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77

一加你好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与壮族文化相关的论文选题怎么选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博世界

已采纳
个关于民族文化的四千

与壮族文化相关的论文选题怎么选

338 评论(10)

BM小白

在壮乡,民歌无处不在。妊娠时胎教唱“怀胎歌”,出生时接生婆唱“接生歌”,满月有“满月歌”,外婆送背带时唱的是“背带歌”,成人后唱“情歌”,年老了有“敬老歌”,离开人世有“送葬歌”……优美的民歌流淌在人们的生活中,伴随着勤劳的壮乡人民走过一生。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年,天旱得厉害,眼看禾苗就要枯死了,村里人非常着急,可又无计可施,只好敲锣打鼓去河边求天拜地,希望上天保佑,快点下雨,以解救民众苦难。很巧,这几天果然下雨了。这一年,他们获得了从没有过的好收成。为感谢上天的恩赐,人们便在正月初一至初三,杀猪宰牛,大摆酒席,同时还举行舞狮活动,一边舞,一边唱。开始时,是唱些感谢上天的话,后来,青年男女便唱到爱情上来了。男的唱完女的唱,互问互答非常热闹。以后,每年正月,都举行这样的活动来庆贺丰收和歌唱爱情,这些日子,就成为歌圩了。歌圩,壮语的意思是“野外水边和坡地上的集市”,是壮族地区人民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以对歌为主体的节日性聚会。歌圩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壮族人民居住的地区,基本上都有传统的歌圩,据了解,我区共有40个县、市有歌圩,有近700个歌圩点,大部分分布在桂西左右江和红水河流域的河池、百色、南宁地区。每逢歌圩日,壮乡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唱山歌、抛绣球、舞龙狮、品小吃……通常传统的大型歌圩举行前都先行祭拜仪式,有祭拜刘三姐、布洛陀、花婆等。壮族歌圩上对歌的热闹场面更是让人大开眼界,山坡上、草地间都被歌者围得水泄不通,你方唱罢我登场,各地各具特色的山歌轮番亮相,歌声此起彼伏。然而,随着社会传承的多样化,如今歌圩不再成为人们学知识的重要场所。由于失去了对年轻人的诱惑力,歌圩变得后继无人,因而歌圩便渐渐地处于濒危状态。当前我区传统歌圩处于如下几种状态:一是无圩无歌,这些地方大多交通不便,远离经济活动中心区域,即使开展活动,参加者也是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形同虚设,于是自然消失;二是有圩无歌,这往往是在经济活动的中心区域,参加歌圩者从事的大多是与歌唱无关的事,成为名副其实的哑巴歌圩;三是有圩有歌,但主办者往往以歌赛的形式带动群众性的聚唱活动,如靖西县新圩乡歌圩和大道乡歌圩,与传统的全民性参与有了很大的不同,主体不再是全体参会人员,而是一部分人。为何歌圩会面临濒危的困境?一些有识之士认为,随着汉文化的普及和汉语言的教育,加之升学考试、就业等更是以汉语作为考量的标准,歌圩对于青年一代来说已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在青年一代的眼中,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加自己的才干,才是最重要的。在他们看来,只有学好汉语知识和英语知识,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虽然“歌”也是一种知识,一种智慧,但更多地限于娱乐、消遣。于是年轻人对山歌的热情变得淡漠,歌圩活动的主角由年轻人变为了中老年人。以靖西大道歌圩为例,在参加通宵聚唱的四五百人中,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不到十分之一,而且几乎全是男性。过去歌圩是年轻人择偶婚配的主要场所,对歌则是认识、交往的媒介,不会唱歌或唱得不好都很难在歌圩上得到异性的青睐。但如今,通过歌圩来交朋友,寻找意中人的现象已不太常见。没有歌,人们一样可交际,可婚恋。随着现代化的到来,人们视野的开阔,姑娘们也不会听你几句山歌就跟你走,那种“竹鞭打水浪飞飞,我俩结交不用媒,哥有情来妹有意,唱支山歌带妹回”的情景早已成为昨天的回忆。过去,歌圩场上稍微识字的人几乎人手有一本或数本用古壮字抄写的歌书。后来这些歌书被当作封资修的产物被焚毁。上世纪80年代初虽有些人凭记忆写了一些歌书,有些人则从仅存下来的一些歌书那儿进行抄写,但这些歌书不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比以前少了很多。不少经典之作,在民间难找到,即使找到,也已残缺不全,使得人们没歌可唱。更不可思议的是,许多作为学歌、唱歌、编歌、提升歌唱技艺的山歌传习馆已不复存在,歌圩场地破坏严重,有的歌圩场地已变作其他用途,有的面目全非,歌棚歌台已荡然无存,歌圩所祭的神台、神像等被捣毁。歌圩作为壮民族与周边民族共有的文化,也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的中断或失去,无疑是壮民族的遗憾。失去了固有的歌圩,无异于失去了壮民族文化的特征。由于许多优秀的歌手逐渐逝去,山歌慢慢地从全民性的文化成为少数人的“专利”。歌圩濒危的结果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断裂,许多优秀的作品消失在茫茫的旷野间,许多重大歌圩的传统程序和仪式不再被人知晓。人们将没法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壮族社会上千年的社会生活和文化。
119 评论(14)

stupid2011

提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 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今世界旅 游的发展趋势。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旅游资源,只有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 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 旅游,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两 者更好地融合,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拉 动广西各民族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概念、特征 (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概念。民俗是 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 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 一切技术与文艺。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 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 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 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文化内容丰富 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 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 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 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 的海内外游客。 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 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为 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 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 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 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将成为 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各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 风土人情、风韵别致的文物古迹、情趣怏然的 民间文娱活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 客。 (二)民俗旅游的特征“。民俗旅游”有着自 身的特征,突出的有以下四点: 1、质朴的民间性。民俗源于民间生活,体 现民间生活,包含着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与 语言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总显示出浅显不定 的功能作用,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所不可或 缺的基本手段。民俗是伴随着生活的需要而自 然形成,历久传承的文化形态,而非朝廷的、官 府的、寺庙的等上层文化或宗教文化的简单代 表。因此,民俗旅游应取材于民间风俗,才会显 示出其固有的特色。 2、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民俗体现民族 的生活,并因各民族生存空间不同而各有差 异。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正反映出 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民俗旅游的开发 应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不应胡乱建设、猎奇,这 样才使旅游产品具有当地特色和民族气息。 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3、情趣的乐观性。民间生活追求向上的、 乐观的,应与悲观绝缘,民俗旅游的开发要以 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功能的习俗为体裁, 让游客在旅行当中感受到生活与劳动的乐趣 与美感,杜绝以迷信、不健康的内容作为民俗 旅游产品去开发。 4、主体的对外性。民俗源于本地民间生 活,是经过世代相传而存留下来的。因此,民族 地区对自己的民族本身或当地群众没有太大 的吸引力。在文化渊源上讲,与民俗旅游创办 主体的血缘关系越远越是具有吸引力,所以国 外或省外游客就成为民族地区最大的客源。 二、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一)民俗文化村、园。目前,广西建有许多 的民俗文化村(风情园),这是广西最主要的民 俗文化旅游产品。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西 各地先后建成了融水贝江苗寨、贺州瑶族风情 园、龙脊壮寨、三江侗寨、金秀瑶寨,还有正在 凌云县兴建的凌云土司民俗文化村等旅游项 目,使广西的民俗文化旅游更加丰富,更具吸 引力。游客通过实地的旅游活动,能亲身体会 到广西各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同时 可以间接传播该地的民俗文化,对扩大该地的 旅游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有一定的积极作 用。 (二)民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含民族博 物馆)主要是对民族建筑或民俗实物的展示与 介绍。这类产品以广西民族文物苑为代表,该 苑位于南宁市广西博物馆陈列大楼后面,1988 年建成开放,总投资280万元,占地4万平方 米,是以广西民族建筑为主题,苑内有铜鼓巨 雕、镇边大炮,建有壮族“干栏”、瑶家竹楼、苗 家吊脚楼、侗族鼓楼、侗乡风雨桥、毛南族民居 等,还建有榨油、碾米、造纸、制陶、榨糖等民间 手工作坊,均极富有民族乡土气息。另外,靖西 县壮族博物馆、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博物馆和 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分别展出以介绍 壮族、苗族、瑶族历史和民俗风情为主的实物 和图片,特别的壮锦、苗锦和瑶族蜡染工艺品 更是这些民族民俗文化的精华。值得一提的 是,我国首座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已于2004年 11月26日在广西南丹县正式对外开放。 (三)民俗旅游节庆活动。广西有11个少 数民族,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 日,且场面盛大,别具民族风情。如壮族的蚂拐 节、牛魂节,苗族的苗年、芦笙节、补充:节,瑶族的盘王节、达努节,侗族的侗年、花炮 节、冬节,仡佬族的吃虫节、拜树节、春耕节,京 族的哈节,仫佬族的依饭节、牛马节,彝族的跳 公节,毛南族的分龙节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 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浓厚的文化内 涵。现已开发的南宁国际民歌节、桂林山水历 史文化节、柳州三月三歌节、阳朔的渔火节和 啤酒节、北海的珍珠节、凭祥的边关节等现代 节日活动,映托出浓厚的现代文化氛围,同时 也给人们增添了不少的生活乐趣。 (四)服饰、饮食、建筑文化。民族服饰是民 俗中最直观的东西,能够突出一个民族特有的 习俗,给身临其境的游客深刻强烈的印象。广 西各民族人民着衣多姿多彩,给人耳目一新的补充:感觉。例如,侗族妇女喜欢穿金戴银,其服饰多 为短衣长裙,衣服的各个部位都配上花边和飘 带,白褶裙层层叠,穿戴起来,显得绮丽多姿。 “吃”是旅游活动的六要素之一,也常常被人们 赋予审美、艺术、礼仪、禁忌等文化内涵。广西 物产丰饶,一年四季瓜果飘香,茶酒饭菜风味 独特。壮、侗、苗、瑶居民多为干栏式建筑,一般 以木为原料,穿榫凿卯,很少用钉,却很牢固耐 用,苗族、彝族“的吊脚楼”就颇具特色,侗族的 三江程阳风雨桥和马胖鼓楼就是这种木结构 建筑体系的杰出代表,也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 要标志。 (五)民间歌舞、游艺与民族手工艺品。广 西素“有歌海”之美誉,刘三姐就是壮族民歌的 杰出代表。每年三月三举行的歌圩,场面盛大, 一片歌的海洋。壮族的山歌、扁担舞,瑶族的长补充:鼓舞、瓦鼓舞,侗族大歌、情歌,彝族的阿细跳 月,京族的哈歌、花棍舞、毛南的罗海歌,苗族 的板凳舞,仡佬族的牛筋舞等,都千姿百态,风 情各异。每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节令广西的山歌 走向了国际舞台,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 传唱,从某种程度上推广了广西的民俗文化。 丰富多彩的民间游艺和戏剧给各族人民增添 了不少生活乐趣,侗家斗牛、苗族斗马,紧张激 烈,扣人心弦。广西各民族人民心灵手巧,擅长 织染、刺绣、编织、雕刻。苗族的刺绣、瑶族的挑 绣,手工精巧,图案优美生动。毛南族的编织和 雕刻,独具民族风格,此外,石雕、玉雕、木雕、 贝雕、竹编、藤编、珍珠、绣球等民间工艺品久 负盛名,深受游人喜爱。 三、调整思路,实施民俗文化旅游的整体 开发策略
317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