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54

fei_111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论文苏轼乐观的精神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pkl915

已采纳
轼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的象征。他的超然与执著铸就的达观不仅使他智慧而艺术地把握了坎坷、苦难的人生,也使他成了封建时代最高贵、最伟大、最具人格和艺术魅力的文人。苏轼不仅是一个超脱的文人,更是一个潇洒的人间过客,一个最具人格魅力的人生大师。他的一生坎坷,一直处于新旧党争之中,并深受两党的排挤,饱尝宦海沉浮,但是,他几次大起大落却始终永打不倒。他的性格正直而又乐观、旷达、超然。这与他独特的人格精神分不开的。苏轼的人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并对三家兼容并蓄,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体现苏轼个性的人格精神体系。儒家讲求入世,苏轼做官锐意进取,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干一番大事业,是典型的儒家入世思想。“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敬佩英雄,更渴望成为像周瑜那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风流人物”,甚至在已经“鬓微霜”的年龄,仍发出“又何妨”的呐喊,强烈的入世精神表露无遗。他会为政治上的失意而悲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壮志未酬,功业无成,失望至极,更从反面表现了苏轼的强烈的进取精神。儒家的思想在他的性格中体现为忠诚、刚正、忘我、爱民。他忧国忧民,为民做事,同时直而不随,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在政治上坚持自己的见解,坚持正道,不因哪方是得势新贵而趋附于任一边。

论文苏轼乐观的精神

231 评论(14)

忆与否否

乐观旷达精神是苏轼的精神核心是坚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所以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作依然是笔势飞腾,词采壮丽,并无衰败颓废之病。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首联“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通过写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坎坷但最后“也解晴”颈联“云散月明”本是规律性的,“天容海色”喻人生经历坎坷本是正常,是人生中美丽的色彩尾联“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等所体现出来的战胜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宠辱不惊的阔大胸襟,坚强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为世人所信服。再如《定风波》中,纵使道路布满荆棘但尚且“吟啸徐行”,遇到雨既不怕,晴也不喜,发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感慨,展示出一种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履险如夷,冷静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93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