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qxqian
描写家国情怀的诗句1、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杨万里《竹枝词》 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3、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壮士心。——顾炎武《海上》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5、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7、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8、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9、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11、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李纲《病牛》 12、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 13、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聂夷中《咏田家》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1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曲》 16、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洪秀全《吟剑诗》 1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18、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戚继光《望阙台》 1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0、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龚自珍《漫感》 2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2、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23、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 24、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25、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病牛》 26、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杜牧《赠别》 2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28、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29、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 30、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高蟾《金陵晚望》 31、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3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33、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严武《军城早秋》 34、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曲》 36、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37、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8、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文天祥《南安军》 39、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40、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41、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马上作》 4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4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4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46、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47、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令狐楚《少年行》 48、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49、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严武《军城早秋》 50、易水潺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陈子龙《渡易水》 51、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5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度大庾岭》 5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三首》 54、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咏煤炭》 5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56、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57、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汉家旌帜满阴山》 58、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龚自珍《漫感》 59、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陈与义《咏牡丹》 60、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61、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62、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陆游《金错刀行》 63、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对酒》 64、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65、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66、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戚继光《马上作》 67、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69、四海翻腾云水路,五洲震荡风雷激。——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7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71、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范成大《州桥》 72、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73、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74、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75、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7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7、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78、归老宁无五亩田,读书本意在元元。——陆游《读书》 79、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倪瓒《题郑所南兰》 80、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陈陶《陇西行》 81、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秋逢甲《春愁》 82、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83、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文教师应利用语文学科特有的育人功能,通过古诗词的佳句赏析、人物情怀的评析、人物视角的品析,领略诗人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吸入这股家国情怀之气,摒弃嚣嚣氤氲的戾气。[关键词]家国情怀;佳句赏析;人物情怀;人物视角;精神家园[中图分类号] G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5-0014-02浮躁不安、物欲横流充斥在当代社会,也深深影响着本属一片净土的校园,让这净土上的莘莘学子浮躁不安。面对这些,教育应责无旁贷。语文教师更应该利用语文学科特有的育人功能,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回归平静。笔者通过分析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一、通过对古诗佳句的赏析,让学生吸到沁人心扉的清新之气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会赏析,还要教会学生从这些文字中倾听到人物的心声,触摸到人物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深深地吸上一股清新之气。《诗经》是我
有哪些抒发爱国情怀的古诗能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下边推荐一些读完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示儿》,心里总是心潮澎湃,感慨万分,更加让我为之动容的是短短四句话,却强烈地表达了陆游那炽热的爱国情怀。这首古诗主要写了陆游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28个字,字字珠玑,发自诗人肺腑,真挚感人。“家祭无忘告乃翁”写出了陆游在弥留之际,却还依然为祖国的安危、建设着想,表现出他执着而强烈的爱国热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可以看出诗人豁达的生死观,他并不怕死,只是为不能看到支离破碎的国家重新统一而悲伤,可见陆游是一个十分爱国的诗人。 诗人对国家的爱是多么强烈而真挚啊!这种爱国情感,是一种高度的,境界达到顶峰的,任何事物和感情都没法阻止这种感情升华。从根本上去想,爱国的感情不像人与人之间的多种多样的感情,因为爱国就是爱国,国家只有一个。可是想一想,无数的爱国的人,都用自己的行动报效祖国,他们的爱国却不为所有人知道,就像那些在战场上战死的战士,他们的名字也不全都是载入史册的;但是,诗人的爱国被人传颂千古,并且成为了爱国的典范。典范之所以称作典范,是因为这种爱国具备了所有爱国者的精神品质:面对国家衰败的悲痛、坚信国家安定的决心,还有时时想要报国的渴望。当然,只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诗人的爱国思想中,具备了一样最为珍贵的品质,那就是一种高境界的信仰。这种信仰完全地将诗人与国家连在了一起,表示国家的一切不一定全是诗人的,但诗人的一切都是属于国家的。诗人知道,死去之后没有复活的可能,而且死后将没有头脑和一切感官,一切都将是空虚。然而,诗人并没有就让爱国思想和精神随着他的死去而消失,而是埋葬自己的肉体,让对国家的爱永远在人间。是什么证明了这一点呢?——诗人把所见所想以及意愿都告诉了自己的儿子啊。遥感先人们的爱国精神,如果没有这些爱国人士,哪来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牢记他们的丰功伟绩,因为他们的存在,祖国才变得繁荣富强。 是他们让我们的国家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贫穷走向富裕、从黑暗走向光明,让中国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者。我们这一代孩子生长在这么优越的环境里,一定要向爱国志士们学习,勤奋学好每一门功课,争取长大后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社会多做贡献。 感悟古诗中的爱国情怀作文(二)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宋代诗人陆游在临死前留下的千古佳句。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他写了很多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诗篇,《示儿》便是其中一首。在挫折之中,陆游从未忘记自己的思想,直到自己将离开这个世界了,也还想着自己的抱负。 最能够让我们体会到陆游的爱国情怀的句子,自然是《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大致意思是说:朝廷的军队在收复了沦落金人手中广大土地的时候,家里祭奠的日子里,别忘记告诉你们的父亲。陆游至始至终都想着国家的'统一,这样的精神实在是让人肃然起敬。 我细细品味着陆游的《示儿》,不禁想到了2008年奥运会,我们国家体育代表队在奥运会上获得了辉煌成绩,金牌榜上是第一,而且超过了美国,中国人得到了从所未有的最高尊严,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变得更加耀眼,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无比的激动,为什么呢?源自是我们每个人的爱国心,祖国强大,体育才能强大,体育强大证明我们祖国在不断强大。我也为陆游感到惋惜,一个大诗人,不能为收复中原出力,也不能看到中原回归,在忧患悲伤中度过了晚年。但是,今天,我要告诉你,你的子孙后代已经实现了你的梦想,在五千年文化底蕴下,我们迎来奥运开幕,在举世瞩目中,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在我看来,《示儿》是一首经典的诗文,陆游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示儿》几乎概括了埋藏在他心底的所有爱国情怀,如果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陆游这样的精神,相信我们的国家将更加强大。 感悟古诗中的爱国情怀作文(三) 爱国诗是我国古典诗词中最浓烈奔放的一枝奇葩,充分展现了我国历代诗人炽烈的爱国情怀。爱国诗的内容极其丰富,有的揭露入侵者的残暴凶残;有的热情讴歌民族英雄,爱国将士;有的直抒报国之志,表现民族自尊心;有的表现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抒亡国之痛,去国之恨,思国之情;也有揭示沦陷区人民的痛苦,企盼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所有这些内容的诗篇,可以说诗人都使用血泪写成的,它是中华民族崇高的爱国精神的最突出最强烈的表现。 较早的代表人物要首推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忧国忧民,满腔热忱,却不被昏庸的楚怀王任用,反遭流放。坎坷的政治命运并不能削弱他对楚国的一片赤诚,在他的代表作《离骚》里,诗人写道:“岂余身之惮秧兮,恐皇舆之败绩。”(并不是害怕自身遭到祸害,只是担心国家会一败涂地。)“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诗人泣涕长叹,只为人民的艰难。在《国殇》一诗中,屈原更是刻画了忠勇刚强,冒死迎敌进行惨烈搏杀的战士形象,讴歌他们英灵永在,浩气长存,写出了千古以来炎黄子孙所崇尚的爱国精神。热爱祖国的深情,贯穿屈原的一生,熔铸了他的人格,辉映着他的诗品。 爱国诗一直在诗歌的长河里闪耀着光辉。曹植在《白马篇》中唱出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在《杂诗七首》中也表示了“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优”。晋代傅咸《左转诗》中也有“死而利国,以为己荣”的句子。我们初中教科书中的《木兰诗》,更是表现了女子为国杀敌的豪情。 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繁荣时期,爱国诗词也相应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原得此身长报国,何须身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等。唐代社会经济发展很快,统治阶级拓疆掠土,唐王朝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在这种背景下,立功边庭,名垂青史一直是文人最为向往的。这种豪情在李贺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在《南园十三首》中大抒报国立功之志,其中一首写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吴钩:宝剑名;凌烟阁,唐太宗曾记叙功臣的名字,放在凌烟阁。)身体多病,一向羸弱的李贺也要拿起利剑,攻城拔寨,博取万户侯,名垂青史。 唐代著名诗人中,杜甫也写了不少爱国诗歌。但由于杜甫正处在安史之乱的动荡年代中,所以他的诗总饱含着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和对人民悲惨生活的哀痛,如《春望》,《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三吏”,“三别”等。 爱国诗词的大发展出现在宋代,尤其在南宋。在靖康之变后,南宋统治者偏居一隅,尽管统治集团屈节求和,但人民的爱国热情异常高涨,反映到文学中,就是爱国诗词的大发扬。陆游与辛弃疾的作品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这是陆游于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在嘉州(今四川乐山)知州任上所写的《金错刀行》。此前一年,陆游在南郑前线参加了火热的抗金斗争,心潮澎湃,久难平静,故作此诗。诗人以不能杀敌立功,名垂青史为耻辱,但这不是只为个人功名,而是一心报国。在汉水之滨的南郑从军,看到积雪如玉重峦高耸的终南山,更是豪情万丈,并情不自禁的高呼:“楚人能发誓虽剩三户也要灭亡秦国,难道我们堂堂大宋帝国就没有能人了吗?”把收复失地的信心和“中国”必胜的豪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辛弃疾在《贺新郎》中写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词中暗用“女娲补天”的典故,表达了挽狂澜于既倒,恢复祖国河山的热切愿望。 另外,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等等都是爱国诗的杰作。除陆辛二人外,曾巩,陈与义,范成大,张孝祥,李清照,陈亮以及岳飞,文天祥等人的作品大都辉映着爱国主义的光芒,他们共同把爱国主义诗词的创作推向高峰。 到了明末和清末,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爱国诗人再次奏响了抗敌救国的主旋律。如明末陈子龙的“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怜无地可埋忧”,夏完淳的“缟素酬家国,戈船决生死”;清末诗人黄遵宪的“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梁启超的“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煮不平”,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等等,无不令人荡气回肠。在明清诗人中,林则徐以禁烟强国,勇抗外侮的民族英雄形象让后人景仰,而从他的诗中,我们更能领悟他深深的爱国情怀。在禁烟受挫被贬伊利的途中,林则徐给友人陈子茂写了两首诗《次韵答陈子茂》。在其中一首诗中诗人写道:“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关山万里残宵梦,犹闻江东战鼓声。在《示家人》一诗中又写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此来表现他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牺牲一切,无所畏惧的爱国情怀。 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伟大的爱国诗人们所抒写的感天地泣鬼神的不朽巨作,必将激励着后人以更大的热情献身于自己的祖国! 感悟古诗中的爱国情怀作文(四) 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精髓,透过一首首诗歌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文字的艺术和作者越过时空传递的那种情感和意境。其中,读后最让我感动的,是许多流传千古的爱国诗篇。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大诗人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表达的是南宋诗人林升不甘心偏安一偶,忧国忧民的悲愤心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展现了范仲淹一心为公,报效祖国的无私情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陆游在临终之时,最牵挂的仍然是国家的兴亡安危。 在众多的爱国诗篇中,我最喜爱的,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每次读到这首词,我都会为那种磅礴气势而热血澎湃,为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感动。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就是我从这一首首爱国诗篇,一个个爱国诗人那里所感受的。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节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大家所熟知的战国末期的著名诗人,他心系家国,有一腔抱负却因小人进谗言而被国君疏远,甚至遭到流放。但他丹心朗照,时刻将百姓、君王、国家放在心头,为民生之苦而忧心流泪,故而在《离骚》中发出叹息。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节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大家对成语“视死如归”都不陌生,却很难将它和贵公子联系起来。曹植以文采翩然著称于世,但鲜有人知他心中的政治理想。曹植生于战乱年代,也有从军随行的经历,《白马篇》就是曹植随父征战的写照,形象地刻画出了边塞游侠的忠勇,表达出为保家卫国万死不辞的孤绝气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代是我国古代经济与文化发展繁荣的时代,在文坛上涌现了很多气象阔大的边塞诗作。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正是这方面的代表,生动展现了将士们不畏险阻、誓死护卫家园的干云豪气。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唐乾元二年,杜甫几经辗转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战乱侵袭的成都。此时是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四年,此前杜甫于战乱中四处漂泊,目睹老百姓在乱世的艰难困苦,不由写下著名的“三吏三别”,深感家国飘摇带给个人及国家的苦难。因此来到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建起一间属于自己的“避难所”——浣花溪草堂,这是杜甫难得的喘息时刻。不料,秋风怒卷,顽童盗茅,屋漏偏逢连夜雨,然而此时杜甫记挂的不是个人,而是全天下。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阔大情怀。05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提起韩愈,大家更熟悉的是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学身份,但韩愈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身份,就是他的政治身份。唐元和十四年(819),时任刑部侍
中华古代诗词,似星光浩繁,如日月夺目,其中不乏表现家国情怀之名篇。重拾传统文化,吟诵歌赋诗词,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人将国家存亡置于最高地位的情怀,也能感受到古人将个人命运与国之统一紧紧相连的胸襟。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有人斯有群矣,有群斯有忧患矣。”家国情怀在《诗经》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如《小雅·渐渐之石》“渐渐之石,维其高矣”“渐渐之石,维其卒矣”,以地形变化渲染山高水长、风雨交加的征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战士们行军的艰难劳苦、作战的危险紧张,以及他们义无反顾的悲壮心情。《诗经·邶风》篇:“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短短四句,使战友们在战场上相互约定“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相互立下誓言,手牵手,同赴战场共生死”的浓厚情谊跃然纸上。《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作品表现出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无比的忠贞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九歌·国殇》则通过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勇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秦统一六国后,中原进入大一统时代。但边塞之患、卫国之心却一直牵动着志士仁人。汉高祖刘邦在平定英布叛乱后,写下了《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抒发了期待着猛士守卫疆土的忧患。《汉书》当中记载了大将霍去病在斩杀10余万匈奴部队后,汉武帝刘彻要给他建造府第,霍去病却拒绝了。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洋溢着爱国主义思想的名言世世代代激励着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诗圣杜甫一生爱国忧民,他的诗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爱国情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落,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家人情况,充满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句。唐朝时期,战乱频繁,边疆条件艰苦,但戍边将士精忠报国,壮志雄心,让人振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的《出塞》表现了广大将士为国戍边的悲壮情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的《破阵子》,通过对军旅生活的几个场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希望力挽狂澜、恢复祖国河山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愤慨。《示儿》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全诗文字质朴自然,情感沉痛真挚,催人泪下,表达了诗人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爱国激情。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陆游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冷的被子里写下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诗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中两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更是将梦境和现实相结合,表现出报效国家、忠心不衰之情,读来悲壮苍凉!“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作《诉衷情》这首词时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之美。“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的这首《过零丁洋》概述了诗人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至高表现,名垂千古,光耀史册!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首《望阙台》是明代著名抗倭英雄戚继光所作。这首诗概括了诗人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战斗生活,暗写抗倭斗争的艰难困苦。作者盼望抗倭斗争能够得到朝廷的充分支持,既表达了对民族的赤诚,自己有一腔抗倭报国的热血,又蕴含了对家国的忠贞。《石灰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托物言志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的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龚自珍的诗文则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思想。《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无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和“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最著名的两首,诗中充满了爱国之情、忧国忧民。“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这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清政权和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秋瑾所作的《对酒》。这首诗所作的背景是秋瑾在日本留学时,曾购得宝刀一把,于是有感而发,充分表现了秋瑾轻视金钱的豪侠性格和杀身成仁的革命精神。辛亥先烈徐锡麟的《出塞》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家国情怀溢满诗行!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不学诗,无以言。”在古人的眼里,国之不存,何以家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之不兴,必有外患。所以,国家的兴亡犹如个人的存亡一样重要,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以诗言志、以词抒怀的诗人,以精练的文字表达对国家的抱负。在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家”与“国”从来是一体,不可分割。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撰写的一副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成为当时天下读书人关心国家大事、树立家国情怀的座右铭。从《礼记·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负大任;从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舍生赴死;种种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达出每一个公民的担当精神,这些诗词,无不透出诗词作者的拳拳家国情怀。家,很小,却是每个人时时都离不开的牵系;国,很大,却涵养滋育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是我们每个人心头时时处处都应该担当起的重任,这是一种责任,同时也是一种义务。中国梦是我们每个人的梦。在追求梦想的征途上,我们不仅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环境,也要从浩瀚的中华古代诗词中,理解家国情怀的寓意。我们的先人,用他们对民族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诚,对百姓的忧思,创造了延续千百年却依然闪烁着真理光芒的不朽诗篇。(张明忠)
哪一些说过爱过的古诗写错的,我也不是太懂,我现在就想得到一些优质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