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太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危险,我们身边的不安全因素太多了,还有很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但如果我们有了防范意识,就可以避免遭遇危险了。 前几天我在书上看见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贫穷的母亲和她的孩子相依为命。一天,房子突然燃起了火。情急之中,她问孩子:“我们该带上那些东西逃命?”儿子说:“应带上家中唯一的一枚硬币。”女儿说:“要带上衣服和食物。”于是他们便要冲到房间里去找,在浓浓烟雾中,母亲果断地大喊到:“孩子,快跟妈妈走吧,咱们什么都不要,只要保住生命就行啦!”在这个故事里,让我们明白了许多除了母爱的精神还有一个重要的:有了生命,就可以创造财富,有了生命,才会有完美的人生。 安全,对于每一个人都很重要,而对于我们这些尚未长大的小朋友,含苞未放的花朵尤其重要。可是,在我们身边,总有那么多的小朋友不注意安全,不珍惜生命,把老师的教导和家长的叮咛当作耳旁风,结果不仅受到了伤害,而且耽误了学习,有的甚至造成了残疾危及生命。比如有的小朋友不遵守交通规则,不听从交警的指挥,横穿马路闯红灯;有的同学喜欢在楼梯旁追逐打闹,上下楼梯故意拥挤;有的小朋友喜欢玩锐利的剪刀、小刀;还有的小朋友放学不回家,喜欢在公共场所逗留,甚至吃小摊上不洁净的食物……以上都是一些不安全的行为。为了我们自身的安全,我们要做到过马路要走斑马线,没有斑马线就靠边行走。不能把鞭炮、打火机等易燃物带进学校或带在身边;不能跑到建筑工地或马路上去玩耍;不能一个人到河边游泳;乘车是不能把身子和手探车窗外去;风雨突然袭来时,不要垫起凳子去关窗,更不能站到窗台上去关;下雨的时候不能在大树下或高处凉亭里躲雨,要在装有避雷器的地方躲雨才安全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掌握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安全自救的方法,学会预防和应对各种灾难性事故。只有做到安全第一,我们才能远离危险,健康成长。怎样才能做到安全,生活中的安全知识太多了,书本上、报刊中、电视里到处都是是。只要你想学,只要你留心,只要你时刻想着安全、心理装着安全、行动注意安全,安全就会常伴你左右,我们就能拥有安全,就能远离危险,就会健康成长。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诱发、滋生违法犯罪的因素大量存在,“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刑事犯罪仍呈高发态势。去年以来,公安机关连续破获了几起系列杀人案,其中有些涉及到在校学生,这些案件直接威胁和伤害师生的人身安全,特别像云南大学“23”凶杀案发生后,社会影响恶劣,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据公安部门估计,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仍将十分突出。从近两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数字情况看,虽然青少年作案成员总数有所下降,但在所有犯罪作案成员总数中所占比例却居高不下。一是犯罪人数持续增长。据统计,2000至2002年全国法院共判处未成年人罪犯14万人,年均递增5%,与1997至1999年未成年人罪犯总数10万人相比,上升了36%。二是占罪犯总数的比率升高。全国法院判处的刑事罪犯中,未成年人罪犯所占比率由1998年的4%上升到2003年9%,而且犯罪的“盲目性、冲动性、暴力性、模仿性、偶发性”突出。从近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分析,一是违法犯罪的类型相对集中。主要是盗窃、抢劫、伤害、绑架、敲诈勒索、吸毒贩毒等,尤其是盗窃犯罪数量最多。二是暴力型犯罪增多。有的犯罪分子光天化日之下,持枪持械抢劫、强奸、绑架、杀人,手段残忍,社会危害极大。三是团伙犯罪有所发展。近年来,青少年拉帮结伙,进行违法犯罪的情况日趋突出,有的封建帮会色彩浓厚,甚至成为无恶不作、危害一方的黑恶势力。四是反复性较大,且犯罪类型有扩展式发展趋势。全国未成年人犯罪罪名由1998年的98个发展到2003年的120个,增幅达22%。还要看到,一些地方的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有的学校及周边治安混乱问题整治后反弹严重,一些难点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长效工作机制仍未建立。特别是学校及周边刑事案件发案率较高,针对师生的敲诈勒索、抢劫、伤害等侵害人身财产权利的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学校周边非法经营的网吧、录像厅、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数量多,屡禁不止,“黄、赌、毒”等问题比较严重,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现象仍较为突出,因网吧而引发的青少年学生被害的案件有所增加。一些社会闲散人员进入学校寻衅滋事,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在学校及周边治安管理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尤其是部分学校对安全保卫工作不够重视,校园治安综合治理的一些措施没有真正落实,一些高校校园内的不安定事端增多。有的地方维护校园周边治安仍然存在公安一家唱“独角戏”的现象,缺乏其他相关部门的参与和配合,齐抓共管的机制没有建立等等。 这些实际情况表明,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形势不容乐观,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不佳,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预防青少年犯罪很“特殊” 青少年是一个成长中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话题、有自己的生活。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群对今年春节晚会看法的调查显示,成年人与青少年在看法和价值趋向上截然不同。像周杰伦的歌,成年人觉得没什么,而青少年却出奇的欢迎。因此,预防青少年犯罪,进行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必须了解他们,掌握他们的想法,不能强加他们成人的思想观念。针对青少年成长的特殊性,中央和各地一直在主动寻找预防犯罪更加科学的引导方式。来自共青团中央的材料显示,目前,全国已初步建立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体系。中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0%的地市和一部分县区、街道成立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机构;建立了联席会议、联合执法等多种协调联动机制。 青少年法制教育和防范犯罪的实效性也在不断增强。各地普遍开展了模拟法庭、以案说法等形式新颖的宣传教育活动。各地公、检、法、司等系统教育部门,在全国89%以上的中小学校配备了法制副校长。各地建立了一大批社区青少年法律学校、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等基层工作阵地。 青少年成长环境正逐步得到优化。一方面,近两年来各地依法取缔了一大批学校周边非法经营的网吧和歌舞厅、录像厅等娱乐场所,查禁收缴了大量非法出版物、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清理整顿了不少校园周边非法经营摊点和出租房屋,着力净化了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整治期间,各地公安机关共出动警力8万人次,检查学校30万余所,整改校内不安全隐患5万余处,检查校园周边娱乐场所和网吧9万余家,收缴淫秽、盗版书刊和音像制品10万余册。另一方面,广泛建立青少年能够就近就使参与的社区活动场所,推出了一大批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图书、报刊、影视和文学作品、电视栏目,丰富了青少年的物质文化生活。地方政府对闲散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也在逐步加强。通过摸底调查,建档立卡,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教措施,取得一定成效。2002年起,上海市对全市3万名闲散青少年实行“一人一卡”管理,通过结对帮教、心理咨询、法律服务、技能培训和扶持就业等措施,实现了社区、家庭和学校工作的相互衔接,有效地控制了这一群体的违法犯罪问题。 专家称,学校及周边刑事案件相对与其他案件更为敏感。比如,西安日本留学生下流表演事件,最终发展成席卷全国的不稳定事件。再如,马加爵案,他杀了4个人放在衣柜里几天都未被发现,这是多么值得深刻剖析的现象呀。学校及周边治安许多问题,在不少地方还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 早在1996年中央就提出了整顿高校治安秩序和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颁布后,中办国办转发了中央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对如何落实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就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虽然,这几年中央发了一系列文件,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了解这些文件、认真执行这些要求。否则,许多让全国震惊、家庭受伤害的案件就不会高发。 让孩子成长无忧 来自全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暨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的信息表明,就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而言,未成年人、闲散青少年、进城务工青年、罪错青少年等将是重点人群。就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来说,必须把校内学生作为重点保护对象,把校外滋扰团伙和周边不法商贩作为重点防范打击对象,采取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危害校园安全和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各种不法行为。具体的说,中央明确要求,针对闲散青少年,各地要专门建立区域性的信息管理系统,准确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分析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根据不同的情况,通过跟踪服务、专人联系、定向辅导等方法,在生活上解困,学习上帮助,行为上纠偏,就业上扶持,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针对进城务工青年,各地要通过开展培训、维权和就业等服务,着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及时解决工资拖欠、人身伤害、强迫超时劳动、子女入学困难等实际问题,引导他们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积极力量。 针对流浪儿童,各地要加大对引诱、控制、教唆流浪儿童违法犯罪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围绕流浪儿童的基本生活需求,采取特殊的帮教、安置和抚养措施,积极探索对流浪儿童提供紧急救助的有效方法。 针对罪错青少年,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志愿者“一助一”、“多助一”帮教服务,办好过渡性安置企业和基地;做好就业指导、培训工作和安置就业。要按照“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从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各个环节。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 针对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必须始终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打击侵犯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治什么问题,什么问题反复,就整治什么问题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行动方式,加强整治。另一方面,要切实做好学校及周边治安防范和管理工作。对于发生在学校及周边地区的爆炸、投毒等易于造成多人死亡的案件和系列杀人案件,要高度重视,及时侦破。 由于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涉及部门多,情况错综复杂,必须明确分工,各负其责。首先,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学校所在地的党委、政府应当负责学校及周边地区的治安,行政辖区内的公安派出所及其他有关部门应该对学校及周边的治安整治负责。其次,确立学校负责校内治安,学校党政主要领导要对校园内部治安稳定承担责任。高等院校都要明确一名党政副职抓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并参加辖区的综合治理委员会和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中央政法委有关领导明确表示,目前各有关部门的职责是明确的,问题在于工作不落实,出了问题追究不严,监督不力。1993年中央五部委联合作出了《关于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的若干规定》,2000年中央五部委又下发了《关于对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稳定重大问题的地方实施领导责任查究的通知》,2002年中央五部委提出了对一些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稳定问题的地方和单位进行督查的具体要求。各地进行责任查究或督查也要讲落实,对出现的问题一定要查明责任,严肃追究,一查到底。进行督查,给予处分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使大家都真正负起责任来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我是红星路小学三(四)班的一名小学生,这学期,老师给我们免费发放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警示录》。读了这本书,使我深受教育,获益匪浅。这本书给我们讲了36个典型案例,都是发生在我们青少年身边的真人真事。这些案例内容非常具有代表性、教育性、通俗性,以案说法,寓理于例,是一部生动的法律教材。例如:标题“网络是虚幻的世界 不是真实的人生”这个案例中,就讲了张某和刘某是好朋友,经常一起玩网络游戏,而且都是学校里出了名的网络游戏高手。2007年3月9日,张某在游戏中“杀死”了刘某,随后,张某遭到了刘某的报复,在网络游戏中共被刘某“杀死”13次。当天晚上9点,张某一行4人闯进刘某宿舍,为了报复,将刘某刺死,随后,张某4人即被警方抓获。一个人在被杀死后,竟还能复活并报仇雪恨?豪无疑问,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的,然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却是完全可以发生的。由此可见,现实与虚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这个案例告戒我们千万不能玩血腥暴力游戏,更不可以将虚拟的游戏延续到现实生活中,最终将自己毁灭。这些鲜活的事实,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时刻提醒着我,要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行为。书中没有深奥难懂的法律条文,却使我学到了不少法律小常识,让我知道了哪些是违法犯罪,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哪些是不能靠近他的,例如:麻果、K粉、甲基苯丙胺……这本书,还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书中从交通安全、识别坏人、如何同坏人斗智斗勇、拒绝邪教等方面,告诉我们一些经验和方法。这对我们以后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危险条件下自救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读完这本书,丰富了我们的法律知识,增强了我们的法律意识。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我们的健康成长牵动着社会上每一个人的心!有家庭的关爱、社会的关心、学校的教育,我们一定能茁壮成长。“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句话是三国时期刘备在临终时嘱咐儿子刘禅所说的,意在教育刘禅不可轻视小事情,不要因为好事影响小就不去做,也不要因为坏事影响小就去做。这句话至今对我们修身养性仍具有指导意义。学好非常不容易,而学坏却很简单。一失足成千古恨,好人滑向犯罪深渊只有一步之隔。我们一定要借这次学习《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警示录》的机会,加强自身修养,树立远大理想,养成良好习惯,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小公民。
预防与抑制大学生犯罪的基本对策 道德教育对大学生犯罪有着十分重要的预防作用。但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权力所能奏效。所以进行有效的预防教育是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预防大学生犯罪与预防其他犯罪具有相似性,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防范于未然。要针对其犯罪原因,实行综合治理,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环境,才能收到治本的效果。 注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针对一些大学生不成熟的心理特点,高等院校应该积极地为大学生开展各种心理讲座,开设大学生心理咨询室。正确引导他们对两性、婚姻、事业、就业等问题的认识,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当前尤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大学生控制情绪,消除其人格障碍,学会宽容,提高大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注意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要放弃偏激和自卑心理,笑面人生,热情生活,多交朋友,使自己的心理常常处于轻松愉快之中。注意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与性的问题。当前在校的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应该以友情为重,不应过早确立恋爱关系。学校应该加强他们的性和性道德的教育,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并利用它指导和帮助大学生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爱情,正视恋爱关系,保持稳定的情绪及健康的心理。全方位、多层次地提高大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正确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全面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首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要从刚入校门着手,结合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进行教育,结合校园内的案例讲危害,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针对大学生中许多人不知法、不懂法、缺乏法律意识的现象,我们要强化法制教育,使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同时要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帮助大学生形成遵法守法、依法办事、同违反宪法、法律以及破坏法制的行为作斗争的思想意识。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的道德养成是个长期的过程,应当从小就开始培养。很多人的价值观在进入大学之前就有了牢固的框架。中小学一向重分数轻德育,特别是中小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对青少年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是极端不利的。另外,缺乏诚信、贪图物欲等现象等在社会中普遍存在,会对大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杨叔子院士说:“育人要育有人性的人”。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期间对于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让大学生能够学到现代科学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道德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教会他们为人之道,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是高校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搞好家庭教育。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有的家长因其本身就有恶习,子女耳濡目染,自然而然沾染上不良习气,最终发展为违法犯罪。另外,离异单亲家庭中,青少年的犯罪率明显高于正常家庭,其原因在于离异单亲家庭中,子女缺乏家庭教育,失去家庭幸福,或者在新家庭中成为多余的人,使他们饱受离异家庭的痛苦,从而到社会上寻找“关心”、“同情”,此时,他们往往就会被坏人拉拢、引诱,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家庭教育不当和家庭结构异常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关键因素。良好的家庭教育在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家庭环境,尤其是家风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上影响孩子。家长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其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家庭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良好家风。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