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风铃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古老的文明古国。人类的第一滴酒是中国人造的,而且还掌握了当时较为先进的酿酒工艺。酒是生活的佳酿,与生活是相依相伴的。酒是一种文化,而且这种文化已经融入中国历史几千年。也就是说,“酒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酒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华民族文化相融相随。同时,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与内涵。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中,酒是文化的酵母。酒有其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天上酒醒掌酒、人间杜康精心酿酒、神农氏制酒等。 酒事千年,千年酒事,酒香传万世,充分显示出酒寄寓于文化、生活的价值。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文学诗词创作,就有酒的相伴。何处有酒,何处有诗词。 酒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体现其独特的作用,最为显著、最为广泛的主要表现在魏晋、唐、宋这三个时期。这时期所创作出来的诗词作品的质量较为上乘。而且对将整个时期的文学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起了重要作用,都与酒存在莫大的关联。所谓“万事不如杯在手”,杯中自有乾坤,得酒自得诗词,有酒而诗词自成。“陶翁一生诗酒相伴,以诗酒会友,酒中抚琴,琴后赋诗,醉意蒙蒙之中留下《饮酒二十首》诗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首便是其中佳作”。[1]连陶渊明这种世之隐居者,都作文不离酒,可见酒对文人的创作的贡献是不可小觑的。酒的作用除了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外,酒对中国古代诗词的影响,在众多的篇章佳句中都可以发现酒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酒用于祭祀、庆贺、赠别、解忧等等。通过酒的催化作用而成文,挥笔则文思成而诗词即成。 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酒发挥着宗庙祭祀的作用,这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表现得极为显著。《礼记·礼运》中记载祭祀时:“玄酒在室,醴盏在户,粢醍在棠,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①对于酒用于祭祀也有诸多文献可考。唐代诗人王驾的题为《社日》的诗中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就是指在祭祀上喝醉,人人熏然由人扶着的场面。中国是礼仪之邦,酒用于祭祀活动中,也是体现中国的礼。至今的祭祀桌上,仍要用酒,而且必不可少的。酒的这种作用称为“酒祭”。酒祭神和祭祖,《战国策》中有“仪狄②造旨酒”的记载,“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这一时期的酒的祭祀作用通过各种形式记录下来,由于此时的诗词创作并不流行,并且少见,因此,通常是以记录历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文章把酒用于祭祀的这一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且占有相对比较大的比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考证价值等。 从中国古代的众多诗词中可以发现,酒常常是用于表庆贺的。一杯美酒,既淳且香,隔壁三家醉,开坛十里香。琼浆玉液、玉液金波正是庆贺的上上之选。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霖、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这都是值得庆祝的日子,这时酒就成了必要的助兴良品,用于表达喜悦之情,酒对中国古代文人们之间,是表达情感的联络剂,促进诗词创作的催化剂。文人们许久未见,一见就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慨。酒是战场上预祝凯旋而归的军事动员令,是胜利的凯歌,凯旋后的祝捷酒。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2]李白的“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等著名诗句,形象生动的表达了酒的庆贺作用。用酒庆贺喜悦之事,更能助兴,兴起而文思自起,进而成就一篇篇的诗词。“李白斗酒诗百篇”,他应招入京当官的时候,为了庆祝这一喜事,就饮酒庆贺,此时作《南陵别儿童入京》,留下千古名句“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从这首诗中,体现酒用于庆贺,而体现出的不仅是庆贺,还有助兴,诗酒相互依存。 离别是文人之间常有的现象,文人间的离别总是比较伤感、凄凉的。他们为了化解或是减弱伤楚,常是以酒赠别,把离别的浓浓感伤融于酒中,也是以此作为预祝远行之人的饯别方式。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酒赠别情融于酒中,为诗词创作提供了材料、灵感和兴致。南朝的沈约《别范安成》,表现的是老者离别不舍之情:“及尔同衰暮,非复离别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再持,何以慰相思。”把酒作为日后相思的慰藉,此时的酒不但为创作提供材料,更重要的是灵感的重要来源,即兴、即情作诗。以酒送行从周至明清时代,一直是主要的送别方式。在此期间,也因此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如“一片冰心在玉壶”。离别之作在魏晋、唐、宋时期具有相当多的,而以酒入诗词,或者是以饮酒为背景而作的诗词亦是不胜枚举的。酒、诗词与赠别,这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以酒赠别的诗词,在这一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时期的诗词也常体现就的赠别作用。 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道尽酒的解忧之功效。“酒助文兴,文助酒香,酒文为伍,似体魂相伴。”[3]从诗中可以看出酒是解忧的良药,也只有酒才能就有,酒与诗词是密切关联的。中国酒业发展到唐宋,达到了空前的规模。这时期的酒文化体现的是酒与文人墨客大结缘,出现了辉煌的“酒章文化”的特征。借酒浇愁的千古名句更是空前的繁多,不胜枚举。最为耳熟能详的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相思了”等,这些都体现了古人以酒解忧的习惯和依赖性。虽然不能达到解忧的目的,但却是忧愁之人的一种寄托、一种自我慰藉。在借酒解忧的时候,写成了一篇篇的诗词佳作。辛弃疾在壮志难酬,倍感失意之时,流连于酒堆,写成了《西江月·遣兴》词一首:“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竟是酒催化了诗词的创作,诗词中体现了酒的解忧功效。酒、诗词与解忧,三者密切联系,酒助诗词兴,以酒解忧,诗词中体现以酒解忧。 众多的文人墨客尚酒,而他们又是诗词的创造者,这就注定了酒与中国古代诗词结下不解之缘。就促进了诗词作品的产生、创作和发展。同时,诗词作品中体现了酒的各种作用,二者是相互依存的。真可谓是酒助文兴佳章多,文助酒文化的传播并体现其存在的历史及作用。 
我国的茶文化,由于历史悠久,所以她的强大是无可厚非,但是近20年来我觉得就是在吃老本。茶叶和茶艺上没有飞跃的发展。相反日本的茶道在近些年的发展史有目共睹的。在销量上印度的茶又是世界第一。所以中国茶叶现在处于很尴尬的境遇。没有突破性的就进展。大部分好茶叶都是靠历史靠天靠运气吃饭。而我国国名对茶叶的基本知识了解的又很少,不少人喝茶喝出病来。几千年来,酒的作用关不限于此三条,起码还包括:酒以成欢,酒以忘忧,酒以壮胆,酒也使人沉湎,坠落,伤身败体。
写作思路:可以以酒的滋味为背景进行阐述,中心要明确,语言要通顺,可以列举古代名人事例进行描述。正文:酒,或芳香,或浓烈;酒,既能强身,亦可伤身;酒,可借来消愁,又可增添忧愁……生活如酒,或辛辣或甘醇。自古以来,人就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生活中饱尝酒之滋味。她的一生令无数人感叹,感叹她人生的不易,感叹她凄美的人生。国破家亡,物是人非。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纯真时光早已远去。举案齐眉,琴瑟合鸣的幸福瞬间也不复存在。三杯两盏淡酒,细细品味,不再有把酒东篱,暗香盈袖的惬意,只有满腹的凄苦哀愁。她就是一代才女——李清照。她颠沛流离,漂泊无依,只有以酒为伴,细细品味酒的苦涩,只有借酒消愁,可是旧愁未去又添新愁。酒之愁苦,清照最有感触。一篇《醉翁亭记》流传千古,一代贤臣永垂史册。琅琊山风景秀丽,林壑尤美,他领着百姓林间游乐,欣赏山间朝暮之景,欣赏林间四时之景,景不同而乐相同。疲惫时,林间谈笑、设宴、玩乐、饮酒,好一幅官与民和谐同乐的怡人画面。端起酒杯,饮少辄醉,酒不醉人人自醉,醉在山间美景,醉在百姓和乐。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他仁爱待人,关心百姓,快乐之余借酒助兴,抛却所有,只有酒的醇香久久萦绕。酒之甘醇,醉翁最有体会。他一生仕途坎坷,波折重重。人们只在意他是爱国诗人,却很少有人想起他不幸的爱情。他与表妹结为恩爱伴侣,但命运却是如此不公,恩爱夫妻只有情断意绝,两两相思却无果。上天又是如此会折磨人,忧愁苦闷的两人竟在沈家花园不期而遇。相爱之人重相聚,过去爱妻成他妻。唐婉送来一杯酒,他两行热泪凄然而下,扬头饮下这苦酒,辛辣苦涩。他就是著名诗人——陆游。他与唐婉的爱情令人感动,可结局却不得不令人感叹,忧郁的他借酒浇愁,以酒寄托对爱人的思念,让寂寞空虚的自己得以解脱。酒之辛辣,放翁最有话说。生活如酒,不同的人生品出不同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