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政治论文700字论党二十大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40

pptzwqc17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政治论文700字论党二十大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kymhx

已采纳
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摘要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目标。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努力。〔关键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共产党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目标从党的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一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自1840年到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160余年的历史,前后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80年。在前80年中,封建统治者丧权辱国,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饥寒交迫。在后80年,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实现了从最悲惨的境遇向着光明前途的历史转变。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在中共的领导下,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继承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以实现民族复兴为目标,全面规划并郑重提出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从党的自身定位来看,中国共产党一直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党坚持不分民族的无产阶级整体利益,但共产党首先要为本民族的利益而奋斗。中国共产党正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从一成立就以实现民族复兴为己任。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能力带领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党的领导集体经过长期深人思考,准确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和人民的意愿,把加强党的建设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相联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历史性课题,提出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只要我们党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就一定能承担起历史赋予的神圣责任。二、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鼓舞人心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在解救自身苦难、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曾经寻求过多种救国救民道路,但都失败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才使国家和民族出现了生机和希望。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而且使中国人民逐步富了起来。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保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党经过长期艰苦探索,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的,是党的宝贵财富,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保证。实践证明,这些基本的东西不能变。形势越复杂,斗争越激烈,就越要坚持这些基本的东西。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03 21:1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做到这一点,不但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也决定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能没有创新的理论思维。十六大报告从治党治国治军之道的高度上强调理论创新的重要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共同的物质利益是民族复兴的基本动因,民族的经济是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面临的任务很多,但最根本的、能够带动全局的,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一切工作的中』合。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更不能千扰这个中心。要像邓小平反复告诫我们的那样,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全党同志必须贯彻始终地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一步一步地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03 21:11 从谈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新世纪,无论是推进现代化建设,早日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还是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都需要把中华民族所有爱国同胞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把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使中华民族形成一股强大合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反思历史之教训,总结改革开放之经验,改革、发展、稳定是关系中华民族复兴大局的三个关键问题,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方针,稳定是中华民族治国之要。历史上种种内忧外患,次次社会动荡,无不给国家民族造成巨大的灾难。保持国家社会的稳定,始终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发展,是中华民族活力之所在,也是活力之表现。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根本上在于发展。只有坚持发展,不断发展,持续发展,国家才能强盛,民族才能复兴。必须抓住机遇,始终跟上时代潮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活力。闭关锁国使中华民族多次与历史机遇失之交臂。这样的教训再也不能忘记了。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深人发展,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科技革命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人类的社会生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深刻变革。时代在进步,文明在升华。这种加速奔腾的潮流,既给我们提供了机遇,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中华民族要保持生命之活力,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随着时代的脚步一同前进,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

政治论文700字论党二十大

167 评论(12)

123xmc123

新时期下的“十二五”规划随着2010年的即将结束,十一五也将要走入历史。作为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十二五统筹规划的关键一年。在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五年中,我们取得了那些成就,遇到了哪些问题和挑战,出现了哪些不足,这些答案随着十一五计划的结束也渐渐浮出水面。首先,十一五规划取得的辉煌成就:总的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一、 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4%,比十五期间平均快速增长6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1%的增长。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在稳步推进。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这是中国经济走过波澜壮阔的五年交出的成绩单,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交出的考试卷。二、 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作为一个大国,就它的发展成就来说,老百姓能得到什么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那究竟老百姓得到了什么实惠?其实通过我国近几年关于民生问题相关政策地陆续出台,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党和国家是真正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涉及民生的社会保障支出、教育支出,还有医疗卫生支出等,我国是连年加大预算安排。据数据统计,从2006年到2010年,社会保障支出从2010亿元增长到3185亿元、教育支出从536亿元增长到2159亿元,医疗卫生支出从138亿元增长到1389亿元。大家知道,在这及年里,我们既要抵御外来的金融风暴,又要大力的救灾抢险和灾后重建,特别是2009年,我国财政收入一度困难,但民生投入不减反增,我国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增长了7%。从这连年实现跳跃式增长的数据不难看出,我们的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程度和拳拳爱民之心。三、经受住各种严峻复杂的挑战和考验。在“十一五”期间,我们经受住了一系列灾难与困难的洗礼并顽强的战胜了他们。如我们熟知的国际金融危机、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但中国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到,我们在抵抗危机的同时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各行各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次,我国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式正发生着着深刻变化。全球经济在经济危机过后将进入一个相对缓慢的增长时期,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增长率都将降低一到两个百分点。而这种态势可能将在整个十二五过程中持续。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内也面临着人口、就业、以及经济方式转变等严峻的问题。这些国内外的严峻形势都将是整个十二五时期所面临的巨大考验。但放眼世界,整个国际大环境总体上是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的。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成长,我国在世界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正迈向经济一体化发展,在这个特殊的阶段,爆发战争是违背各国利益的。所以在各国利益多重化的特殊时期,大国间的战争是不可能的。这就为我国十二五规划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立足国内,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事实证明,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是适应国内环境的。随着国内市场需求的增加,与市场资源优化的提高,面临国内如此巨大的市场和资源,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我国的经济增长神话将会继续谱写下去。但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坚持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在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完成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取得社会经济建设的明显进步。为此我们需要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第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第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五,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第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第七,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八,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第九,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最后,我国十二五规划较十一五及以往具有其独特的亮点和新意。首先,规划建议的方向性更加清晰。是目标任务更加明了化,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强;二,“科学发展”首次以主题形式纳入中国新五年规划。科学发展观是本次十二五规划的一大亮点,为本次五年计划提供了指导思想,使发展更加明朗化理论化。将十二五规划与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更能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宗旨。三,更加突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经济方式的调整在本次十二五规划中式一个重点,加快经济体制变革是社会良好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目前经济发展的方向。“十二五”期间不但要对传统体制进行改革,消除影响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而且要面对新形势、新阶段,推进更为丰富的体制创新活动,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社会需求。四、“消费”、“投资”、“出口”顺序变化,扩大内需首次独立成章。面临国内巨大的市场,增进国民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优势,与以往不同,随着国内消费内力的增大,消费、投资、出口的顺序变化是迟早的事。而本次规划则是把把扩大内需排在重要位置,并首次独立成章进行论述。可见十二五对国内巨大消费群体的重视。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具可操作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由之路,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必然选择。换句话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过程,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结果,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要维护社会公平。而其的可操作性的增强说明十二五规划较以往更注重了成果共享的可实施性。综上可知,我国十二五规划更具有方向性、合理性、可实施性,将需求与发展紧密联系,注重对国内市场发展,同时明确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紧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上面内容比较多,你可以删减一下,希望能帮到你
257 评论(12)

叶小恙

这哪位高中同学,都要写啊。
310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