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hhh16
【关键词】 门诊患者 心理护理门诊是医院面对病人的主要窗口,也是医疗工作的第一线。由于患者就诊数量大、病情复杂、患者个人素质、经济状况、环境等因素影响,患者的心理反应也不尽相同。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的对象日趋扩大,要做到让每位病人都满意很难,但是病人一旦对服务过程中的某一方面不满,就可能导致他们对整个医疗过程全盘否定,这就要求门诊不仅仅对患者进行病理护理,还要对其做好心理护理和抚慰,把握门诊患者不同心理特征,并根据其不同的心理需要,提供个性化、系统化、规范化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提高医护工作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检验门诊护士素质及护理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标志〔1〕。本文针对门诊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在管理方面上做进一步探讨。 1 门诊患者的常见心理特征 1 陌生、恐惧的心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院的就医条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门诊患者特别是首次来医院就诊,对医院环境不熟悉,就诊程序不了解,加上对自己的疾病能否治好的担心会产生惧怕心理。 2 焦虑、烦躁的心态 病人到医院就医,一般都经过挂号、候诊、诊断、检查、交费、取药、治疗等过程,在这个诊疗过程中,由于医院面积的扩大,科室和专业进一步细化,患者在就诊时,常常要来回多次,“造访”多个部门和诊室,加上求治心切,希望尽快办理就诊手续,希望医护人员尽早明确诊断,或者害怕病情加重,往往对疾病的治疗表现出焦急、烦躁情绪,甚至引起医患关系紧张。 3 祈求“神医”心理 在大多数病人的心里,都希望找到医术好的“神医”,尽快详细的检查,及时、准确的诊疗,药到病除;对护士穿刺总希望“一针见血”;对所有检查总希望一次就有了明确诊断。 4 心存疑虑的心态 近些年,由于部分医务工作者在诊疗活动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良行为,导致“白衣战士”和“白衣天使”形象在人们心中有所暗淡,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有所下降,有些患者就诊时,一方面希望得到医生的治疗,另一方面又对医生的能力表示怀疑,心理表现较为矛盾。 5 期待诊疗,祈求安全 患者就诊时期望医生为其进行全面检查,并给予正确诊疗,对自己患病经过的叙述,总担心有遗漏,而误导了医生的诊断,若医生不耐心倾听,便会产生自责和不安心理。尤其是一些有难言之痛的患者,叙述病情遮遮掩掩,而后又叮咛医生保密,希望医生对自己健康提供安全保障。 6 消费心理 每个患者经济收入、消费观念、文化素质的差异,对医生诊疗水平、服务质量要求各不相同。有些病人既希望医术高明的医生为自己诊治,但对医生开具的检查和药物不理解,总担心自己被“宰”;有些病人排队挂号、候诊很长时间,总希望医生能做详细检查,甚至主动要求医生给自己做检查,开“好药”,误认为便宜药不管用。 7 药到病除、急于求成心态 门诊患者大多都对疗效有一定疑虑,想迫切体验到治疗效果。特别是慢性病患者,病程长,治疗效果差,多次复诊常使他们怀疑医生的诊疗水平,有些病人甚至认为自己的病是治不好的,患者总希望看一次医生就能“立竿见影”。 2 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及管理措施 1 营造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 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宽敞的诊区,舒适的候诊椅,清新的空气,清晰的电子呼叫系统和液晶电视等措施,能舒缓病人的紧张情绪,使病人在轻松的氛围中候诊。 2 设置明确就诊流程 在各诊区设有鲜明的挂号、就诊、交费、取药指示标牌,当患者初次来医院就诊时,鲜明的指示标牌能缓解病人的恐惧感。 3 “以人为本”,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门诊服务护士是第一时间与病人接触的医务工作者,因此形象十分重要,美观整洁的仪表,亲切的微笑与问候,都能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气氛,对病人焦虑、恐惧心理起到安抚作用,护士在施治过程中要讲究语言的技巧,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不同心态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如安慰、鼓励、劝说、疏导、解释或指令等,使用暗示性语言,通过积极巧妙的暗示,使治疗发挥最好的效用〔2,3〕。 4 提高医护人员心理素质,以优质服务善待病人 门诊医护人员要加强医护心理学的学习,倡导人性化护理,注意察“言”观色,从不同的患者及家属的眼神中读懂他们的疑虑和疾痛,尽最大努力给予满足〔4〕;预测患者的需求,积极主动地提供服务,解决患者的疑问,从患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出发,善待每一位病人。 5 灵活安排就诊,缩小医患间心理距离 门诊患者多,流量大,患者的情况也千差万别,合理、灵活的安排就诊秩序,减少就诊环节,缩小医患间的心理距离,增进医-患间、患-患间的情感交流和理解,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6 提高医、护技术水平,赢得患者信任 门诊医护人员必须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掌握医学全科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得到患者心理上的信任和行为上的配合〔5〕。总之,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门诊医护人员必须通过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优化服务态度,掌握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因人施护”,满足患者心理需要,使患者心情愉快,才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才能使医院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参考文献】 1 王长虹,丛中临床心理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75-2 马彩虹,王香杜,刘哲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2):2339-3 莫孙淑冰,廖进芳,刘均娥与病人沟通的重要技巧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396-4 严利,田继书护士长岗位培训新模式—建立基于网络的护士长学习共同体中国使用护理杂志,2008,24(5):73-5 赵丹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国社区医师,2006,8(144):【摘要】 当髋关节因疾病导致破坏,出现关节疼痛、活动障碍,并严重影响日常活动及生活质量而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就需要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如股骨头坏死、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所致的髋关节损害,疼痛及功能丧失等均可以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但随之而来的并发症、翻修等问题使医护人员面临挑战,手术前后的循证护理对如何避免手术并发症和手术翻修有重要意义,能有效地恢复关节功能,解除疼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 人工关节 髋关节置换 手术护理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应把心理康复作为机能康复的枢纽,以心理康复促进和推动机能康复。 术前功能锻炼:①训练床上排便:目的是防止术后因体位不习惯而致尿潴留及便秘。②指导下肢肌锻炼方法:等长收缩训练。踝关节背屈,绷紧腿部肌肉10秒后放松,再绷紧→放松,以此循环。等张收缩训练,做直腿抬高、小范围的屈膝屈髋活动、小腿下垂床边的踢腿练习。直腿抬高时要求足跟离床20cm,空中停顿5~10秒后放松。③关节活动训练:指导其健肢、患肢的足趾及踝关节充分活动,患肢屈膝屈髋时,髋关节屈曲度<45°,并避免患髋内收、内旋。④指导正确使用拐杖:准备合适的双杖,使拐杖的高度及中部把手与患者的身高臂长相适宜,拐杖底端配橡胶装置(防滑),拐杖的顶端用软垫包裹(减少对腋窝的直接压力),对术前能行走者训练其掌握使用方法,练习利用双杖和健腿的支撑站立,以及在患肢不负重状态下的行走。 术中配合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要求手术间空气、物面要符合Ⅰ类手术间要求,所有器材用物尽可能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或环氧乙烷灭菌,不能高压蒸汽灭菌或无可能送环氧乙烷灭菌的电池采用福尔马林熏蒸时,要注意电池表面的清洁及干燥,以免影响灭菌效果;手术切口皮肤覆盖皮肤手术薄膜以保护手术切口免受皮肤细菌污染。限制手术间参观人数,监督参观人员,洗手护士及手术医生的无菌操作。 术后护理 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情况,并经常询问病情。高龄、高危患者术后病情变化大,应提高警惕。 体位与制动:保持正确的体位要做到三防。一防:防过度屈曲和伸直,术后在膝关节下垫一软垫;二防:防内旋,术后穿防旋鞋或下肢皮牵引,保持外展30°中立位;三防:防内收,两下肢间放软枕,肢体外展位防健侧肢体近患肢而过度内收。目的防人工假体脱位。 疼痛的观察及处理:术后24小时内患者疼痛较剧,我们及时采用药物止痛措施,防止引起其他病的加重。术后3天仍疼痛较剧者,注意体位的变换和牵引的调整,保持正确舒适的体位,抬高患肢利于静脉血回流,避免患肢肿胀而致的胀痛。 创口负压引流管的护理:术后行创腔持续负压引流,必须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创口内积血而致感染及术后血肿形成,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色,若引流量多且鲜红,引流袋术后10~12小时内持续出血量超过500ml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以免发生失血性休克,术后引流量<50ml/日则可拔除引流管。 饮食指导:严格执行饮食医嘱,术后的饮食因人而异,因病制宜。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病人伤后卧床、患肢制动、血液黏度增高有关。下肢使用长筒弹力袜,抬高床脚,鼓励病人进行患肢的床上早期活动。帮助病人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同时观察皮温、颜色、肢体肿胀程度等。②术后感染:病室空气清新,作好口腔护理,指导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协助翻身叩背、防止肺部感染;保持床铺干燥、平整,患者皮肤清洁、协助翻身、及时按摩受压部位;有留置导尿者每日更换尿袋,保持会阴部清洁;指导病人多饮水、预防切口感染,保持敷料清洁干燥,观察体温是否升高。③预防髋关节脱位:人工髋关节脱位也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为2%~2%,绝大多数发生于手术后1个月。导致髋关节脱位的原因很多,如手术入路、术中假体的放置、患者体位不正确、肢体活动不当或不正确的翻身均可造成髋关节脱位而致手术失败。髋关节脱位最主要原因是外展肌乏力,反对术中做无谓的软组织松解,术后恢复软组织张力是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最重要的措施。正确搬运,术后穿丁字鞋,保持外展中立位,两腿间夹枕头。侧卧时需保持屈膝,两膝间垫枕头,防止内旋造成髋关节脱位。术后放置便盆时,注意保护患侧髋关节,防止外旋和内收动作。④预防压力性溃疡。 康复训练 功能锻炼可增加肌力,有利于关节稳定。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应指导病人循序渐进。术后第1天即指导患者进行足趾及踝关节充分活动,并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定时给予下肢由下往上的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术后3~5天可将床头抬高45°~60°练习坐位,4~6次/日,20~30分钟/次,并指导病人进行患肢直腿抬高训练,要求足跟离床20cm,在空中停顿5~10秒再放下,如此反复。根据病情在医生同意后可下床活动,护士必须在旁指导,由健肢先下床,上床时则患肢先上床,注意使患肢始终保持外展中立位,下床后指导患者做髋关节屈伸、外展动作。术后1周在适应下床站立练习后6周内不能负重,3个月后弃拐行走,术后6个月内避免两腿交叉,不能坐低凳和马桶或下蹲,持续坐位不能超过1小时。 讨 论 术前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疑虑和恐惧,为手术顺利进行建立了基础。正确使用拐杖和下肢肌肉锻炼可使术后髋关节脱位减少,髋关节功能恢复快。术后密切病情观察,体位和制动为预防髋关节脱位起重要作用。早期下床防止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及静脉炎的发生,术后感染的预防及处理也是手术的关键。成功的手术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基础。术后的正确护理和病情观察,并发症的预防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早期康复训练是能否恢复髋关节功能的关键。【参考文献】 1 许卫东,吴岳嵩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猝死的原因及机制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15(6): 2 刘洁珍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护理探讨实用护理杂志,1999,15(6): 3 杜可利,方汉萍,陈海霞3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人的护理护理杂志,2000,15(9): 
呵呵,给你提供一篇范稿,你可以结合你自己和周围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加工: 我是一名刚参加工作的护士,我一直在想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护士,一个值得病人信赖的护士。在很多人眼里,都认为做护士很简单,打打针、发发药,谁都可以去做。但我通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和近一年的实习、工作,我发现做一名护士的确是不容易的,特别是一名合格的护士。 作为一名护士,在其日常工作中不仅要接触各类不同的病人,要学会各种不同的操作和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文字书写能力、配合医生对危重病人的抢救能力,而且还要有熟练的专科护理操作技能,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通过几个月的工作,我认为做一名合格的护士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1、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护理技术操作是护士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作为护士必须苦练各项操作技术,熟练操作,既能减轻病人的痛苦,也能获得病人的信任,给病人以安全感。 2、具备良好的慎独修养。作为护士要具有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坚持医德信念,自觉履行护理医德原则和规范,全力救护病人。护理人员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如果工作中出现了差错或不慎用错了药,首先要考虑到病人的安危,而不是自己的利益得失,及时报告医生,以求找到补救的办法,否则可能酿成大祸,实事求是用于承担责任,在无形中体现着一种医德境界,一种救死扶伤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 3、保持最佳情绪。工作中的状态和情绪,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通过护理实践,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护士,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境,积极而稳定的情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临床技能,产生最佳护理效果和护理水平。 4、团队精神。同科室里的医务人员搞好团结,拧成一股绳,树立一个理念:“一切为病人。”支持科主任、护士长的工作,服从领导。 5、加强基础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加强基础护理知识的学习,它是各科护理的基础,有了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才能独立思考,提高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医学知识更新很快,护士应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6、良好的服务态度和交往能力。护士除做治疗外,还应经常性地深入病房和病人交流,以获得更多有关病人病情的信息,了解病人的需要,及时解决病人存在的问题,向家属和病人解释病症的原因、治疗原则、注意事项,并进行饮食、生活指导,健康教育指导。对病人要有高度的同情心,要多体贴爱护,表情亲切,说话温和,建立感情,生活上多关心帮助病人,只有这样才能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必须从上述几方面做起。护士作为医院病人健康恢复的主导者的一员,在工作中要做到遇事不慌,纠缠不怒,热情迎送病人,减轻其心理紧张和不适。只有这样,病人才能信任我们,配合治疗,医院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