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52

ab1018538967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零下?^度

已采纳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

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论文

303 评论(15)

0602420235

模仿是人类的本能,创造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模仿也是人们学习、生活的需要,不仅初入学的儿童,连中学生、大学生以及成年人在学习新的东西时,也都离不开模仿。自然,模仿也是写作最初常用的方式了。我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凡是要学生写一篇新体裁新要求的文章,都往往先组织学生学一两篇范文,或给学生写出个样子来,让学生模仿着写。经过反复练习,学生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掌握了,熟练了,便能从中领悟出规律,并充分想象,逐渐走向“创造”这一新的境地。可见,从模仿、掌握、熟练到创造,是练习写作的基本规律,是作文的必经之路。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实践证明:学生写作,如果一味满足于模仿,长而久之,势必会成为“抄袭癣”,从而走入死胡同。只有遵循“模仿—掌握—熟练—创造”这一规律,写作才能有生命力。我在教《为学》后,布置学生以《谈学为》为题写一篇仿作,由于学生吃透了范文,大都做到了开宗明义立论。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的紧迫性、时效性,最后作结与开头遥相呼应。由此看来,中学生仿作在潜移默化中寻找规律,在名人名篇中受启发。模仿的目的是借鉴,而不是抄袭;是创新,而不是守旧。模仿要求不仅仅为了会模仿还要独立创造打基础,最终力求独辟蹊径,独树一帜,自成风格。 二、指导学生同中求“异”,不断拓宽写作思路中学生作文常犯的毛病是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究其原因,不单纯是一个写作技巧问题,主要是首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其中心环节的求异思维。指导学生同中求“异”,就是能够通过已知求得未知;从旧知导出新知,从而发现新事物,创立新思想,增强创新意识。学生的作文是学生思维的反映。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起初可选用多角度来阐述的题目。如在指导学生写《水滴石穿的启示》一文,指导学生展开多角度、多向思维。不少学生肯定地说:干任何事情,只要有恒心,不懈努力,一定能成功;有些同学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然而,也有同学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有的说:“水滴石穿”精神固然可贵,但在科技飞跃发展的今天,还鼓励“水滴石穿”不是有点落后了吗?有的说,既然我们的目的是“穿石”,那为什么非用“水滴”手段不可呢?这些议论,虽不能说全都正确,甚至有的有些偏颇,但同学们勇于冲破思维定势无疑是有益的。作文贵在求新。
155 评论(15)

Anna1991

创新思维思维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多的,人类的发展玩的就是区别于动物的劳动,在此过程中意识和思维能力得到了开发。在此我简单的讲下:创新是基于思维之上的,其事物的相辅相成性,创新思维的合理运用的话题可引出矛盾的对立面!思维就是人们所解决问的在大脑里的流程,创新就是跟别不一样的,或者说前人没有运用过的,现在大多人认为最简单最快捷的就是创新思维的产物!先从标题引出论文,让后展开论辩,最后得出结论。打完收工!!!个人看法见笑!
171 评论(8)

无智之人

创新创新是人的才能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车轮。纵观历史,每一位取得卓越成就的人,无不是敢于创新的。敢于创新,是一种极可宝贵的精神,我们都应该学习。 小学的一篇课文《第三只小板凳》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读小学时,一次劳作课后,他给老师交了一只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当老师看了极不满意时,他从课桌下又拿出第一次、第二次做的小板凳……爱因斯坦做出了第一只小板凳,为何不就此罢休而又做了两次,直到自己认为满意时才交给老师?这是因他具有创新精神。正因为有这种创新精神的支配,他才成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大约2300年前,希腊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约莫400年前,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并不因为亚里士多德说过了什么就轻易相信,他通过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建立了自由落体定律:一切物体如果不受空气的阻力,在同一地点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伽利略有如此的创新精神,便建立了物理学中的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并发现了抛体运动规律、摆振运动规律等。 有人说第一个用鲜花来比喻少女的人,受到人们一致的称赞,被誉为天才;第二个套用比喻的人,则被人们讥为庸才;等到第三个仍用此比喻的人,就被人们斥为蠢材了。这种说法未免夸张,但其中赞扬创新的意思却是无可非议的真理。 雨果说得好:“即使你成功地模仿了一个有天才的人,你也缺乏他的独创精神,这就是他的天才。我们来赞美大师吧,但不要模仿他们。还是让我们别出心裁吧,如果成功了,当然很好,如果失败,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应提倡创新,而且要敢于创新,而不去步人后尘,拾人牙慧。年轻的朋友们,趁我们正值青春年华,努力吧,愿我们有所创新,有所发明!
100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