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ikeier
学术堂分享硕士毕业论文的三种资料收集方式:1、卡片收集。卡片的特点在于易于分类、易于保存以及易于查找,平时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收集,分门别类,在写论文期间就可以进行组合,对于资料的收集非常便利。在收集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个问题写在一张卡片上,空间不允许时也可以分别写在几张卡片上。资料的收集方式因人而异,如果自己认为比较符合自己的习惯,就可以选择卡片收集。2、做笔记。做笔记是一个边阅读边思考的过程,这是任何一个硕士论文作者都要经历的过程,读书报刊时或搞调查研究时,随身带笔和纸,随时记下所需资料的内容或有关的体会、理论观点等。特别需要提及的一点是,在做笔记时,最好空出部分页面,以便随时写下对有关摘录内容的理解、评价和体会。 在硕士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经常需要走访企业,进行实地调查来获取企业数据。因此,学会如何高质量地做笔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做笔记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内容:(1)谈话要遵循共同的标准程序,要准备好谈话计划,包括关键问题的措辞以及对谈话对象所做回答的分类方法。(2)访谈前尽可能收集有关被访者的材料,对其经历、个性、地位、职业、专长、兴趣等有所了解;要分析被访者能否提供有价值的材料;要考虑如何取得被访者的信任和合作。(3)访谈所提问题要简单明白,易于回答;提问的方式、用词的选择、问题的范围要适合被访者的知识水平和习惯谈话内容要及时记录。 3、剪贴报刊。在日常的工作或者学习中,将有用的资料从报纸、刊物上剪下来,或复印下来,再进行剪贴。把应剪的资料分类贴在笔记本或卡片上,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节省抄写的时间。无论是用卡片收集资料,还是摘录资料,还是剪贴资料,都必须注明出处。如果是着作,则要注明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发行年月;如果是报纸,则要注明作者、篇名、版次、报纸名称、发行年月日;如果是杂志,则要注明作者、篇名、杂志名称、卷(期)号、页码等,以便附录在硕士论文的后面。 
(一)数据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步骤农用地分等工作中数据资料收集整理与调查工作是整个农用地分等工作的关键环节,其质量关系到分等成果的准确性。其基本步骤如下:(1)农用地分等项目技术组到国土资源局、农业局、统计局、水利局、交通局、环保局、气象局等相关部门收集有关资料,主要包括土壤普查、国土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资料,气象、水文、地质以及国民经济统计等基础资料,环境保护资料、农田水利资料、国民经济、农业统计资料以及土壤图、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基础图件。(2)由各镇国土资源所负责将镇级国土资源所、农技站和各村委会调查表格下发至相关单位,并要求各单位按照调查表格的内容准备材料。在农用地分等技术组和当地国土资源所、农办工作人员的具体指导下,集中各行政村和相关单位的干部或技术人员,结合各镇的实际情况,现场进行调查与收集资料工作。内容包括农用地投入、产出样点资料,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状况及区位交通状况等资料。(3)资料整理,即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核实、分析与整理。(二)数据资料整理数据资料整理主要是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核实、分析与整理。资料核实严格核实资料数据,要求数据来源可靠,计量单位统一,剔除明显不符合实际的数值和特殊的极值。资料整理(1)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重点是图件、数据资料整理。(2)对不能满足分等工作要求的资料应做好记录,以便进行外业补充调查。(3)四周与邻县接边的分等单元要整理出来,填写专门的表格,以备接边检核和存档。(4)对缺乏土壤资料的补充调查点,应注意收集土壤普查土种志资料(有其生产性能的描述)或补充土壤剖面,以便准确诊断分等因素。(5)外业调查原始记录的文字、表格、图件、剖面照片及其说明、环境照片及其说明,必须整理成册,列入基础资料汇编,存入档案。(三)分等主要工作过程及数据库建设分等主要工作过程分等工作包括工作准备、资料收集整理、外业调查、数据处理、成果自检、成果整理及报告撰写、省级预检等工作过程。分等工作的基本工作流程如图2-1所示。分等数据库处理农用地分等数据库处理主要包括以下7个方面的工作:(1)整理分析外业调查资料与数据:对收集的分等资料和数据,进行全面的整理、核实、检查、分析,以保证各个分等因素因子数据的准确性。(2)建立分等数据库:利用GIS工具,将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行政区划、土地变更调查等成果图件中未数字化的图件进行扫描、矢量化,建立分等空间数据库;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软件进行分等因素因子的属性数据的录入和检验,建立分等数据库。(3)将农用地分等单元图与土壤分布图、土壤有机质图进行叠加套合,再根据土壤普查报告和农业区划报告等有关资料对农用地分等因素进行判读,提取各分等单元的土层厚度、土体构型、有机质含量、pH值等土壤属性,经归纳、检核后建立分等单元属性数据库。(4)在对调查资料中投入产出数据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进行样点内不同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计算,等值区划分,等值区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计算并与农用地分等属性库连接。图2-1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工作流程图(5)计算样点及各村的平均土地利用系数及土地经济系数,划分等值区。计算各分等单元内的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经济等指数。(6)进行农用地等别划分:采用等间距法,以200分为区间划分农用地分等单元的自然质量等、利用等和经济等,初步确定农用地等别。(7)确定标准样地:按照《农用地分等规程》和《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技术方案和工作方案》中的有关规定,选择各镇自然质量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最高的农用地分等单元,确定县域内农用地的省级和县级标准样地。分等数据库的建立1)建立分等数据库的目的和意义(1)目的。协调、统一、规范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成果的数据组织、数据内容与数据格式,为省级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奠定基础。(2)意义:①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是一项内容新、技术性强、技术要求高、涉及部门多的工作,由于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涉及的基础资料繁多,必须制定统一的技术细则才能建立起完备的数据管理系统。②由于参与此项工作的技术单位众多,为了协调统一省级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成果数据,避免数据汇总、统计、数据共享和数据互操作可能出现的问题,须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和标准。③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的成果数据及其管理系统是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的核心成果,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数据,将在土地征收、农用地流转、土地利用规划等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建立分等数据库的技术依据建立分等数据库的技术依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2)《农用地分等数据库标准》(征求意见稿)。(3)《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技术方案和工作方案》。(4)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项目技术简报》。(5)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项目工作技术简报。(6)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相关文件。3)分等数据库的内容数据库成果包括图形数据库、表格数据库和数据库软件系统,对于通用软件或国家要求格式的数据库,仅要求提交数据内容;对于图形数据库的内容,应包含提交的所有成果图件的数据;对于表格数据库或属性数据库,应与图形数据相关联,对于不需要图形对应的表格可以仅提交电子表格。4)数据库要求(1)样点调查图必须包含样点编号、单元编号、村名和各项调查因素字段。(2)分等单元电子图的属性必须包含单元编号、地类代码、指标区名称、面积、分等因素原始属性。(3)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图属性必须包括单元编号、各单元的自然质量等别的诊断因素及其指标。(4)农用地利用等别图属性必须包括各利用等别单元编号、实际调查产量、二级区最高产量、利用系数。(5)农用地等别图属性必须包括单元编号、投入、产量、经济系数。(6)农用地标准样地分布图与样地属性表相对应。(7)综合数据库应包括单元图形库和与单元相连接的分等单元综合数据表。5)数据格式(1)属性数据格式。属性数据格式要求数据字段包含字段名称、字段代码、字段类型、字段长度和小数位数,具体如表2-1所示。表2-1 属性数据格式要求表(2)电子成果格式。本项目电子图件采用E00格式,电子表格采用DBF、Excel两种格式,文字报告采用Word格式。(四)分等成果图件编制农用地分等成果图件农用地分等成果图件包括工作底图、中间成果图和最终成果图。最终成果图应直观反映农用地质量的优劣,反映不同质量农用地的分布、面积等状况。(1)工作底图。农用地分等工作底图采用2003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2)中间成果图。中间成果图有分等单元图、指标区图、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图和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图。(3)最终成果图。最终成果图包括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图、农用地利用等别图、农用地经济等别图、标准样地分布图。农用地分等成果图编绘要求(1)比例尺。农用地分等成果图件的比例尺应为1∶1万~1∶10万,应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精度一致。(2)工作底图。农用地分等工作要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工作底图。(3)上图要素。各图件应突出反映主题内容,并包括图名、图廓、图例、比例尺、坐标系统、方位坐标、县级和乡级行政界线、重要的线状地物或明显地物点、编图单位、编图时间、邻区名称和界线等要素,各等别图还应包括面积汇总表。(4)等别图斑。编制最终成果图时应将等别相同的相邻分等单元进行归并,形成等别图斑,图斑面积不小于6平方毫米。(5)图件内容标注。用图示、注记等标注分等成果,具体要求如下:①用阿拉伯数字分别表示各等别(1等、2等、3等……);②用实线表示各等别界线;③各地根据需要编绘彩色等别图,等别图以冷色调为主,等别色差明显,图面色调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