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b261214
探月计划 酝酿10年 “探月计划算到今天,整整酝酿了10年。”欧阳自远院士介绍说,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探月构想是在1994年提出的,此后的10年间主要是在进行论证过程,而且是“那种反反复复的论证”。 “首先一步,我们要论证开展探月有没有必要?是否可行?第二步,上月球干什么?做哪几件事情?于是我们制定了探月20年大规划,也就是现在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总结的‘绕、落、回’三个阶段。而科学目标是否符合国际发展潮流,是否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这都需要进行科学且复杂的论证过程。”欧阳自远说。 谈论到这10年的酝酿,中国探月办公室刘建忠研究员告诉记者,包括欧阳自远院士在内的很多专家,除了搞研究,10年中做的最多的工作是四处游说和呼吁。 “这项工作很费心,只要逮住机会,他们就会向决策者、科技界和公众阐述月球探测的重要性,灌输中国开展探月的必要性。”刘直言不讳地说,“毕竟10多亿元的科研投资不是个小数目,大家都很谨慎。不过如果没有热心科学家的这些外围努力和攻关,中国启动探月计划可能还会要推迟。” 就在争论中,科学界的一些行动已在悄然地推动着中国探月计划的前进。上世纪90年代初,航天领域首席科学家闵桂荣院士提出了中国也要搞月球卫星的建议。1997年4月7日至10日,中国科学院的杨嘉墀、王大珩、陈芳允三位院士以“863”计划的名义发表了《我国月球探测技术发展的建议》。1998年,总装863航天领域办公室组织了杨嘉墀等航天专家对清华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国防科大、中国科技大学的“月球车”项目申请报告进行评审,通过了由清华大学牵头的“月球探测机器人总体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分解”的立项研究,揭开了我国月球车研究的序幕。2000年5月,清华大学组织了“月球探测技术研讨会”,反响强烈。 2000年10月5日在京召开的首届“世界空间周”庆祝大会上,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作了题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航天》专题发言,“我国将在无人实验飞船成功飞行的基础上,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在空间探测方面,将实现月球探测,并积极参与国际火星探测活动,使我国的空间探测技术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这是中国高层首次公开表明探月决心。 2000年11月22日,我国政府首次公布航天白皮书—《中国的航天》,明确了近期发展目标中包括“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 7年的游说和呼吁终于有了结果。2001年,由欧阳自远院士牵头制定的‘发射绕月卫星’第一期科学目标和有效载荷配置终于通过了国家评审。2001-2002年间,孙家栋院士组织全国各方面力量,对首期目标又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综合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科学目标明确、先进,技术能够实现,没有颠覆性的技术问题。2003年9月,中央最终同意并批准了这个计划。 中国探月计划科学探测设备进入最后联试 -------------------------------------------------------------------------------- 2006-03-16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作者:俞铮 黎保国 中国探月计划第一颗卫星“嫦娥一号”的有效载荷正样系统正在进行最后联试,以确保科学探测设备将来在太空正常工作。 “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的研制测试工作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负责。有效载荷总指挥、中科院空间中心主任吴季16日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有效载荷正样系统联试的最后阶段,各研制人员应继续保持严慎细实的工作态度,按质量要求完成正样联试,确保有效载荷设备顺利交付和工程任务圆满完成。” 卫星有效载荷因不同的航天任务而异,在现阶段主要是进行科学探测的仪器和科学实验的设备。“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将包括微波探测仪分系统、空间环境探测分系统、有效载荷数据管理分系统等。 据了解,微波探测仪分系统将主要对月壤的厚度进行估计和评测,这是国际上首次采用被动微波遥感手段对月表进行探测。空间环境探测分系统由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等3台设备组成,将探测地月和近月的空间环境参数。 “嫦娥一号”计划将于2007年发射,而后围绕月球进行一年的探测。 中国的探月计划经过长期准备、10年论证,于2004年1月正式立项,被称作“嫦娥工程”。该工程目前主要集中在绕月探测、月球三维影像分析、月球有用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全球含量与分布调查、月壤厚度探查以及地月空间环境探测。 
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制造了一些麻烦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社会问题。核能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基因工程可以用来治病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如果从事科学技术工作而缺乏人文关怀就有可能迷失方向。 技术的发展具有两面性,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的后果 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由于科学的是在不断的发展中进行完善的所以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我们不能因为这样而全面否定科学 汽车的发明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在世界发达国家汽车几乎对每个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然而也正是这柄锋利的“双刃剑”不仅制造了频繁的交通堵塞、交通事故而且还是消耗能源的无底洞和大气污染的移动污染源。虽然这样但我们不能否认他的确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方便只是由于人们没有找到更好的科学技术来使它得到发展 氟里昂使人类坐享舒适得以梦想成真然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作为制冷剂而被最先发明的氟里昂一方面使人类的生活提高了一个档次同时也带来了臭氧层空洞日益扩大的问题甚至即使现在立即停止氟里昂的使用要恢复已遭破坏的臭氧层也要到本世纪中叶。 滴滴涕一度曾是全世界农民的宠儿甚至二战后在控制疾病方面都显示了神奇的功效但就是这一所谓人类的宝贵财富、划时代发明的滴滴涕竟然成了破坏生态之链、毁灭动植物种群、危害人类健康的罪魁祸首。现在尽管全世界已禁用滴滴涕但其残毒仍然顽固地滞留在大自然的循环中即使是远在南极的企鹅也在劫难逃。 电池的确是人类的一个重要发明它能根据人的需要随时随地为人类带来光明和动力。然而就是电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使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得不重视这样一个事实人类可能在200多年的时间里享受电池的益处却要用更多更长的时间遭受其害! 手机的发明无疑给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带来了更多的便捷然而就在手机备受人们青睐时关于手机无线电波辐射是否会伤害人体DNA并杀死肿块的细胞修复系统这一话题前后矛盾的传言漫天飞舞让人不知应该相信谁。 象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现代科学技术也对人类社会环境存在负面作用其主要表现为在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和破坏的统一上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只注意到了科学技术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的功能性作用,它可以在人们转化资源成为财富的过程中,给人们提供巨大的能量和很高的效率,因此去欢呼科学技术对自然征服的胜利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日益为学界所关注。当人们为取得农作物的高产而无限制地使用化学农药时自然界中百鸟的歌唱与溪中回游的鱼虾贝类却离我们远去当我们享受着廉价的取之不竭的核能源时我们的生命却要冒着被放射性污染的威胁当人们能够方便地对基因进行分离、剪接和重组时我们却面临着改变生物的基因、改变物种甚至改变人种的变异当我们提倡死的尊严时同样存在着某些人为了个人的利益利用安乐死谋杀病人的可能当网络技术大大缩短人们的交往距离时网络的虚拟性导致色情、仇恨、信息污染的泛滥使人的是非感、责任感、尊严感被抛到九霄云外。一向以为与我们无关的高科技的伦理问题却直接显露在每个普通人的面前。 科技的发展才推动了人类的进程是科技的发展才使人类有着这崭新又美好的生活。[1]纵观千古哪朝哪代不是重视科技的发展回首过去看四大发明独具鳌头观天文历法为之惊叹览赵州拱桥设计精妙窥《本草纲目》东方巨典瞻圆周率值七位小数眺丝绸之路发展经济端青花瓷器扬名海外。科技发展是强国之路科技发展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第一动力没有科学我们哪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科技我们哪来的舒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 我们人类虽说不能杜绝科技的负面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人类可以通过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减少科技的负面影响。所以技术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我们要尽量减少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发生。只要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我想我们人类还是可以和自然协调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