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假甲醇
音乐创作让小学生“乐”起来_音乐论文 音乐创作让小学生“乐”起来 音乐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敞开大门的、是陶冶他们性情、滋养他们心灵的一副良药。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人的创造性和审美能力,正如美国著名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博士所说:“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倾听来感知音乐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们大胆地将学生心目中“高深莫测”的音乐创作带入课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实践为主体,鼓励学生求异、求新,不断培养学生敢于创造的意识、勇于创造的能力。 一、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快乐放飞。 想象力是人在过去知觉基础上构建新形象的创造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的源泉。” 音乐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通过音乐,我们可以体验到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与创造音乐世界的丰富多彩,我是这样做的: 1、让孩子“乐”于表演。 学生天生爱模仿和表演,也善于表演。当学生熟悉和理解一首歌后,我总是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让学生用身段、手势、眼神、表情来自我表演,有时根据歌曲的意境,让学生试着发挥想象来表演歌曲中的角色,可以是童话和生活的角色,也可以是虚拟的角色。为了增添气氛,我要求学生自制道具,来进行创造性表演。如:教第十一册《读书郎》时,我让学生自愿分组,每小组准备一个与读书郎有关的节目,十五分钟过后,学生上台表演:一个组表演合唱(校园十佳歌手领唱,其他同学合唱);一个组表演小品(读书郎与私塾先生),读书郎自带了道具即书包;一个小组表演舞蹈;一个小组表演打击乐等等。 发挥想象,表现自己不仅是学生理解了歌曲的内容,创作愿望得以实现,我也在组织和参与中分享学生的成功与快乐,而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2、让学生“乐”于色、画。 音乐和绘画是一对姐妹艺术,正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当我作曲时,心中总是描绘着一副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而图画与色彩是血肉相连的,我常常在欣赏和听歌曲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到的音乐形象画一副画,引起他们内心世界的共鸣。或者用色块来表达听音乐的感受,这个活动学生们最喜欢,孩子们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兴致勃勃用色彩随意挥洒,用红色表达欢快、热烈的场面;用蓝色表现抑郁、沉闷的心情;用绿色来表达生命与希望;用黄色表现明亮与美丽。如:我们欣赏第九册《踏雪寻梅》时,学生们根据老师准备的材料,一组学生用蜡油来制造梅花,一组学生用各种颜色的纸块剪贴梅花,一组学生用色块挥洒,一组同学勾画简笔画等等。 艺术是相通的,歌曲、音乐欣赏完了,一副副幼稚、美丽、夸张的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图案诞生了,音乐与色彩相映成趣,图画与音乐溶为一体。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了美,表达了美,创造了美。 音乐的创造自由度是最高的。是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是极具开放性的。只有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才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从而走出“技能训练”的怪圈,把“人本位”作为音乐教育的课程观,使音乐真正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将培养素质全面、个性鲜明且具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完整人作为主要任务,并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遨游创作的天地、体验成就感。 好奇是小学阶段学生的独特天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总想自己去亲自体会、感受。尤其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和看问题的方式与低年级明显不同,总能通过特有的形式丰富自己的头脑。我抓住瞬息就去的机遇对学生进行创作的辅导: 1、自制乐器、自编节奏。 我们音乐老师必须放下架子,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变“教书匠”为“合作伙伴”。有一堂音乐课,根据旋律打击节奏,有一个男生用竖笛拍打椅子,发出嗵嗵的声音,几个男生听到了,也学起样来,教室里充满了嗵嗵嗵的声音,表演完毕,这几个男生不安地看着我,准备接受我的批评。他们想不到我会表扬他们,我说,刚才有几个同学发现了一种打击乐的声音,椅子是家具不经打,我们能不能用其他又小又漂亮又好听的东西自制乐器来打击呢?学生听后纷纷发表意见,我当即拿出几件简单的打击乐器,请学生们观察后自己做一件打击乐器,于是我和学生们一起利用竹筒、竹板、酒瓶和易拉罐等在课余时间制作,随之我再和学生一起用自己造的乐器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创编节奏,上课时击打“乐器”体验打击乐的自由开放的节奏。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2、自编歌词、自创旋律 对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创造性音乐学习活动入手。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创作活动可以说是最具体、最有效的体验和学习方法之一。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不仅需要学习别人的作品的内容,更需要的是培养他们运用音乐基本要素去创编音乐,这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音乐创作学习将会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活动的机会。我常常采用自编歌词和自编旋律的形式,如:我让五年级学生自编《欢乐颂》歌词,大家歌词编得很幼稚好玩,有一个学生这样编的:“蓝天高高、草儿青青,太阳公公在微笑。妈妈欢笑、爸爸点头,我的心情真愉快。我们大家,一起来呀!又吃蛋糕又喝水。我采取表扬为主的方式,这样一来,能保护大家创编的积极性。放学后,就有几个同学自编了其他的歌词让我点评。 音乐又是流动的,几个音符通过不同的组合,带给我们的则是缤纷斑斓的听觉享受。小学生自编旋律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节奏创编出不同的旋律;可以根据老师给他们的调式音来创编旋律;也可以按时值随心所欲创编旋律。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具体操作音乐基本要素,得到令人兴奋的音乐创作过程的体验。 总之,我们进行着音乐创作方面的初步尝试,老师和学生都有快乐的体验也有失败的懊丧,我们所说音乐创造力是发展小学生初步的创造思维和能力,它将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过程的始终,我们音乐老师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小学生初步经历和体验音乐的创作过程 
阿炳一生创作了许多二胡曲,流传下来的只有《听松》、《二泉映月》和《寒春风曲》三首。阿炳留下的这仅有的三首二胡曲,都不能只依据其标题而望文生义、穿凿附会的去理解。应当结合作者生平、创作的时代背景和音乐表现手法分析研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索乐曲的真正内涵。 一、《听松》 《听松》作于一九三九年,全曲由三个段落构成,并有引子和尾声。引子中有两个动机,第一个动机(第一小节)象是怒吼,第二个动机(第三、四小节)象是叹息。整个引子苍劲有力,激情奔放,情绪逐渐高涨。第一段开始,一个沉思的动机并加用了颤音反复三次,突然,闯入了响亮的号角音调。这里阿炳创造性的吸取了一些西洋音乐的因素,分解和弦式的旋律进行具有强力的战斗气息。第二段是乐曲的主要部分,作者运用了大量切分节奏,使人联想到怒吼的松涛,表现出不可阻挡的气概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一段在旋律进行方面有三个特点:一是月节内部多用级进,乐节之间用大跳,使每个乐节都以泰山压顶之势进来,旋律起伏跌宕,气势逼人。二是乐句之间紧密融结,闯入重跌,环环相扣。有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奔流不息,表现出一种不可阻挡的气概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三是始终贯穿了第一段中出现的号角音调。开始速度由慢渐快,力度从弱到强。阿炳在这段音乐中,突破了江南民间音乐以往的特点,使旋律激越高昂,节奏铿锵豪迈,得到了十分感人的艺术效果。第三段开始是第一段沉思动机的变奏、奋发激昂的乐句,充满信心,不同反响。尾声从一个快速而有力的乐句开始,然后用类似锣鼓“急急风”的节奏掀起高潮并结束全曲,象是呐喊,象是号召。全曲速度体现了我国民间音乐,散—慢—中—快—散的布局原则,尾声和引子在情绪上和音乐素材上都有呼应,使作品获得了统一性。 《听松》不是叙事曲而是一首赞歌,它歌颂了中国人民青松般高洁的民族气节,钢铁般坚强的斗争意志和战胜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听松》的气势和如此浩大,它所表达的音乐形象如此鲜明,实在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杰作。 二、《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阿炳演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备碎琼乱玉,堆的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之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妇用一根小竹笋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动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肋夹着小竹竿,背上、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的拉着,在萧萧瑟瑟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阿炳曾把这支曲子称作“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自来者,自心而来,依心者,心之流露。”细听全曲,我们既感觉不到“泉”的形象,也无法联想“月”的造型。贺绿汀先生说的好:“《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相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痛苦的身世。”《二泉映月》的确是阿炳一生的写照,它既抒发了阿炳饱尝人间辛酸痛楚,受尽欺压凌辱的无比愤懑、怨恨之情,又表达了他倔强的性格和对新生活的憧憬。乐曲从一声长叹开始,接下来是第一主题(第一小节第三拍——第五小节第二拍),旋律在二胡的低音区进行,情绪低沉、压抑,表现了作者心潮起伏,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的郁闷心情。第二主题(第五小节第三拍——第十一小节第二拍)和第一主题构成鲜明对比,音区提高,不新向上冲击的旋律和多变的节奏,表现出作者充满愤懑的反抗和不甘屈服的个性,也表达了他对旧社会的激烈控诉。 这两个主题做了五次变奏。第一变奏(第十二——二十七小节)中第一主题进行了压缩,第二主题却大大扩充了,比呈示时更为激动有力了。第二变奏(第二十七——四十九小节)中第一主题扩充为两个乐句,第二主题则用离调手法获得了发展,将情绪推向新的高度。第三变奏(第四十九——六十二小节)迂回平缓,为高潮出现做了准备。第四变奏(第六十二——七十八小节)中第二主题一浪高过一浪的向上推进,作者心中的不平在这里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旋律在高音区突然煞住并突兀下沉,以全区最抵音开始了作为尾声的第五变奏(第七十八小节——八十九小节)乐曲的结束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这种由两个主题交替出现并加以变奏的乐曲结构形成在宋代就已用在说明音乐中,被称为“缠达”。阿炳在《二泉映月》中创造性的运用了“缠达”曲式,淋漓的表现出反复倾诉也倾诉不尽的满腹话语。 近二、三十年来,《二泉映月》一曲已经跳出二胡演奏范畴,而被改编为二胡与民乐队合奏(类协奏性质)。 三、《寒春凤曲》 《寒春凤曲》据阿炳讲来源于道家失传了的《梵音》。此曲旋律刚劲、明朗,色彩多变,艺术风格独特、新颖。此曲透出一股力量,一种倔强的劲头,一副向命运挑战的气派。全曲为单一形式的变奏曲式,是由三个基本乐句组成。第一乐句(四个小节第三拍的后半拍——第九小节的第三拍前半拍)一开始就在二胡的高音区,以极强的力度奏出激奋人心的旋律,这突发的、异常强劲的曲调,犹如对美好前景的强烈追求和渴望。第二乐句(九个小节第四拍——十八小节第三拍的前四分之一拍)中出现的两次由高至低,由弱渐强的滑音,是用模拟的手法表现出在初春的季节里,突然刮起阵阵刺骨的寒风,映射着在追求美好生活中所遇到的艰难困苦。此曲较多的应用调式变化的色彩来丰富旋律的表现能力,如此曲的第三段高潮处(六十一小节第三拍——六十八小节第二拍),旋律进行中由于强调re音,特别是变宫音si的出现,使曲调的情绪豁然开朗,具有强的推动力,音乐清晰明亮,富有生机。 《寒春凤曲》是《二泉映月》的姊妹篇,如果把这两首乐曲加以比较,不难看出他们在曲式、句法、节奏、音调等方面都很近似。这首乐曲是4/4拍,共一百小节,近四百拍,有二十二处约一百拍和《二泉映月》相同,其实可以说同一乐曲的两种不同奏法。阿炳在这首乐曲中表现的仍然是他苦难、坎坷、抗争的一生和忧愤、悲切,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情感;在曲调进行上,多在明亮音区,显得更加活泼流畅,舒展宽广。 注:来源于网络(三部曲,你可择其一考虑字数) 满意请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