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818498
第一,这是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途径。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在百年未有之变局的今天意义尤其突出,任务尤其重要。我国经济实力快速发展,但是面对世界的质疑、批评,甚至攻击、妖魔化以及同情和支持,中国急迫需要向世界更加主动地说明自己,更加透明地帮助别人了解中国的意图、走向、方针和政策。中央深化改革举措,地方配套方针频频公布,但基本都是中文。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这部分代表中国最新对外开放的政策法规和各项相关的政策措施翻译成外文。尽管各个管理部门都在宣传自己管理的领域里的各项政策,尽管各个对外媒体也不断报道这些大政方针,但是在中国国家治理方面,系统化的翻译和对外呈现还是太少。公共政策翻译研究院正是在填补这样一个讲好中国故事,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的明显空白。第二,这是培养翻译人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讲好中国故事主要不是依靠中文,而是翻译,首先是翻译成英文。中国越是发展,世界上疑问越多,越是需要这样一支队伍。虽然全国仅翻译专业硕士学生每年招生超过一万,但是通过一种机制把公共政策翻译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北二外公共政策翻译研究院是第一家。通过办好这个研究院,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实践,知道应该如何翻译,如何通过翻译阐释自己的国家。权威部门去年开展了深入调研,结论之一是我国严重缺乏高层次对外翻译实践型人才,在高校学生中,翻译实践能力还非常薄弱。这严重地制约着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建立,强化翻译实践能力以及通过培养翻译能力,提高译者对国家政策的理解,丰富相关知识极为迫切。一段时间以来,全国翻译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参加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讨论,围绕落实中央领导关于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明年出台的一些措施将更加重视实践型人才培养,在人才评价体系中也会加大实践能力的分量。此外,将于下周二公布的《人社部和外文局关于深化翻译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里第一次提出“鼓励高校从事翻译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参加翻译系列职称评审。”第三,这是外语专业转型和提高,创办一流学科的自然途径。社会上当然需要高校培养文学等领域的翻译后备人才,高校的外语专业长期以来就是建立在外国语言和文学的基础上,尤其在硕士阶段,培养掌握外国语言和文学的研究人才成就斐然。然而,世界在变,中国在变,翻译事业也在变。1980年中国有18家语言服务企业,2019年达到369000家。1985年恢复翻译职称评审,到2003年经过18年评出5万多人,而2004年到今年上半年不到15年翻译考试一、二、三级就让将近15万人次获得翻译证书。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外语专业的发展方向。很长以来,中国公共政策翻译是实践型翻译教育的短板。北二外举办公共政策翻译研究回应了社会需求,充分展示了服务大局的理念,这是建设一流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既然开展公共政策翻译和研究是一个创新,如何办好,如何让社会满意,让外国受众认可就需要不断探索,比如,先翻译什么,后翻译什么,多翻译什么,少翻译什么,外国受众最需要的是什么,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达到融通中外话语体系的效果等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深化认识,并形成研究成果。如何让实践和研究成果对相关部门具备高度的参考价值,也需要探索。 
SFS根据我搜集的一些网站来看,建议看看这个,要做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的,推荐一个网站 ,里面的毕业设计什么的全是优秀的,因为精挑细选的,网上很少有,都是相当不错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别的相关范文很多的,推荐一些比较好的范文写作网站,希望对你有帮助,这些精选的范文网站,里面有大量的范文,也有各种文章写作方法,注意事项,应该有适合你的,自己动手找一下,可不要照搬啊,参考一下,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那才是自己的。 如果你不是校园网的话,请在下面的网站找:毕业论文网: 分类很细 栏目很多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 开题报告: 实习论文: 写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