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88

jenol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植物基因的论文摘要格式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qt2012

已采纳
6 稿件格式 1 单位 使用 SI 或派生于 SI 的单位系统。 时间单位:天、秒、分钟、小时 ( 正文中用中文,表格中用 d 、 s 、 min 、 h) 2 缩写 为了使读者轻松阅读,减少重复,请在词语首次出现时,给出全称,圆括号中列出其缩写,其后均用缩写。 3 商业名 化学物质均用普通名,不用商业名。 4 拉丁名 除常用名(如水稻、拟南芥等)在题目中出现可以省略拉丁名外,其他用名首次出现时(题目、摘要、正文),均应写出英文名,圆括号中正确书写拉丁学名 ( 应包括属名、种加词 ) ,如: tobocco ( Nicotiana tabacum ) 。如无英文名,则只写拉丁名。 如出现品种名,请用单引号标示并在括号中注明其品种名全称(栽培品种的品种名全称表示为:种名 + 雅名)。 5 遗传学术语 应使用标准的遗传学术语。请参见 Trends in Genetics (Elsevier Science, 1998) 。 7 稿件组成 提交稿件时应按如下顺序:( 1 )标题页,( 2 )摘要和关键词,( 3 )正文,( 4 )致谢,( 5 )参考文献,( 6 )附录,( 7 )表(含表头和注释),( 8 )图和图注。 1 标题页 含( 1 )文章标题,( 2 )全部作者名,( 3 )完成单位名称,( 4 )通讯作者和写作作者的地址、电话、传真、和 E-mail 等联系方式。标题应短小精悍,含主要关键词,不含缩写词。 2 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中要概述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主要结论,特别要突出创新的结果。摘要中不要用缩写和标引参考文献。关键词 4-5 个,按英文关键词的字母排序,中文关键词调整为与英文关键词对应排序。 中文摘要 研究论文要求写成报道性摘要(突出论文的创新点);综述建议写成报道 — 指示性摘要;理论类论文和论坛摘要可以根据论文内容需要调整写作结构。研究论文中文摘要 400 字以内,其他栏目文章根据篇幅相应调整。 英文摘要 要求突出论文的主题和应用范围,充分反映并突出该研究的创新之处 , 字数 300 - 400 字。摘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和结论,不使用引文、图表和公式。 3 基金 省部级以上基金资助请注明基金名称及项目编号。 4 正文 一般应分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和讨论四个部分写作。 5 致谢 含对研究者和机构的感谢。 6 参考文献 本刊采用“著者出版年制”,只列出与本文有关的近期主要文献。作者应对所引文献的准确性负责。具体格式请参照网站介绍。 7 附录 置于正文后,以罗马数字编号并于文中提到,如果其不是由本文作者所做,请将附录作者名加在附录标题下。 8 表 表不是文章内容的简单复制,应力求准确完整和具有自明性,即在没有正文提示的情况下,读者单见此表即可理解其含义。表应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采用三线表,表中字号为 8 磅 。表题和表注中英文双释,单位括在圆括号中,表格内容仅用英文。所有缩写和所定义符号应在表注中予以说明,注解内容应用“;”隔开。 p 差异性检验应以 * 、 ** 和 *** 标注,统计指标如 SD 或 SEM 应在表头中写明。 9 图 图力求准确完整并有自明性。图应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图号在正文中也应连续出现。照片图应使用清晰的原照片,多个照片应制成图版。 图的大小分单栏 ( ≤ 8 cm ) 和通栏 ( ≤ 14 cm ) ,低于 300 dpi 的图片不能用于出版。多个照片应制成图版,图版内小图用大写英文字母连续编号,字号为 10 磅 。图版宽不超过 14 cm ,高 ( 包括图版说明 ) 不超过 21 cm ,图版在文中的位置用方框表示。线条图请用计算机绘制并请提供激光样,分辨率≥ 600dpi 。坐标图主线 ( 函数线 ) 粗 25 ~ 0 50 mm ,辅线 ( 坐标轴 ) 为主线的一半。图表中的文字以及图注的字号为 8 磅 。放大倍数应以 bar 的形式在图和图注中标明。调整后的图分辨率应在 300 ~ 396(pixels/inch) 之间,并存为 if 格式文件,彩色图以蓝绿、紫红、黄、黑为宜,不宜用红、绿、蓝,以更接近于印刷后的效果。 10 综述类文章图表中内容请用中文表述,化学合成途径中间产物以及不能用中文表达的情况例外;研究类文章图表中内容用英文表述。 2007 年《植物学通报》参考文献规范 一、关于标点符号的格式 所有中、英文文献中(包括文中对文献的引用)涉及的标点符号都使用英文标点符号。逗号、分号和圆点后加一个英文空格;年代的前括号前加一个英文空格。中文用宋体,英文用Arial字体。二、文中参考文献引用标准规范 文献引用格式为著者年代制。 中英文文献中只有一位作者的文献在文中的引用格式如下: (王晓刚, 2000), (Smale,2001) 或王晓刚(2000), Smale(2001) ;两位作者的文献在文中引用格式:如:(于江川和武维华, 1999),(Clough and Bent, 1998) 或于江川和武维华(1999), Clough 和 Bent(1998) ;有 3 位或 3 位以上作者的文献在文中的引用格式如:(王晓刚等, 2000), (Moore et , 2001) 或王晓刚等(1999),Moore 等(2001) 。 同一作者文献在文中同一处引用,不同的年代用逗号分开,并按年代由远及近的顺序排列,如 : ( 王晓刚, 1999, 2000, 2001) 。 不同作者文献在文中同一处引用,按年代由远及近的顺序排列,文献之间用分号隔开,如: ( 李荣等, 1985; 刘珈, 1990)。 未出版的会议论文 ( 集 ) 不能作为正式文献引用。未出版数据及个人信息的相关文献,请勿在文后列出。 博士学位论文不能作为正式文献引用,但可以脚注形式在其引用页面下方标出,引用处用 ①② 等以上标形式标出;硕士论文不作为正式文献引用,也不列在脚注中 。 三、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正文及图表中所有正式引用的文献,必须在文后列出;且文后参考文献必须与文中的引用一一 对应 ,准确性请作者负责。 文后文献排列顺序应按中、中文译著、日、西文编排。 中文按第一作者姓氏的字母排序,日文按第一作者的姓氏笔画、西文按第一作者的姓氏字母排序。 请列出全部著者、作者姓名。西文期刊名缩写 ( 请登录我刊网站:友情链接( NCBI )查询 ) ,斜体。 西文作者的姓名写法:姓全拼,名首字母大写并连写。 连续编码期刊,不标注期号;非连续编码的期刊,需标注期号。 段落格式为悬挂缩进,缩进度量值为一个中文字符(两个英文字符)。

关于植物基因的论文摘要格式

240 评论(11)

Tiffany96

基因工程技术的现状和前景发展 【摘要】从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基因工程技术,经过30多年来的进步与发展,已成为生物技术的核心内容。许多科学家预言,生物学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学科,基因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之一。基因工程研究和应用范围涉及农业、工业、医药、能源、环保等许多领域。【关键词】基因工程技术;前景;现状一、基因工程应用于植物方面 农业领域是目前转基因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农作物生物技术的目的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抗病虫害的能力。基因工程在这些领域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由于植物病毒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植物抗病基因工程也也已全面展开。自从发现烟草花叶病毒(TMV)的外壳蛋白基因导入烟草中,在转基因植株上明显延迟发病时间或减轻病害的症状,通过导入植物病毒外壳蛋白来提高植物抗病毒的能力,已用多种植物病毒进行了试验。在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增强植物对细菌和真菌病的抗性方面,也已取得很大进展。植物对逆境的抗性一直是植物生物学家关心的问题。由于植物生理学家、遗传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协同作战,耐涝、耐盐碱、耐旱和耐冷的转基因作物新品种(系)也已获得成功。植物的抗寒性对其生长发育尤为重要。科学家发现极地的鱼体内有一些特殊蛋白可以抑制冰晶的增长,从而免受低温的冻害并正常地生活在寒冷的极地中。将这种抗冻蛋白基因从鱼基因组中分离出来,导入植物体可获得转基因植物,目前这种基因已被转入番茄和黄瓜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口味、口感、营养成分、欣赏价值等品质性状。实践证明,利用基因工程可以有效地改善植物的品质,而且越来越多的基因工程植物进入了商品化生产领域,近几年利用基因工程改良作物品质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如美国国际植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从大豆中获取蛋白质合成基因,成功地导入到马铃薯中,培育出高蛋白马铃薯品种,其蛋白质含量接近大豆,大大提高了营养价值,得到了农场主及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在花色、花香、花姿等性状的改良上也作了大量的研究。二、基因工程应用于医药方面目前,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主导的基因工程应用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基因工程药物主要包括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和寡核甘酸药物等。它们对预防人类的肿瘤、心血管疾病、遗传病、糖尿病、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各种传染病、类风湿疾病等有重要作用。在很多领域特别是疑难病症上,基因工程工程药物起到了传统化学药物难以达到的作用。我们最为熟悉的干扰素(IFN)就是一类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成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在临床上已用于治疗白血病、乙肝、丙肝、多发性硬化症和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 目前,应用基因工程研制的艾滋病疫苗已完成中试,并进入临床验证阶段;专门用于治疗肿瘤的“肿瘤基因导弹”也将在不久完成研制,它可有目的地寻找并杀死肿瘤,将使癌症的治愈成为可能。由中国、美国、德国三国科学家及中外六家研究机构参与研制的专门用于治疗乙肝、慢迁肝、慢活肝、丙肝、肝硬化的体细胞基因生物注射剂,最终解决了从剪切、分离到吞食肝细胞内肝炎病毒,修复、促进肝细胞再生的全过程。经4年临床试验已在全国面向肝炎患者。此项基因学研究成果在国际治肝领域中,是继干扰素等药物之后的一项具有革命性转变的重大医学成果。三、基因工程应用于环保方面工业发展以及其它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已远远超出了自然界微生物的净化能力,已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基因工程技术可提高微生物净化环境的能力。美国利用DNA重组技术把降解芳烃、萜烃、多环芳烃、脂肪烃的4种菌体基因链接,转移到某一菌体中构建出可同时降解4种有机物的“超级细菌”,用之清除石油污染,在数小时内可将水上浮油中的2/3烃类降解完,而天然菌株需1年之久。也有人把Bt蛋白基因、球形芽孢杆菌、且表达成功。它能钉死蚊虫与害虫,而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现已开发出的基因工程菌有净化农药的DDT的细菌、降解水中的染料、环境中有机氯苯类和氯酚类、多氯联苯的工程菌、降解土壤中的TNT炸药的工程菌及用于吸附无机有毒化合物(铅、汞、镉等)的基因工程菌及植物等。90年代后期问世的DNA改组技术可以创新基因,并赋予表达产物以新的功能,创造出全新的微生物,如可将降解某一污染物的不同细菌的基因通过PCR技术全部克隆出来,再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体外加工重组,最后导入合适的载体,就有可能产生一种或几种具有非凡降解能力的超级菌株,从而大大地提高降解效率。四、前景展望由于基因工程运用DNA分子重组技术,能够按照人们预先的设计创造出许多新的遗传结合体,具有新奇遗传性状的新型产物,增强了人们改造动植物的主观能动性、预见性。而且在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革命性的推动作用,对人口素质、环境保护等作出具大贡献。所以,各国政府及一些大公司都十分重视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抢夺这一高科技制高点。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我国基因工程技术尚落后于发达国家,更应当加速发展,切不可坐失良机。但是,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定的灾难。比如基因药物,它不仅能根治遗传性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甚至人的智力、体魄、性格、外表等亦可随意加以改造;还有,克隆技术如果不加限制,任其自由发展,最终有可能导致人类的毁灭。还有,尽管目前的转基因动植物还未发现对人类有什么危害,但不等于说转基因动植物就是十分安全的,毕竟这些东西还是新生事物,需要实践慢慢地检验。转基因生物和常规繁殖生长的品种一样,是在原有品种的基础上对其部分性状进行修饰或增加新性状,或消除原来的不利性状,但常规育种是通过自然选择,而且是近缘杂交,适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掉。而转基因生物远远超出了近缘的范围,人们对可能出现的新组合、新性状会不会影响人类健康和环境,还缺乏知识和经验,按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能完全精确地预测。所以,我们要在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基因工程技术的同时,需要严格管理,充分重视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参考文献】[1]楼士林,杨盛昌,龙敏南,等基因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李庆军,董艳桐,施冰植物抗虫基因的研究进展[J]林业科技,2002,27(2):22 这还有一篇-collection/2001a/gene/htm
264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