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85

AngelBright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中国航天事业的论文选题怎么写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ehjvsq80

已采纳
北斗 神5 神6 神7

关于中国航天事业的论文选题怎么写

309 评论(14)

过沧海044

e简单啦,可以采用1、倒叙手法,2、嫦娥奔月 3、对航天事业的热爱 4、我对航天事业的憧憬。我们老师也要我们写1000字,简单滴啦
155 评论(15)

毕业论文

航天科技是当今世界最具代表性和综合性高科技群体,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国防力量的重要标志。  中国航天事业已整整走过了43年的历程。43年来,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技术落后到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从研制导弹开始  同世界其它航天大国一样,我国的航天事业也是从研制导弹开始的。  5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周恩来总理组织制定了包括火箭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56年2月,刚从海外归来的钱学森博士提出发展导弹技术的建议。在他的主持下,由30多名专家和100多名应届大学毕业生组成了一支科研队伍,在简陋而又艰苦的高峰。  1956年10月8日,在聂荣臻元帅的直接领导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建立。我国科技人员和工人开始利用苏联的援助,通过仿制学习自行设计的本领。  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  1962年3月21日,我国第一种自行设计和研制的中近程导弹首次发射失败。然而,航天技术发展道路上这第一次重大挫折却并未使科技人员气馁。  1964年6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它标志着中国战略导弹发展取得了良好的开端。  此后,我国刚刚起步的航天事业捷报频传:1966年,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1970年中程和中远程导弹相继完成飞行试验;1971年远程导弹飞行试验基本成功。这一切为我国地地战略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80年代以来,我国远程战略导弹全程试验和水下潜艇发射固体战略导弹相继成功,表明中国已经掌握了有效的核反击能力,提高了国防现代化水平。同时,各种战术导弹研制也获得重大进展。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65年,在我国地地导弹取得一定发展的基础上,开始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起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收到了卫星从太空传回地面的《东方红》清晰的乐曲声,表明卫星上天后实现了“抓得住、测得准、看得见、听得着”的要求。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航天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l975年11月26日至29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轨道上运行3天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表明我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这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和前苏联掌握卫星回收技术。迄今我国共成功地发射17颗返回式卫星,其中有16颗均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  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两颗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先后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研制和成功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国家。  43年来,我国共成功发射40颗不同类型的国产人造卫星,包括科学试验、国土普查、通信广播、气象观测等多种应用卫星,获得的遥感资料对国土普查、土地测量、地震预报、矿产资源勘探、农林水利开发、铁路航道选址、海洋研究、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都产生了重要作用。  “长征火箭”万里长征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迈出了长征系列火箭“长征”路上的第一步。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支载火箭发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功。  1975年,我国开始研制新型“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其中,研制火箭第三级的液氢液氧发动机成为“长征三号”的关键。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成功,通信广播和电视传输效果良好。与此同时,我国开展了使用觉规燃料的“长征四号”运载火箭的研制。  1990年4月7日,我国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美制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成功,使我国以无可争辩的实力跻身于国际商务发射市场。  1992年8月14日和1994年8月28日,“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先后把两颗美制“澳星”发射入轨。由于征服了火箭捆绑技术的难题,使得火箭的推力更大。  “长征三号乙”是中国目前长征系列火箭中最先进、推力最大的火箭。无论其高度,还是其运载能力,都跃入世界巨型火箭的行列。它在1996年2月15日发射国际通信卫星708时,首飞出师不利,使中国对外发射陷入了困境。  1997年8月20日“长三乙”火箭成功地把亚洲目前功率最大的通信卫星——菲律宾的马部海卫星托举到预先设定的轨道上。这次发射,对于启动中国沉寂了一年半的对外发射服务市场具有起死回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两个月后,10月17日,“长三乙”火箭将亚太二号R通信卫星发射升空。  1998年3月26日,“长二丙改”火箭将铱星通信风的51号和61号两颗卫星安然送入远地点高度为628升米的轨道,中国长征系列火箭第50次发射告捷。  1998年7月18日,“长三乙”火箭再展雄风,又将法国宇航公司为主承制的鑫诺一号通信卫星成功地送上预定轨道。  至此,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为国际用户成功地完成了20次发射和5次搭载任务,把24颗国外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上占据了7%和9%的市场份额。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丙改、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捆、长征三号、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和长征四号9种型号的运载火箭。  1970年7月1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后不久,科学家就上报了关于发展载人航天的报告。1971年4月,代号为“714工程”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启动。  当时的人们,给中国规划中的宇宙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因素,1972年,“714工程”被迫暂停。  [ 转自铁血社区 ]  “863计划”  1986年3月3日,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四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呈报了一份《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中央很快就批准了这个建议,这就是后来著名的“863计划”。  航天技术是“863计划”七大领域中的第二领域。“863计划”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到了催生的作用。  “长二捆”  1990年夏天,中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火箭——长征二号E即“长二捆”火箭顺利升空。“长二捆”就是承担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前身。  “921工程”  [ 转自铁血社区 ]  1992年9月21日,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值得永远记住的日子——这一天,中央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代号为“921工程”。  航天员选拔  1995年10月,我国决定从空军歼、强击机飞行员中选拔首批预备航天员。  不久,12名预备航天员从数千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连同2名航天员教练员,组成中国首批航天员的队伍。  1997年底,经中央军委批准,由14名预备航天员组成的世界上第三支航天员大队成立。1998年1月5日,14人到齐。这一天从此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生日。  神舟一号  [ 转自铁血社区 ]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  鲜为人知的是,这枚载人航天工程的“先锋官”,竟是由地面试验用的电性能测试飞船临时改装而成的。将初样产品直接当成正样产品使用,在中国航天史上史无前例。  神舟二号  2001年1月10日凌晨,神舟二号飞船发射成功。飞船在轨飞行近7天后返回地面。  神舟二号是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它的发射完全是按照载人飞船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的,凡是与航天员生命保障有关的设备,基本上都采用了真实件。  神舟三号  [ 转自铁血社区 ]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于4月1日返回地面。  神舟三号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等重要生理活动参数。飞船工作正常,预定试验目标全部达到,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神舟四号  2002年12月,神舟四号在经受了零下29摄氏度低温的考验后,于30日0时30分成功发射,突破了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2003年1月5日,飞船安全返回并完成所有预定试验内容。  神舟四号除没有载人外,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完全一致。飞行中,飞船相继完成了对地观测、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实验和空间天文和空间环境探测等任务。  神舟五号  [ 转自铁血社区 ]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神舟五号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神舟六号  2005年10月12日,我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  神舟六号进行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完成了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七号  [ 转自铁血社区 ]  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08年9月28日傍晚时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顺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和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任务后,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上。★
185 评论(11)

Paul_1

“嫦娥奔月”,这个在中国流传了千年的传说,在今天这个明媚的秋日开始变为现实。 随着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飞向太空,自强不息的中国航天人,又将把中华民族的崭新高度镌刻在太空中。 绕月探测,中国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它标志着,在实现人造地球卫星飞行和载人航天之后,中国航天又向深空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深空探测是人类对太阳系内除地球外的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以及太阳系以外的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探测,这已成为当前国际航天活动的一个热点。今天发射的嫦娥一号卫星,将飞向距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把中国人造卫星此前约8万公里的最远飞行距离,一步提高到5倍以上。 作为一个诞生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传说的国度,中国人自古就有着探究月球真相的强烈愿望。早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便对月食开始记载,在1500年前就进行过月食的预报。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探月活动,我们毕竟是后来者。1959年10月,苏联完成首次绕月飞行,人类第一次拍摄到月球背面的照片;10年后的7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第一个脚印,用自己的一小步,实现了人类的一大步。 与太空探索的每一次进步一样,自主创新、奋起直追、跨越发展,成为后来居上的中国航天人的不懈追求。 迄今为止的探月活动,基本经历了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月球近旁飞过、撞击月球、绕月探测、月球表面软着陆……所遵循的是技术难度逐渐递增的原则。我国首次探月就采用了绕月探测方式,直接跨越了前两个阶段。 从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到1970年“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用了12年;从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到2003年载人航天成功,用了11年;从2004年初绕月工程启动到今天嫦娥一号卫星升空,只用了3年多时间……这一组不断缩短的时间表明,在由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道路上,中国航天人的前进步伐越来越快。 上万人参与的庞大绕月探测工程,仅花了14亿元人民币。勤俭节约、无私奉献、团结协作,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航天事业永恒的主题。 太空是人类共有的太空,航天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秉承着和平开发太空资源、造福全人类的一贯宗旨,中国的“嫦娥”工程从一开始就高度开放。中国已经宣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月球探测数据将与世界各国科学家共享。这再次彰显了中国航天人所具有的为人类航天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的高度责任感。 雄关漫道真如铁。虽然人类探月活动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但迄今开展的123次探月活动,成功的不到50%。这意味着,预计100多万公里的“嫦娥”奔月之旅绝非坦途。我们期待“嫦娥”一路走好。这,是中国航天人的愿望,也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期盼。 10月,是收获的季节。4年前的10月,就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结束的第2天,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开始了中国航天员遨游太空的航程。今天,当党的十七大胜利闭幕3天之后,嫦娥一号卫星带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梦想飞向月球。这是中国航天史上又一次崭新的跨越。 两度金秋,两次盛会;两度飞天,两次跨越——如同中华民族站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起点上一样,中国航天,同样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333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