸怅惘,日日消瘦憔悴下去。一句“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让读者痛彻心扉,作者哪里是未干病酒,未曾悲秋,分明早已酒入愁肠悲秋至伤,但是醉酒悲秋皆是表象,实则是想念丈夫而丈夫迟迟不归,惆怅难解所致啊。再看《念奴娇》:“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没有了丈夫陪伴,生活百无聊赖,于深院之中重门之后独作诗词,自饮冷酒,昏昏沉沉睡去,却又被春寒逼醒,暂忘的离愁在酒醒后更甚一分。酒浇离愁,仅仅是一剂阿司匹林,并非一到药病除的良药。(三)酒抒胸臆公元一一六二年,金兵南下,直攻建康,宋王朝遭受“靖康”大辱,南宋王朝怯懦退让,逃亡浙西,李清照限时安葬亡夫于建康,又随南宋王朝仓皇南下,路途之上身罹重病,所携金石文物,古书诗稿尽失,家难国殇一并袭来,使李清照悲痛欲绝,愁满襟怀。这一时期的《菩萨蛮》即为明证:“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故乡犹在,故国不存,山河易主,欲归不能,漂泊流离,仓惶无着,国恨家愁,伤怀巨痛,唯有借酒求醉,以换片刻淡忘。此时的酒,已是苦涩封侯,难以下咽却又无法拒绝,醉亦痛不醉更痛。这酒在“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长啸声中,散发着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耻。晚年时的酒,相比较作者一生经历的风风雨雨而言,太薄太淡,已经无力抵挡翻腾的愁绪,正如《声声慢》中所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并非酒变了,而是愁深了,“双溪蚱蜢舟”也“载不动”的愁绪,怎可用三两杯酒就可冲淡。一个“淡酒”的“淡”字,反衬出了愁之浓,恨之稠,更写出了作者晚年的悲惨境遇,让人举书概叹,临诗落泪。不论是用来助游兴,用来浇离愁,还是用来抒胸臆,李清照的词中,“酒”总是与“醉”紧密结合在一起。从“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酣畅淋漓,到“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的暖意微醺,到“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的怅然初醒,再到“醉里插花话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的无奈深醉,再到“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欲醉不能,非醉不能无忌,非醉无以达意。作者饮酒求醉,将一腔真情在酒到醉时全盘托出,使读者顿觉情浓意切,仿佛身临其境。虽为女性,但作者醉酒之姿使其尤显“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之中苏、辛,非秦、柳也”
124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