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hs
山海经里面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可以启发我们的想象力,对我们的学习工作还是很大帮助的。 
记得之前看见过一个思路,山海经里面的各种人身、人面、鱼身、食人等描述,是因为成书时间太早,先民们没有那么多可用形容词,鱼身或许是身上有鳞,但先民们不知道怎么描述鳞片这一概念,故以鱼身代指。人面或许是五官位置、样貌和人面有某个地方相似。各种形状形容词可能是借代的手法。各种奇怪认为,如见则天下大旱,可能是刚好是干旱动物出现两件事重合,那个时候人类活动相对来说比较小,动物可以自由活在山林,不用到人类聚集地附近觅食,而干旱逼迫动物外出到先民聚集地附近觅食、饮水,毕竟人类多聚在水源附近,干旱是山林深处的动物出来饮水,故以为见则天下大旱。各种预兆、效果可能是先民们的揣测,就好像以前西方人认为番茄有毒(不确定番茄这这是不是谣言,仅仅比喻)。
《山海经》——西山卷——西次三经——第六段: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鳐(音摇)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音瓤)。这一段经文记录了一种鱼,一种名叫“文鳐”而且会飞的鱼。毫无疑问的是,按照经文的描述,我们在现实中确实可找到与之高度类似的鱼,也就是:飞鱼。
到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时,有学生就《山海经》中人面兽身事提问,梁的批答是"汉世武梁祠堂所画古帝王,多人首蛇身、人面兽身;盖古来相传,实有证据也。《山海经》言,绝非荒谬"[注解:原文出自《湖南时务学堂学生日记类抄》,转引自钟敬文《晚清改良派学者的民间文学见解》,收尹达等主编《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876页。]。按朱熹早已认为《山海经》中"说禽兽之形,往往是记录汉家宫室中所画者"[注解:《朱子诸子语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影印(四库)本,第762页(卷138)。〖ZW)〗,梁此见无甚新意;但他认为"《山海经》言,绝非荒谬"的断语,却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认知。
《山海经》具有的价值非同一般,不管是在文献方面,还是在寓言方面它都有其闪光点,而且其中有不少风俗记载,和矿物记录。
这本书没有找到是谁写的,因为这本书是非常神奇的,这本书里边记载了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历史上也没有记载这本书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