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113
古代汉语中的修辞手法一、引用引用包括:引言、引事和引文引言就是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例子: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步一诺。”(《史记 季布列传》)引事就是在行文时引用历史故事。例子: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司马迁 《报任安书》)——三个历史故事引文就是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二、譬喻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比喻,有明喻暗喻之分。明喻往往用“譬如”、“譬犹”、“譬之”、“犹”、“如”、“若”等。这个很容易理解就不举例子了。三、代称指作者常常不用该事物的固有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三种常见的代称: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例:为肥甘(美味的食物)不足于口与?轻暖(高贵的衣服)不足与体与?(《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用泛称代特称例:擅山海(山海的出产物)之富(《洛阳伽蓝记 王子坊》)用特称泛代称例:大雅(泛指有优秀传统的诗歌)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李白《古风》)要注意泛指和暗喻的区别。四、并提指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例:耳目聪明。(《后汉书 华佗传》)实为耳聪、目明五、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特点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例: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焦仲卿妻/孔雀东南飞》)实为东西南北都种松柏和梧桐,而并非在东西种松柏,在左右种梧桐。六、夸饰相当于现在的夸张。像“白发三千丈”之类的,不具体举例了。七、倒置和文言句法中的“倒装”不同,并不值得肯定,不提。八、委婉指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委婉、含蓄一些。有避粗俗、避忌讳、避冒犯等。例:便利(大小便)、山陵崩(皇帝死亡)等以上是我自己手打的……T T差不多是这样,主要参考郭锡良先生等人的《古代汉语》,详细的可以去看。希望对你有帮助。 
音转的“四有”模式 内容提要:音转的的定义、形成,音转的“四有”模式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音转的理论价值。重点是我所理解的音转的“四有”模式,我称其为“三因一果”规律和“时”“空”的经纬学理论。 关键词:音转 “四有”模式 时 空 字 音 文史类的同学都会认为古代汉语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或者说是一门没有为什么的学科。往往是老师讲的是什么就是什么,或者书上讲的是什么就是什么。虽然,有很多的学者在研究这一方面的问题,特别是音韵上的问题。可是,真正的成就往往屈指可数。这其实也是有原因的,一:音韵在古代没有具体可考的资料,更没有像现在这样有很好的语音存储机器。一般是都是口述相传的,这也是音韵学难考证的重要原因。二: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很多的语音都存在了偏差,或者说根本是完全不同的两中语言,那么就使得音韵学变得更为广泛和复杂,并且相当的繁琐和具体。没有一定的同意规律。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如人为的感情色彩等,都会在音上有所变化,使得音韵学变得困难重重没有规律。 我就与音韵学相关的内容——音转的“四有”模式做一个简要的描述。不过先得了解一下音转的定义,就是要知道音转是什么之后,才能做其他的了解吧。 通俗的讲就是字词失去其“正音”,即正确的读音。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在使用同一语词表达同一意义时,其语音有可能呈现出某种变异性。这种意义不变而语音有所变异的现象,便是音转。 音转是以同一个语词并表达同一个意义为基准来说的。所谓同一个语词,这就意味着其声或韵尽管发生了流转性变异,但终究还是一个“音”,变异中并没有失去其主要的共同音素。所以黄承吉曾多次强调:“凡字原只一声,故只一音,虽周流参差于各方之口舌,而原即此音也。承吉尝谓古无定音者,参差之口舌也;谓音实有定音,以虽参差而原即是此音也。”【1】所谓表达同一个意义,这就意味着音转尚未导致语词的分化,仍然是属于同一个语词的问题。如果代表的虽是相同的意义,但声韵了不相涉;或声韵虽然相关,但代表的意义各不相同,便都不能看作是音转,而是同义词或同源词的问题。 最早使用音转这个词语的,是三国时期的魏人张揖。他在《上广雅表》中说:“窃以所识择撢群艺,文同义同,音转失读,八方殊语……”所谓“音转失读,八方殊语”,【2】即就时代和地域的变化而言。音转是造成失读的原因。失读指失去字词的正确读音,古人又称“正音”或本音。音转是语言本身的问题,是地区语言和历史语言中普遍而又必然存在的一种语音变异现象。方言的形成,音转是其重要原因。一般来说,音转是异地异时的现象,不应同时同地而有转音共存。比如,“yǎng【3】”为“我”之转,“云”为“曰”之转。如果甲地的人施身自谓称“我”,乙地的人施身自谓称“yǎng”,那么,甲地之人便不会同时又自称为“yǎng”,乙地的人同时又自称为“我”。同样,如果彼时的人表述说话用“曰”,此时的人表述说话用“云”,那么,彼时的人便不会又用“云”,此时的人同时用“曰”。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许多本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音转之词,难免发生交融互收现象。尤其在文献语言中,因为许多音转之词往往“音别为字”,异域性、历时性的音转现象便很可能以共时态而反映出来。所以,同一篇文章同一部著述便有了既用“曰”又用“云”的情况,甚至于出现了“yǎng须我友”“今者吾丧我”之类的语句。 基本的我们知道了音转是什么东西了,那么我就音转的“四有”模式做一个描述吧。 音转的“四有”模式在吴泽顺老师著的《汉语音转研究》这本书里有专门的章节介绍,吴老师将其列在了“音转原理”这一章节里的第一节。我觉着,音转的“四有”模式不能孤立,所以,他应该是和后面的“同源分化导致音转”以及“音转规律”,还有前面的“音转的时代层次”都是融合的。 所谓的音转“四有”模式里的“四有”指“时”、“地”、“字”、“音”。“时”指的是时间,当然就存在古今了,“地”是指地域,南北。“字”就表面理解就是文字了,不过应该是理解为文字的变革。“音”的理解就应该是读音了,不过也应该是读音的转变,可是,前三者是因,后者才是果。音转的“四有”模式如果在严格的意义上应该只有“三有”。或者说“三因一果规律”来的更为贴切。 音转是一种客观现象,究其原因,从宏观上讲,不外“时”“空”二字,也就是索绪尔讲的共时变化与历时变化。我国明代的陈第,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 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4】 因为汉字属表意文字体系,字音和字义关系密切,所以陈第将文字与时地相并列。在讲到音转的前三有模式是第四者的因时,问题就转到了音转的形成的问题上了,对于这个因果关系,陈第又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然一郡之内,音有不同,系夫地者也;百年之中,语有地转,系夫时者也。况有文字后有读音,由大小篆而有八分,由八分而隶,凡几变矣,音能不变乎?【5】 除了将文字书体的演变作为音转的原因有些生硬之外,很明显,陈第将时间变迁、地域差异和文字变化看作音转产生的原因,这一点是十分明确的。 这也是我说的,将音转的“四有”模式理解为音转的“三因一果”规律的原因了。这在以前的格里木音变的三大规律中同样有类似的讲解咯。 回到“四有”模式上,如果非有“四有”之说,那么必定要存在关系,很明显的就有一个因果的关系。吴泽顺老师将其理解为不是平列的关系。 而在“时”“地”关系上吴老师同样为之定位为交叉关系,而我在看过之后,我想我的理解除了吴老师的交叉关系之外,还应该有平行关系,即我定义为经纬关系。在时间或者空间的单独作用下同样可以产生音变,或者说音变就是一个运动的自由音韵体。这样可能有些难以理解,我们可以将音变理解为或假设为地球的表面的很多的自由体,但当经线或者纬线或者共同作用下就会产生变异,那么整个的球表面就是一个客观的音转体,它在不停的变化,却不为人知。 在“字”对音转的作用,吴老师说其具有超时空性质。我借伟人的肩膀再次采用。我们认为应限于文字书体的演变,还应包括通假字、方言错字、方言造字以及同源通用字等。超时空性也就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1)文字的变化时空交错。文字的变化可能是共时平面的,也可能是历时纵向的,它往往随语言的变化而变化,并不受时空的限制。 2)文字的使用超越方言 方言变异造成方言与共同语之间语音上的差异。为了记录方言词,人们往往采用方言造字和方言借字两种方法。 如此,音转的“四有”模式在某种意义上都存在关系和得到解释。 由此音转的“四有”模式的存在有着其理论的价值,我做一个简要的带过: 1)“四有”模式所彰显的语言历史观,推动古音的研究 2)“四有”模式所揭晓的音转原理,推动了古义的探索。
修辞作为一种艺术,不仅在书面文字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大到领导人讲话、广告媒体,小到日常谈话、演讲报告,修辞可谓无处不在。我们常发现,同样的文字,同样的说话,这个人说出来,是那么的苍白、无趣,而那个人说出来却是这样的生动、新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掌握了语言这把变化万端、奇妙无比的魔杖——修辞。语言是我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我们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而修辞则是依据一定的题旨情境,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还有一种说法是:修辞指的是寓含在语言交际现象当中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客观规律。(李索,《古代汉语言修辞学》,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这种说法更突出了修辞在生活中的交际功用。 在生活中,修辞主要体现在对语音、词语、和语句的修饰功能上,因此修辞按此分为三个方面:语音修辞、词语修辞、和语句修辞。 一、 语音修辞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不同的语音形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效果却大不相同,有的悦耳动听,如黄莺鸣唱;有的却生硬拗口,如同嚼蜡、难听乏味。这主要是语音方面的原因。一首歌曲好不好听,曲调是关键,语音修辞就好比作曲家给歌词“谱曲”,歌词写的再好,曲子谱的不好,旋律不够优美,就不能引起听众的兴趣。就好比本来是一个很漂亮的人,你却给她穿了一身破烂衣服,又脏又臭,别人是看不出她的美来的。同样,我们的说话也一样,内容再好、再充实,表达的不好,也势必影响说话的效果。因此,语音修辞的最终目的在于追求语言的音乐美。使语言或说话听起来有变化、有节奏、协调富有美感。 语言修辞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1、对偶 比如针对最近汶川发生的大地震,打出的大幅标语:“举国同悲,万民同咽”“山河为之变色,草木为之含悲”,就充分表现出了大地震后整个中华民族的悲恸情绪。此外还有“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等等。 2、反复 我们常说“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就是比较常见的反复修辞。 3、顶真 生活中运用顶真修辞的也很多,比如丰田车的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这个广告语运用顶真的修辞方法构思巧妙,使上下句语势连贯,前后逻辑严密,使人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同时说明了丰田车在世界上销路之广,性能之优。还比如“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云转,云不转风转” 4、回环 我们常说的“好狗不挡路,挡路不好狗”就是回环。还有“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这是北京“天然居”餐馆的对联,此联除了在语言上体现回环往复之外,还暗含出“天然居”的来客都是高雅不俗之士。 5、押韵 比如“热闹的大街不长草,聪明的脑袋不长毛。” 6、排比 最近几年来,日剧、韩剧在中国比较火,有人就编了顺口溜予以讽刺:“日剧点头哈腰,韩剧絮絮叨叨,港剧胡编乱造,大陆片好的真好,糟的更糟。” 二、 词语修辞 词是音义结合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是构成语言的基础。词语修辞和语音修辞恰恰相反,如果说语音修辞是给歌词“谱曲”,创造节奏感;那么词语修辞则是给曲子“填词”。汉语的字词很多,那些才是你最想要的、最能体现你的意思呢?这就需要对词语进行选择和锤炼。这就好比已经有了一件很漂亮的衣服,看你现在给谁穿,词语就相当于你要找的那个人,是本体、是核心。你找到了合适的词语,就表明把衣服穿在了美丽的人身上,这样漂亮和美丽才相得益彰;否则,则是一朵鲜花插在了xx上,岂不可惜。 词语修辞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1、双关 比如我们常说:“旗杆上插鸡毛,你好大的掸(胆),活的不耐烦了吧。”还有金猴皮鞋的广告语:“金猴皮鞋,令足下生辉”。“足下”一指脚下,二是对对方的一种尊称,这样就使该广告具有了双重意义:穿上金猴皮鞋,不仅脚下生辉,而且使你整个形象光彩照人,大放溢彩。 2、比喻 这种修辞更常见,几乎无处不在。比如新手上路,后面贴上“别吻我,我怕羞(休)”,以及草地上的标牌:“别踩我,我怕疼”等俯拾皆是。 3、夸张 这种修辞也比较常见,比如我们的春联:“门迎四海千重福,户纳乾坤万里财”,“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还有“我都快累死了”“我等的花儿都谢了”等。 4、婉语 比如说人死了,不直接说死,而是说“他去了”“他走了”等,还有一些谦敬词,如“足下,不才”等。 三、 语句修辞 语句修辞强调的是对文章中关键句子或段落的选择和锤炼。具体表现在对语句类型的选择上,如:倒装句、强调句、设问句、反问句、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 1、倒装句 倒装句一般把要强调的部分放在前面。比如“祖国啊,我爱你!”就比“我爱祖国”来的强烈,来的多情。一句话我们可以强调不同的内容,比如“昨天我在图书馆看书”要是强调我则是“我,昨天在图书馆看书”,要强调地点则是“在图书馆,我昨天看书”等。 2、反问句 比如“难道我做错了吗?”就比“我没有做错”来的有感情,效果要好。 3、设问句 比如“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就比“这是因为……”要好。 4、整句和散句 整句和散句要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够使语言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心旷神怡。比如“我们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新历史的光辉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对许许多多的事物都产生了新的联想、新的感情。不是有许多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睹物思人,这些东西引起人们多少丰富和充满感情的想象!”就表达的效果比较好。 总之,修辞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或许我们并不知觉,但它确实存在着,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体会,修辞会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