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关于古诗教学的论文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31

zwg770123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古诗教学的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雨~火

已采纳
摘 要:经过诗人的锤炼,古诗的遣词造句特别精炼,包蕴量特别丰富,景、情、事浑然一体,创造出独特感人的意境。那么,什么是诗的意境?它是指诗中描绘的具体生活情景、生活画面,以及蕴含在情景、画面中的思想情感和深刻意义。学习古诗,只有抓住品味意境,细细体味,才能化难为易深入理解古诗。要想从古诗的意境中感悟诗人的情感,汲取高雅的审美情趣,必须准确抓住古诗的意象才能使诗的客观映像自然地转化为主观感受,收到较好的效果。 中国论文网 -htm  关键词:古诗;意象;意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280-0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古诗更是华夏文化的瑰宝,它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瑰宝中的朵朵奇葩,读来沁人心脾,开启心智,回味悠长,给人以美的熏陶。   古诗中的意象就是情与景的统一,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学习鉴赏古诗时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内容,感知诗人情感,进入诗歌意境,领悟诗歌的主旨。而一些意象寄寓了约定俗成的审美习惯,如何抓住诗歌中意象的正确含义,以下是我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点滴体会。   一、自然意象类   1、月亮(残月、明月、新月、玉盘、婵娟):它在诗人笔下都是思亲、思乡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2、夕阳(斜阳、日暮、残阳、落日):大多流露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3、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伤感和哀愁。   4、烟、霜:多表示哀怨、惆怅、凄苦等情思。   5、风:春风――旷达、欢快、希望。   东风――代表春天、美好之意。   西风――惆怅、游子思归。   北风――萧条肃杀、离别惆怅。   二、植物意象类   1、杨柳:多传达离别、怀远等情思。   2、落花(落红、残红):多表示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与哀愁。   3、松、竹、梅、菊:多体现高洁、坚贞、不屈之意。   4、梧桐、芭蕉:传达光阴易逝,身世磨难的惆怅哀怨。   三、动物意象类   1、鸦、蝉、猿、杜鹃:多传达凄楚哀怨之情。   2、鸳鸯、鹧鸪:表示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   3、燕子:象征着时事变迁,人事代谢。   4、鱼:象征自由。   5、孤雁:象征孤独、思乡。   6、鹰:象征刚劲自由。   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创作了浩如烟海的诗歌作品,可以说我国是诗歌的王国。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只有让学生抓住意象,才能感悟古诗的意境美;注重读出古诗中的意象是学好古诗最基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 刘庆森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意象和意境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关于古诗教学的论文

196 评论(10)

biao2013

七坊中心小学:陈显容古诗在小学教材中古诗教学内容占很大比例,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教师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然的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实施又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教学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案例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做法。一 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  新课标规定: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古典诗词,得到的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诗歌的融合俞平伯先生曾说过:古人做文章时,感情充沛,情感勃发,故形之于作品。当时由情思而声音、而文字,今天的读者要了解当时的作品,也只有遵循原来的轨道,逆溯上去。作者当时之感寄托在声音,今天凭借吟哦背诵,同声相应来使感情再现。由此可见,人们对文章的理解是以诵读为基本前提的,而且诵读最有价值的古诗文也是一种回归传统直觉式的语文教学。所以,我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教学应遵循多读的原则。例如诵读《牧童》一诗时,我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我描绘诗意,学生一边想象一边概括描绘的是哪一个句子?生:看见了。!生:草铺横野六七里。师: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生:笛弄晚风三四声。(学生抢着应声回答)。师: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生:归来饱饭黄昏后。生:不脱蓑衣卧月明。多背点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时,无需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讲解,只要能初步理解大意或一些名言警句的含义就行;但也并不反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些古诗文作一些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这就是的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原则。二.循序渐进的原则必需考虑不同级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教学。采用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和品味到这首古诗所描写的画面真感受,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有些学生没有见过瀑布,也不知道川的概念和香炉的意思,因此,在学习这首诗的前两句时,老师就需要解释字词,并把全句大意口述出来。难点之处解决了,句意大致明白了,然后再让学生去自读三、四句,并用汇报的方式去检查自读自悟的效果,必要时再加以点拨。这是一种半扶半放、先扶后放的方式。。我们在前边讲到要淡化诗歌教学中的讲解与分析,这并等于说就一点不讲,适度的讲还是必要的,因为没有老师的帮扶,也就不可能有学生有效的诵读,问题的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字。由扶到放,先扶后放,就是要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使我们的教学,能够取得更好成效。。三. 创设情景的原则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很快进入诗境。又如我教《牧童》这首诗,它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通过学生的诵读、领悟,师生交流后,我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诗歌描绘的景象描画出来,还设计了问题:如果你是牧童,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四.自主学习的原则《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切实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的作用在于要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发言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另外要给与学生必要的提示与指导。比如要告诉学生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等。比如,我在讲授《泊船瓜洲》一课时,就组织了一场讨论,题目是:联系课前收集的质料说说王安石写下这首诗时的心情,这与他当时的境遇有什么关系。学生非常踊跃,自主学习,学生进行讨论五、 科学评价、激励为主的原则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背诵诗文的数量虽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记忆力好的同学,背得要快些,记诵得数量要多一些;记忆力稍差一点的学生,背得速度要慢些,数量要少些。对这些情况,教师要正确对待,要承认差异,个别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教师也要予以表扬,予以鼓励。课程标准中还提出了诵读诗文时音调、节奏、情感方面的要求,对于这个问题,教师也要灵活掌握其标准。一部分语感好的同学,读得就好些,语感差一点的同学,读得就不会那么好。对待读得不理想同学,教师应该耐心指导,并且还要表扬他读得很认真或很有感情等等,以此激发其诵读诗文的兴趣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他们爱诗、读诗,在古诗词的海洋中咀嚼其意,陶冶性格,放飞心灵。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让古诗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在教育的征程上为古诗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
348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