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61

QQszc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国学儒家思想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高中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ubei21567

已采纳
孔子一生的学问,集中在仁和礼两个层面。仁是孔子独创的政治理念。礼是孔子继承周礼、周官、周书、周典的文化和文明的传统。儒家和儒学的学问可说是继承周朝文明的文化创新。周朝礼乐文化体现在孔子身上是仁、礼、忠、诚、信的生命气质。体现在一个民族国家的管理上,包含了现代的政治、经济、科学、宗教、哲学、文化等范畴。  你也可投稿。   周朝的礼乐文明是继承了夏、商文明和文化所开展的夏商周的三种不同民族文化的民族融合体。三代夏文化是连山易。商文化是归臧易。周文化是周易。易经三易是夏商周的古文化。商周的新文化是诗经、书经。中国夏商周六经的古典文化到了周朝成立,易经、诗经、书经已具文化典籍的规模。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夏商周二千五百年历史的文化结晶。礼和乐是周朝九百年周民族统治国家的文化结晶。春秋则是周朝的历史典籍。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孔子传承夏商周2,500年的六经经典文化而开创孔子儒门后中国2,500年的儒学文化。中国从夏商周到新中国的历史,中国绵延五千年文化的传承。中国五千年历史和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文化结晶。新中国历史不是五四以来百年中国的历史而是五千年绵延的中国历史。新中国新旧交替的矛盾心态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这是中国传统五千年文化的思想精髓,中国易经古典文化的智慧。十七大刚落幕,社会和谐观和科学发展观响彻神州大地。然而部分网友所持不和谐的声浪仍然在咆哮如雷,真不知如何说好。中国古典文化思想和现代西方文化有无交流,新中国文化和西方历史和文化有无雷同。要知道文化与文化间是融会贯通,不是在搞对抗和矛盾。二十世纪新中国搞马*列思想和中国古典文化的对抗和矛盾,是把西方文化和中国古文化对比。新中国搞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抗和矛盾,是把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对比。请问是那方的文化和思想没有资格来比划?科学的发展观是向西方先进看齐,社会和谐观是向中国古典文化先进看齐。这之间何来矛盾,何来对抗的意味?中国易道儒和儒释道文化圆融贯通,道通天地人之一义。不识儒家真面目和身堕解脱坑与置身基督天堂的信仰,都是一个样,不了解“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的中国传统五千年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中国易经古典文化的智慧。不通天地人之一义,故就对他者文化有所不了解,自然也就不能圆融而贯通。圣人以一为天下式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意。中国的问题、世界的问题,中国文革的历史不能重演。不重演文革历史,必须正视文革历史。人的自然化与人的社会化,面对自然环境破坏,面对自然资源枯竭的命运。科学发展观如何处理环境破坏,资源枯竭是人的问题。环境破坏是世界共命慧的问题。资源枯竭是国家独命慧的问题。科学不是万能。自然不是科学所能了事。唯物主义科学的发展和无穷尽的经济消耗是人类社会的坟墓。抵御西方科学主义所能经事的文化是中国儒学思想和儒学精神。放下权力,放下统治世界的权力。运用儒学智、仁、勇三达德以显儒、道、佛的大智慧,才是世界的希望。中国十七大是中国自五四和新中国以来,第一次以中华文化定位中国历史的新时代。新时代如何以中华文化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的社会和谐观?和谐社会面对民主社会的挑战。科学发展观面对地球生态环境恶劣的自然挑战。中国同时也面对政党政治的意识形态挑战。政党专 制和政党民主之间,如何以中华文化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和社会和谐观,有待于中国新旧与东西文化的融合。中国传统儒学文化的复兴和中华文化的振兴是其关键所在。宪法的本体精神宪法精神和原则是积极性的,不是消极性的。宪法是要鼓吹什么,推动什么,展现什么,实施什么,发展什么。反对什么在宪法中列陈是消极性的。宪法内容是本体性的,不是主体性的。本体性的宪法内容,不是主体性的宪法内容。科学发展观与社会和谐观的17大的主体精神属于本体性范畴。如何展现各人大,各政委,各审、纪委,各部委,各省市,各乡县,各民族,各政党,各法院,各科院,各党校,各院校等主体性的科学发展关和和谐观的主体性,中国需要民主机制,管理机制,系统机制和统筹机制。民主和统筹是宪法的真精神和内容。管理和系统机制是行政律法的精神和内容。反对大汉族主义的教育政策,不是宪法而是律法内容。宪法精神是一个民族国家的本体性,不是主体性。本体性宪法精神,需要积极性,不是消极性。所谓天行健,地势坤,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道理是一样的。所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的道理也是一样的。从经典角度,古典文化角度全新诠释儒学经典思想解放,解放思想是中国十七大的其中一个正面论调。中国如何从五四运动的思想改造中,在科学与民主的社会改造中,从旧社会思想的礼教中解放出来,回归中国先秦易道儒和汉后的儒释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这是中国崛起复兴传统中华文化和振兴中华文化的思想解放,解放思想的工作。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在文化的经典之中。文化工作,思想解放工作在中国文化复兴和振兴文化的工作中,重新解读经典,从新诠释经典是工作重中之重。于丹论语解读是一个重新解读经典的社会尝试,李零另类论语解读也只是社会尝试。复兴论坛中论语各种解读,也是一种重新解读经典的尝试。重新解读经典的尝试要达到复兴传统中华文化的目的,在解读经典的工作之外,尚须从中国经典角度,中国古典文化的角度,全新诠释中国经典的工作。科学是知识,哲学是智慧。孔子知之不知的口中语,不是智慧。哲学才是智慧。不知怎会是智慧呢?阙如是思想缺乏知识。思想缺乏知识,科学的发展观如何能够建立?生是人事,死是鬼事。孔子生前关注于生命的德行和德识,关注于生活的忠恕礼仪的行为举止。对于宗教的鬼神信仰是不附和的。孔子祭神如神在的敬畏之心,只是向往圣人的德识和徳行。古代儒学的德识和德行,在现代社会是中华文化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意识。遗失中华文化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意识,既是遗失了中国哲学的智慧。遗失中国哲学智慧,中国如何展开社会的和谐观?儒学仁、礼、忠、诚、信是人主体思维的范畴,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观要获得政治目标的进展,马克思的经济政治理论非得借道于中国儒学思想不可。不明乎善,不诚其身。明乎“天行健,地势坤”的自然诚善,君子才能自强不息。始能明其德而道其行。人性的诚善与天地的诚善相合一,是之为善。善者诚之道。诚善之道,孟子曰: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对于传统文化,不把“天行健,地势坤”这天地的诚善,了解清楚,说个明白。那才叫着误己误人呢?就是那句话:不明乎善,不诚其身。闲邪存其诚。明乎其善,诚正其心。此诚意正心之儒学师教也。仁、礼、忠、诚、信是儒学修身养性的善门心法。不明乎善,不诚其身。诚善乃仁义礼智根于心之君子的大本也。

国学儒家思想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高中

215 评论(9)

死灵法师416

1D 21 A 41 C 61 A 81 B2 D 22 A 42 D 62 A 82 B3 C 23 B 43 D 63 C 83 A4 D 24 B 44 A 64 B 84 B5 B 25 C 45 B 65 D 85 B6 A 26 A 46 D 66 C 86 B7 B 27 A 47 C 67 A 87 A8 C 28 A 48 B 68 C 88 B9 D 29 B 49 A 69 D 89 A10 D 30 C 50 D 70 D 90 A11 A 31 A 51 B 71 B 91 B12 C 32 A 52 D 72 C 92 A13 C 33 C 53 A 73 C 93 A14 A 34 D 54 B 74 C 94 B15 D 35 A 55 C 75 D 95 A16 B 36 C 56 D 76 D 96 B17 A 37 D 57 A 77 C 97 C18 C 38 B 58 D 78 B 98 B19 D 39 A 59 D 79 A 99 C20 A 40 C 60 D 80 B 100 D一、判断题1、齐宣王在一次祭祀时要求把杀牛改为杀羊,百姓认为是宣王吝啬,孟子认为是宣王见牛发抖的样子,动了恻隐之心。A√B×2、在《孟子》里,“再作冯妇”,意思是重新做冯家的媳妇。A√B×3、陆羽认为芽叶成卷状的茶叶品质要比芽叶舒展平直的好。A√B×4、《尔雅》中的“释训”专门解释描写事物情貌的叠音词或联绵词。A√B×5、《茶经》最后一卷名曰“茶之图”,汇集了历代饮茶图。A√B×6、《尔雅》中的“释诂”是用来解释古代的词,它把若干当时通用的词类聚在一起,再用一个古代的词解释它们。A√B×7、《尔雅》被认为是中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A√B×8、《茶经》中提出采茶最好的时间是在二月、三月、四月。A√B×9、《孝经》中引用诗经“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来表达对父母的思念。A√B×10、孟子说,贤明的君主能与民同乐,所以人民拥护;残暴的君主老百姓想与之同归于尽,那样君主也独乐不成。A√B×11、周文王养草木动物的园子有七十里,百姓认为太大了;齐宣王的才四十里,百姓认为差不多。A√B×12、《孝经》中提到:孝顺长辈,就是对长辈的话一味服从。A√B×13、《孝经》中“所敬者寡,而悦者众”的意思是礼敬作为要道:。A√B×14、按照《孝经》所阐述的观点,百姓应以孝为先,照顾好自己的父母,少管国家大事。A√B×15、陆羽认为饮茶可以“荡昏寐”,即可以令人神智清醒。A√B×16、《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照部首编排的综合性辞书。A√B×17、《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本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A√B×18、《孝经》以孝为中心,集中阐发儒家思想。它认为“孝”是皇帝所定的规范。A√B×19、《茶经•茶之源》说到人参的产地,“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其中“高丽”是唐朝时周边的一个小国,即今天的韩国。A√B×20、《尔雅》“释亲”篇提到:“父为先考,母为先妣”。A√B×21、《茶经》中对当时人们习惯的饮茶方法——“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提出了批评。陆羽认为这样的茶如同倒在沟渠中的废水。A√B×22、作为学生,冉牛、闵子、颜渊与老师孔子比较,是“具体而微”,就是说道德、学问具有了孔子的大体,而达到的境界比不上。A√B×23、孟子和孔子的三个学生宰我、子贡、有若观点一样,认为孔子是有史以来第一圣人,超过尧舜。A√B×24、孟子认为,国人都说某人可杀,这是不够的,需要认真调查,发现确实罪状够杀头条件,才可以杀之。A√B×25、“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是从国家法律权威的角度来维护以“孝”为基础的宗法等级制度和道德秩序。A√B×26、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从划清土地界限以确保公平开始。所以,贪官污吏必定不会认真对待这项工作。A√B×27、《尔雅》中的“释亲”、“释宫”、“释器”、“释乐”等4个篇目解释的是亲属称谓和宫室器物的名称。A√B×28、据《茶经》可知,煮茶以江水为上,山水为中,井水为下。A√B×29、《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A√B×30、“爱敬尽于事亲,然后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一句,“刑”是重视刑法的意思。A√B×二、单选题1、孟子说:“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为了说明这个观点,孟子引了《尚书》的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这里的“违”字意思是(D )A违反B逃避C离开D改变2、《尔雅》“释宫”篇提到“宫中巷谓之壶,庙中路谓之(D )”:A道B唐C衢D康3、《尔雅》中提到:“水注川曰( C)”A河B滩C流D溪4、下列不属于《茶经》中所列的煮茶用具的是(D )A风炉B滓方C忤臼D都篮5、《孝经》中孔子认为让百姓懂得道义,明智的领导者应该做到:(B )A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B先之以敬让,导之以礼乐,示之以好恶。C家至而日见之也。D生事爱敬,死事哀戚。6、根据《孟子》,品德高尚,可以使“鄙夫宽、薄夫敦”的人是(A)A伯夷 AB柳下惠C孔子D颜渊7、“所敬者寡,而悦者众”的意思是:( B)A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为之喜悦的人却有很多很多。B被尊敬的人很少,但是看热闹的人很多。C能够被尊敬的人很少,但是能取乐的人很多。D能被尊敬的人不多,所以普通百姓很多。8、《茶经•茶之造》中说到制茶的七道流程,下列正确的是( C)A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B采之——捣之——蒸之——焙之——拍之——穿之——封之C采之——拍之——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D采之——蒸之——穿之——拍之——蒸之——焙之——封之9、根据《茶经》记载,白茶山位于(D )A杭州B绍兴C永嘉D扬州10、《尔雅》“释乐”篇,“大琴”叫做:(D )A弦B瑟C离D筝11、《尔雅》“释诂”篇中解释“迁、运”就是:(A )A移B易C徙D挪12、《孝经》开宗明义,子曰:“夫孝,()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C)A仁B德C礼D义13、《茶经•茶之源》论茶生长的土地,“上者生(),其次生(),下者生()。”括号中依次应填入的选项是(C)A阴林 坡谷 烂石B栎壤 黄土 烂石C黄土 坡谷 栎壤D烂石 栎壤 黄土14、下列名言,不是出于《孟子》的一句是(A )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B尽信书,不如无书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D其进者锐,其退速15、“非孝者,无亲”的意思是:( D)A不孝顺的人,不会有亲近的人。B不孝顺的人,父母也不喜欢他。C对行孝的人有非议、不恭敬,就是无视自己父母的存在。D对行孝的人有非议、不恭敬,自己父母也不要他。16、“非圣人者,无法”解释正确的是:( B)A没有圣人,就没有法则。B不是圣人就不用遵守法律。C否定先哲圣人的人,就不用守法。D否定、诽谤先哲圣人,就是目无法纪。17、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孟子“不远千里而来”。孟子是从故乡邹出发,到哪里去见梁惠王?( A)A山西夏县B山东淄博C河南开封D安徽亳州18、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这里的“放心”,意思是(C )A放纵之心B没有忧虑C迷失的善心D人性离散19、《尔雅》“释水”篇解释水波的不同叫法。“大波为澜,小波为(D)”:A沦B漪C纹D涛20、“要君者,无上”中。“要”的解释正确的是:( A)A要挟、胁迫B想夺皇位C索要D邀请21、陆羽认为,杭州出产的茶叶是几等品?( A)A上B次C下D又下22、“篣筤”为《茶经》中所列举的几种茶具,下面注音正确的是( A)Abáng liángBpáng lángCpáng liángDbáng láng23、以下哪种不属于《茶经》中记载的茶具( B)A灶B穿C承D壶24、《尔雅》“释诂”篇中解释“画”的意思是:(B)A作画B形C描D涂25、根据《孟子》,品行高洁,可以使“顽(贪)夫廉、懦夫立志”的人(C )A舜B伯夷C孔子D柳下惠26、“夫孝,始于事亲”,“事”的解释正确的是:(A)A做事B侍奉C跟随D听从27、下列名言,不是出于《孟子》的一句是(A )A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B不孝有三,无后为大C人皆可以为尧舜D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28、茶的形状千姿百态,根据《茶经》推断,下列不属于上品的是(A )A如霜荷者B如胡人靴者C如浮云出山者D如犎牛臆者29、孟子认为,罢免官员的必要条件是(B )A左右都说不行B大臣们都说不行C国人都说不行D考察发现真不行30、下列哪句话能体现小心谨慎、居安思危的意思:( C)A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B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C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D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31、《孝经》中提到的“诸侯之孝”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 A)”。A满而不溢B居安思危C战战兢兢D忠顺不失32、按照《尔雅》“释亲”篇的解释:父之党为宗族,母与妻之党为( C)A、外戚B、外族C、兄弟D、内戚33、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在孟子看来,就重要性而言,三者的排序是:(C )A天时 地利 人和B地利 天时 人和C人和 地利 天时D一样重要34、《尔雅》“释天”篇中 “四时”是指“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昱天,冬为( A)”:A上天B寒天C安天D岁天35、以下四位唐代人中,《茶经》卷七“茶之事”涉及到的是( D)A唐太宗B李绩C李白D杜甫36、陆羽认为茶叶的制作,从采摘到封存,一共要经过几道工序?( B)A五B六C七D八37、据《茶经》记载,茶作为饮料相传始于( A)A神农氏B周公C晏子D孔子38、《尔雅》“释天”篇 “讲武” 中讲到,“春猎为搜,冬猎为(C )”:( )A苗B捕C狩D击39、孟子说,平庸之人的特点是(D )A行之而不著B习焉而不察C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D前三者都是40、孟子说,如果当权者不违农时,鼓励农牧业的发展,那么老年人就可以吃肉了。可以吃肉的老年人的年龄是(A )A五十岁B六十岁C七十岁D八十岁41、“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的意思是:( C)A从前,明王孝顺父亲,给他讲故事到天亮。B从前,聪明的帝王孝顺父亲,因而知道很多做人的道理。C从前,贤明的帝王孝顺父亲,所以能够明白上天庇护万物的道理。D从前,贤明的帝王孝顺父亲,所以常常侍奉他到天亮。42、按照《尔雅》“释亲”篇的解释: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 D)A、亲家( )B、联姻C、婚姻D、高堂43、《孝经》中经常提到“孝悌”二字。其中“悌”是指( )之间的关系。(D )A上下级B兄弟间C父子间D邻里间44、孟子认为,判决死刑的必要条件是(A )A左右都说可杀B大臣们都说可杀C国人都说可杀D调查发现真可杀45、《茶经》中提到的“交床”的功用是(B)A夹烤茶饼B支放茶锅C贮放茶末D称量茶叶46、《尔雅》“释山”篇讲到“河南,华。河西,岳。”“河东”是:(D)A恒B衡C鲁D岱47、《尔雅》“释水”篇讲到“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 C)”:A沚B陼C滩D岛48、“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荡昏寐,饮之以()。”括号中应填入的字是(B)A茶 ; 酒B汤 ; 酒C酒 ; 茶D汤 ; 茶49、《茶经》中卷七“茶之事”章辑录了许多前代茶事,下列茶事典故没有收入茶经的是(A)A孙皓赐韦曜茶以代酒B刘琨饮真茶以治病C官吏禁止蜀中老妇卖茶粥D王褒《僮约》约定僮仆应烹茶50、孟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尚之风,必偃。”这里“尚”字的意思是(D)A高尚B在上C加上D尚且51、下列出自《茶经》的是(B)A若杭湖心水,吴山第一泉,郭璞井,虎跑泉,龙井,葛仙翁井,俱佳。B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C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D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造者味佳。(D)52、《孝经》中表达对国家社稷的感情引用了:A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B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C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D恺悌君子,民之父母。53、《孝经》中子曰:“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尤为不孝也”。“三者”是指:(A)A骄、奢、役B战、役、税C骄、乱、争D税、乱、奢54、《孝经》中很推崇以下哪种施行教化的方式:(B)A法律B百姓相互监督C官府管理D礼仪和音乐55、南朝女诗人鲍令晖为茶所写的诗为(C)A《香茗赋》B《雪煎茶》C《咏茶》D《对茶》56、《孝经》中孔子认为子女对于父母去世的理性态度是:(D)A进思尽忠,退思补过B中心藏之,何日忘之。C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D宗庙致敬,鬼神著矣。57、公元2011年,是孟子逝世约(A)A1720年B2300年C2380年D1640年58、《尔雅》“释天”篇“风雨”中讲到“东风谓之( )”,:(D)A凉风B谷风C泰风D暖风59、《尔雅》“释地”篇讲到 “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 )”:(D)A林B野C原D陆60、《孝经》中希望普通百姓做到的“孝”是:(D)A谨身节用,以养父母B忠顺不失,以事其上C口无择言、身无择行D制节谨度,满而不溢61、《尔雅》“释宫”篇,“东西墙”叫做:(A)A序B梁C垩D桓62、下列名言,不是出于《孟子》的一句是(A)A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C父母之命,媒妁之言D心之官则思63、“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的意思是:(C)A天地有自己的法则,人也一样。所以要趁着天亮,占据地形优势,平定天下。B天地之间的道路,是百姓走出来的,所以根据自然规律,利用地形优势,可以平定天下。C天地有自己的法则,人类应该遵循其内在规律实行孝道。效法自然规律,利用自然的优势,才能对天下百姓施以教化,做到天时地利人和。D天地有自己的法则,然而百姓有自己的规律。因此,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规律让天下归顺。64、根据《茶经》记载,茶最为盛行的朝代是(B)A周B汉C晋D唐65、对于施展自己的抱负辅佐君主成就王业这件事,孟子自己说从几岁以后就不动心了?(D)A四十B五十C六十D七十66、陆羽认为煮茶最好的水是(C)A山水B井水C江水D湖水67、陆羽认为,上等的茶碗产自(A)A滁州B湖州C越州D杭州68、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臣则视君如( ) 。”(C)A腹心B犬马C寇仇D手足69、“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的意思是:(D)A尊敬自己的父母,不敢比别人动作慢。B尊敬自己的父母,不敢比父母傲慢。C对自己的长辈恭敬,也就不敢对别人的父母有丝毫怠慢。D拜祭亲人,不敢比别人动作慢。70、《尔雅》中对于不同材质的加工,有不同的说法。“金谓之镂”,“石谓之”什么?(D)A刻B磋C切D磨71、《尔雅》“释宫”篇,“楣谓之( )”:(B)A梁B门C窗D户72、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所能达到的境界,有六个层级。下列几项,由低到高排序正确的一项是(C)A善人-信人-美人-大人-圣人-神人B圣人-神人-美人-大人-善人-信人C圣人-神人-美人-大人-信人-善人D美人-大人-善人-信人-圣人-神人73、《尔雅》“释天”篇中“果不熟”为:(C)A饥B馑C荐D荒74、孟子说:“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孟子时代的百亩,约相当于现在的(C)A五十二亩B八十三亩C三十六亩D二十九亩75、《尔雅》“释器”篇,“盎谓之( )”:(D)A缶B豆C箪D爵76、《尔雅》“释天”篇 “风雨” 中讲到,“日出而风为暴,风而雨土为( )”:(D)A雾B尘C沙D霾77、《茶经》认为,好茶水是什么颜色?(C)A无色B淡黄C绿色D暗红78、“用天之道,分地之利”的正确解释是:(B)A用上天之道,分享地上的利益。B利用自然规律,分辨土地的高下优劣。C利用天子的权利,分配有利的土地资源。D利用天子的权利,占据有利的地形。79、“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的解释正确的是:(A)A从前,天子身边有七个直言相谏的大臣。B从前,有七个大臣在争王位。C从前,天子有七个王子争王位。D从前,天子身边有很多大臣在争七个重要的官职。80、“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孟子》中,认为自己就是“先知先觉”者的人是(B)A商汤B伊尹C孟子D万章三、多选题1、孟子认为,人如果没有下列几“心”,就不能算人了(B)A.恻隐之心B.羞恶之心C.辞让之心D.是非之心E.等夷之心2、下列语句能够概括出孔子在《孝经》中的主旨的是:(B)A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B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C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D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3、按照《尔雅》“释地”篇,以下属于 “五方”的是:(A)A独角犀B比目鱼C枳首蛇D麒麟4、根据陆羽的说法,下列属于茶的异名的是(B)A檟B蔎C茗D蕙E荼5、以下哪些地方属于《尔雅》“释地”篇讲到的“九州”? (B)A冀州B豫州C荆州D郑州6、下列表述,哪些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B)A 乐民之乐B 忧民之忧C 与众乐乐D 乐以天下E 忧以天下F 先天下之忧而忧G 后天下之乐而乐7、《孝经》中,孔子引用到的作品有下列哪几项?(A)A《诗经》B《论语》C《尚书》D《春秋》8、据《茶经》可知,茶的四大品种为(B)A粗茶B散茶C末茶D饼茶E细茶9、以下哪些地方属于《尔雅》“释地”篇讲到的“四海”? (A)A九夷B八狄C七戎D六蛮10、陆羽认为,采茶较好的时期是(A)A一月B二月C三月D四月E五月
223 评论(13)

Shdbbff

儒家思想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总的来说,儒家思想是一种人类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学说。它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正如笔者在《人性善恶论》中指出的,中国古代流行的教子歌《三字经》当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天性)是向善的,是好的。而且,这种本性是相同相近的,带有普遍性的。只因为后天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才造成了各种行为的差异,导致背离“善”的现象。这一点,儒家并没有错。人性中本来就有善的一面,而且是主流。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中国儒家文化治理国家的主要思路就是德育教育。这种思想认为,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恶习只是后来感染的,所以治理社会就应该从道德教育入手,劝人们放弃恶习,回到先天性的“善”的境地,社会就会安宁了。中国古代强调“教化世人”,也就是教育和感化普通百姓。所以,儒家轻法制,重道德。儒家认为,如果以道德和礼制来教导百姓,将使得他们自爱自重,心悦诚服。儒家思想中的仁德学说非常重要。儒家不倚重武力,而强调仁义道德是争天下和管理天下的不二法门。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这一思想被无数次地证明其正确性。凡是能够遵循这一法则的,就可以成功。凡是违背这一法则的,必然失败。而且这一思想不光是可以用来治国,对任何层次的领导者都会有用。即使在现代社会也完全适用。将来也会适用。这是人类历史几千年经验智慧积累下来的一个结晶。儒家的仁德思想理论永远也不会过时。儒家的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一个“礼”字。既然人本性都是善的,执政者就应该让民众知道自制,回到那种彬彬有礼的社会状态中去。就是所谓的“克己复礼”。这个礼包括了礼节,礼数,礼貌,和规章制度。所以,儒家的思想要人懂得自制,克制欲望,遵守礼节,消除暴力,以达到一种平和的社会环境。正是儒家的这一“礼教”思想,使得中国成了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礼的思想并没有错。只是需要改变其中过于僵化的部份而已。儒家思想因此为社会制定了许多具体的礼节,具体表现为“三纲五常”。李先生讲的尊老观就包括在这纲常伦理中。三纲五常一直是反儒学的人批评的一个靶子。从现代社会的角度看,这些社会规范确实有很多不适应现代价值观的地方。但是,这些纲常只是儒家道德思想应用到社会规范中的一些表现形式而已。人们可以说,这些表现形式过于刻板,不够变通;或者说某些形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必须要注意形式和内容的区别。一种思想可以影响到许许多多的方面,也会有无数的表现形式。某个方面不适用,或某个形式不合理,并不代表这种思想在其他场合和既然儒家思想有如此多的内容(本文列举尚不完全),人们就不能仅凭某个事件和某个方面妄下“儒家思想过时”的断语。如果站在客观和历史的立场上来评价的话,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发展繁荣,其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即使时至今日,其中的一些思想观念依然存在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地方。当然,儒家思想成型于两千多年以前,发展于封建社会,存在着历史局限性,也必然存在着糟粕,这是我们必须舍弃和批判的。
297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