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iper3668
文章体裁 一、议论文 二、记叙文 三、小说 四、说明文 五、散文 第一部分: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一、论点的特点:①正确②鲜明 归纳论点的方法: 1、标题 2、文章开头 3、结尾 4、中间: ①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 ②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 ③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二、论据 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1、例证法(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2、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3、喻证法(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4、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 六、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七、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第二部分 记叙文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二、记叙顺序 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注意语气或语调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6、点题7、前后照应8、首尾呼应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抒情散文中)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一、概括段意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议论文)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第三部分 小说 一、小说三要素 1、人物2、情节3、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C、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 例2: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例1:《最后一课》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 例1:这张桌子是方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 2、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谐相处),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四部分 说明文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A、题目B、首段C、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 分类和作用: 一、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二、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三、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五、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六、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七、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八、引言论: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总;总—分—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 1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2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第五部分 散文(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一、要把握文章“线索” 二、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 三、要借助想像领会作品的内涵 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四、要体会散文的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读者的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想象、联想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3、细处落笔,以小见大4、侧面暗示 五、要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从修辞方法或者表达方式分析) 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3、散文语言富有音乐美,具有诗情画意, 六、散文特点:“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 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常见的新闻体裁有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一、新闻报道:1、特点:新闻报道的特点是:真实、新鲜、重要、趣味可读,时效性极强。2、定义:所谓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讲究用事实说话,新闻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和传播而形成的信息,反映在新闻信息中的内容必须对事实具有真实传达。但是,客观事实本身不是新闻,被报道出来的新闻是在报道者对客观事实进行主观反映之后形成的观念性的信息,是记者把自己对客观事实的主观传达出来而产生的信息。3、基本分类:①、按照新闻事实发生的地域和范围来分,有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②、按照新闻的性质来分,有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教新闻、军事新闻、社会新闻、文艺新闻、体育新闻和会议新闻等。③、按照新闻的特点来分,有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单一性新闻与复杂性新闻,动态性新闻与静态性新闻,本体新闻与反应新闻。④、按照新闻的题材来分,有典型报道、综合报道、述评性报道、批评性报道。⑤、按照新闻传播的手段来分,有口头新闻、文字新闻、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二、新闻评论:1、特点:①、与其他评论一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②、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③、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④、主要面向广大群众。⑤、着重从思想、政治和社会的高度来评论文章。2、定义: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3、功能与作用:①、引导的作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和重要问题作出分析,可以旗帜鲜明地表彰先进,针砭时弊,帮助群众明辨是非,区分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为群众解疑释惑;使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指明方向。②、 监督作用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评论在舆论监督中处于一种显要的地位,在弘扬先进思想和精神的同时,还要不断揭露和抨击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不良之风和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③、 表态作用代表一定的机构、组织对当前重要问题和事件的态度、观点、看法。可以指导受众的意见走向、行为走向。形成社会性的舆论压力,发挥引导和监督的作用。④、深化作用通过新闻评论的方式对新闻事件发表看法、表明态度、指出症结、提出希望和看法,引导社会认识。 通过对事实的分析,从思想、政策、理论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应局限于就事论事。启发和帮助群众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三、副刊体裁1、内容:有散文、杂文、小品、诗歌、小说、剧本、报告文学、回忆录、曲艺等。
消息的特点(1) 比较短,多为几百字,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2) 常有一段导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3) 叙事朴实,实在,通常一事一报,讲究用事实说话。(4) 时间性强,注重时效,报道快速及时。(5) 基本表达方法是叙述,而且多为概括的叙述,但不能概念化。(6) 结构严密,层次分明。(7) 交代必要的背景。通讯的体裁特征(1)容量大,范围广,取材比较全面、完整。(2)展开情节,情景交融,还讲求结构的变化。(3)对事实的表达多样化,富有感情色彩或理论色彩。(4)通讯的篇幅长,发稿时间稍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