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tlelim
学前教育论文范文:浅析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 摘要:幼儿教育旨在提升幼儿德、智、体、美等全面素养的同时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行为习惯基础以及思想基础,但在各种复杂因素的干扰之下,部分幼儿园以及家长在面对幼儿的教育问题时丧失了初心,让幼儿在被动状态下接受了超纲的“小学化”知识以及行为要求,使幼儿的健康成长受到威胁。 关键词:幼儿教学;小学化;倾向;表现;对策 一、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表现 (一)所学内容小学化 现在不少幼儿在大班甚至中班就已经开始学习汉字拼音的声韵母或是10以内的加减法,甚至是更为深入的内容。这些本该是小学阶段才要求掌握的知识过早地出现在幼儿面前给幼儿增加了不必要的学习压力。 (二)作业小学化 幼儿在幼儿园的活动本来应该以游戏为主,但是由于部分幼儿园错误的办园理念,导致幼儿不仅在园学习的知识小学化,回家后更是有书面作业要完成。这些作业多是抄写拼音汉字、做算术题等,剥夺了幼儿在家进行其他活动的时间。 (三)在园行为要求小学化 幼儿有着活泼好动的天性,他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且不喜欢被约束。但是幼儿教师为了让幼儿学会偏向小学化的知识,常在教学活动中以命令式的口吻强制性地要求幼儿认真听讲,以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幼儿,使幼儿的天性得不到释放。 二、幼儿教育被小学教育同化的原因 (一)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 社会经济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助推下有了迅猛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重要性也有了更多的切身体会。家长期盼子女长大后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因此极力为子女争取赢在起跑线上的资本,希望子女在幼儿阶段就学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为幼儿教育小学化创造了条件。 (二)早教机构间不恰当的竞争方式 随着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教育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教育事业也出现利好局面。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之下,早教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早教机构为了纳入更多的生源,不断地迎合家长,满足家长对幼儿知识掌握的要求,推动了幼儿教育小学化。 三、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解决对策 (一)端正教育态度,尊重幼儿成长规律 幼儿教育之所以会被小学教育同化,很大一部分原因出在人的“态度”上。一些幼儿园和家长在追求高质量的过程中过于盲目,错误地将幼儿知识储备量和教育成效画上了等号,忽视了幼儿的年龄与心智成长的实际情况。幼儿园作为幼儿接受教育的主要活动场所以及幼儿教师的管理单位,必须要重视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宣传工作。幼儿园应该明确创园理念、端正办园态度,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加大对幼儿教育的宣传工作,发挥环境的影响作用,采取外部干预的办法将端正的幼儿教育态度传递给教师和家长,让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深入人心。由于部分教师和家长的思维模式已经被固化,因此宣传工作要注重方式方法,巧妙地进行。园区管理者可以将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养成作为对教师的考核标准之一,弱化幼儿知识学习效果的考评地位,卸下教师心中的教学包袱,让教师能够在一日常规中大胆为幼儿制造更多的活动机会,给予幼儿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提升教师的活动开展能力,实现幼儿教育专业化 幼儿教育活动实施的主体是幼儿教师,因此教师的思想素质以及活动开展能力对幼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虽然近几年高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学前教育人才,但对于整个幼儿教育行业而言仍旧是杯水车薪,幼儿教育正处在师资力量和幼儿素质能力提升发展不平衡的尴尬阶段。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有些幼儿园在聘用教师的过程中缺乏严谨的招聘程序,对教师的专业要求较低。这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使他们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没有清晰的认知,在活动中无法辨别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使幼儿的教育活动显现出更多的小学教育特征。因此幼儿园要将幼儿教师能力提升学习常态化,多为教师提供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让教师能够“走出去”,接触更多的活动开展方法,使教师具备优化活动设计的能力。教师本身也要有意识地多阅读和幼儿教育相关的书籍,提升教学素养,为幼儿的科学教育奠定基础。 (三)完善幼小衔接工作,确保幼儿身心健康 幼儿教育为小学教学铺垫了基础,是幼儿更好适应高学段学习的必要经历。完善幼小衔接工作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但是幼小衔接并不是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融人小学化的规范和内容,而是对幼儿的学习品质、行为习惯、人际交往能力进行培养,让幼儿具备小学学习的能力,减少幼儿过渡到小学的困难程度,让幼儿在保持身心愉悦的基础上主动融人小学生活,继续快乐健康地学习成长。 四、结论 总而言之,教育是良心事业,不论是幼儿园还是幼儿教师都不能在幼儿教育中揠苗助长,要始终将幼儿的身心健康作为最高利益,在教育活动中要尽力规避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还幼儿一个自然成长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淑静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20) [2]杨艳丽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J]基础教育论坛,2015(33) 毕业论文范文来源于学术堂,希望对你的写作能提供帮助。 
学前教育小学化成因透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颇能蛊惑人心的口号,像魔咒一样不断地把孩子们的“起跑线”向前推移。于是,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不可遏制地蔓延开来,几乎成为学前教育的常态。特别是近几年来,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形势日趋严重。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小学化,往往会使孩子生理和心理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学龄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生活应以游戏为主,过早给孩子立下太多不切实际的规矩,将不可避免地给孩子带来生理和心理压抑,使孩子产生反感心理,造成孩子情绪不安与不合群,从而使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受到摧残。当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教育教学方法问题,已成为国家高端会议、中央领导、专家、学者高度关注的问题,成为教育界内外,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试从学前教育“小学化”表现、原因及危害、对策研究几方面与广大幼教工作者做简单交流,以期就对此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学前教育 小学化 原因透析 对策研究 一、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及危害 学前教育“小学化”,简单地说,就是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将幼儿置于和小学一样的教育环境中,运用小学的教育方式,提前教授小学内容,进行小学化教学。学前教育“小学化”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个老问题。最近六、七年,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普遍化,“这种倾向漫延城乡、日趋严重、愈演愈烈,如不加以及时纠正,势必会成为一个违背学前教育规律、严重危害儿童健康成长、贻害儿童终身的重大社会问题”。国家教委原副主任的柳斌曾专门讲到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问题,他指出,目前有一些幼儿园存在着无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教育规律的倾向,片面地向孩子填塞各种知识;有的地方对发展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着错误理解;仅仅重视“课堂教学”,忽视把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之中;只重视智力开发,忽视体质和品德的健康发展。根据我的观察实践以及对相关理论的研究,我认为学前教育“小学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目标上,一些幼儿园无限拔高幼儿园培养目标,以强调幼小衔接作为学前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不恰当地提出入小学前要熟练掌握100以内加减法运算、认识1000个汉字、背诵60首唐诗、记住几百个英语单词。在教学内容上,很多幼儿园将学习领域学科化,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规定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演绎为5个学科,按照学科知识体系设计幼儿园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实行单一的集中教学,让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以同样的速度学习同样的内容,忽视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作息时间也不遵守幼儿一日活动规范,按小学课表,上午3-4节课,下午2-3节课,按每节课40分钟上课。 学前教育“小学化”是典型的“拔苗助长型教育”。儿童的发展必须在生理成熟的基础上进行实时、适度的训练,不能随意逾越其认知发展阶段。在幼儿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之前,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直接后果是强制性延长幼儿学习的专注力,增加儿童神经系统的负担,长此以往,必然会伤害儿童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严重危害幼儿身心健康。 (一)小学化倾向幼儿的身体发育有害 幼儿教育“小学化”剥夺了幼儿游戏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就剥夺了幼儿大脑神经元受到丰富刺激的机会,阻碍了神经元的生长形成,进而阻碍了幼儿大脑发育的发达。幼儿正处于身体早期发育成长期,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如果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过早、过多的规范性学习还能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不良症状产生,将会严重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要培养完整的儿童,对幼儿的教育必须是多方面的。因为人的大脑的完整发展本身需要多方面的刺激,有了多方面的刺激才能使各脑功能区的神经细胞不断地形成复杂的联系,单项内容的训练不利于大脑的完整发展。而学前教育“小学化”恰恰只重视幼儿的智力发展,尤其是只重视幼儿写字,算题等单项内容的训练。 (二)小学化对幼儿的心理成长有害 幼儿正处于身体早期发育成长期,身心极为脆弱,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对幼儿成长有重要影响,过早地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幼儿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幼儿学习、完成作业的做法,违背了幼儿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学习过于吃力,幼儿必然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从而抑制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三)小学化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不利 “小学化”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幼儿游戏的权利,妨碍了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在幼儿阶段所进行的小学化模式教育,以智育为主,以“教学”代替“保教”,以“知识的积累、行为的规矩”代替幼儿身心的协调发展,这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轻视了幼儿基本的必需的游戏活动、自由活动、体育锻炼乃至休息时间,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被削弱了,严重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差异,这种教育模式是对幼儿人性的粗暴践踏。幼儿本身处于知识经验不足、具体形象思维发展迅速和想象活跃的为特征的年龄阶段,游戏的虚构性、兴趣性、愉悦性和集体性特征最适合于幼儿的这种特征实践因此,游戏是最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实践形式。 (四)小学化对幼儿未来的学习不利 有的幼儿园过分强调纪律与常规,要求幼儿伸直腰板端坐,不准随意走动,一言一行都必须在教师的允许下进行。幼儿被限制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这就会异化幼儿的生活,压抑幼儿的主动性,阻碍幼儿思维的发展。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知识,学习本应小学生掌握的知识,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结果将会适得其反。首先,幼儿园对知识的强化灌输和强制学习的做法淡化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败坏幼儿学习的胃口使部分幼儿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害怕乃至恐惧,厌学情绪由此而产生,因为处于学龄前阶段的孩子理解力不强,根本无法领会为什么等于,他只能机械地死记硬背,掌握得不扎实。这样施教对孩子日后的学习没一点儿的好处其次,由于幼儿园抢学了小学低年级的部分知识,幼儿到了小学,只是重复教育,这就容易养成了不动脑、不思考、生记硬背的不良习惯,使幼儿丧失探索的兴趣、创造的机会和学习的热情。还容易因为“我己懂”而不专心听课,这些孩子往往有张扬的心理,认为都学过而不用心学习,导致日后学习成绩严重滑坡。 (五)有损孩子良好兴趣及学习习惯的养成 有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孩子是否有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否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引发了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是否帮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培养了孩子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否帮助孩子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否教孩子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是否教会孩子学会探索、学会合作等等。家长及教师向学生灌输的书本知识,大多超出了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如再采取强制的方式来进行,必然会激发孩子的厌烦情绪,从而不利于良好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成因透析 (一)应试教育的影响 所谓应试教育,指的是为了考试而开展的教育。考什么和如何考,决定了教什么和如何教,考试制度决定着教学制度,教学制度则决定着学生受教育的命运。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中以分数来体现教育,而分数是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教育只是灌输统一的知识结论,训练特定的技能技巧,让人死记硬背,被动掌握。应试教育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已经延伸到幼儿教育,导致单纯的孩子过早地进入应试的围圈。
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申请学位必须提交相应的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后,方可取得学位。可以这么说,毕业论文是结束大学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一个中介和桥梁。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才华的第一次显露,是向祖国和人民所交的一份有份量的答卷,是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报到书。一篇毕业论文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实践证明,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出好人才的重要措施。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提高写作水平是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需要。党中央要求,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领导班子成员应当逐步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个“四化”的要求,也包含了对干部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提高全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科学管理方法,还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都要求我们的干部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在经济建设中,作为领导人员和机关的办事人员,要写指示、通知、总结、调查报告等应用文;要写说明书、广告、解说词等说明文;还要写科学论文、经济评论等议论文。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信息对于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写作是以语言文字为信号,是传达信息的方式。信息的来源、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储存、整理、传播等等都离不开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