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烬山谷
首先进入的是初审,大多是编辑对文章内容的审核是否符合本报要求,接下来进入复审,应该就是外审,也就是说找本专业的专家进行审稿。 
学院于2007年成立了“重庆工商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创建了中外高校合作的科研平台,持续推动了教学改革深入进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重庆工商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07年4月18日经校长办公会议批准成立,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中心成立的宗旨是为进一步扩大我院合作办学的成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科研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进步,促进中外教学接轨向深入方向发展,服务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心开展研究的主要学科领域是: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此外,欧洲各国特别是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有关问题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的有关问题也纳入中心的研究范围。中心的研究人员以重庆工商大学和我院的研究人员为主体,对校内外研究人员开放,对国内外研究人员开放,开展与国内外大学和有关科研机构的合作研究,逐步汇聚一支积极开展中欧问题研究的科研队伍。中心设立为开放性的科研平台,凡是获得中心立项的课题组成员、著作作者、论文或研究报告作者。均可被聘请为中心研究人员。中心在建设初期只聘任兼职研究人员,聘期为3年(自研究人员获得中心立项时起算)。中心可以聘任校外人员特别是法国合作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担任长期或短期的客座研究员或名誉研究员。客座研究员聘期为固定期间;名誉研究员聘期为10年。中心研究项目分为两种,一是常规项目,即由中心根据我院教学需要提出研究题目或方向,设立若干项目,全额或部分资助以课题、专著、译著、论文等形式开展的合作或个人研究。常规项目采取委托研究或者专家评审方式立项;二是后期资助项目,即已经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并以中心研究人员名义在国家、省(市)科研管理机构申请并获准立项的项目,符合我院教学需要的,中心可以再给予部分研究经费资助。后期资助项目由中心主任会议提请学术委员会确定中心经费纳入我院预算管理。欧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第一届)主任委员:王崇举;副主任委员:廖元和、郑旭煦、陈运超、让·比尔·特龙(图卢兹一大);秘书长:柏 群;委 员:王 钊(西南大学)、蒲勇健(重大)、尹 丽(川外)、余兴厚、张宝均、约瑟林·董热(图卢兹一大)、阿兰·鲁克斯(马赛二大)、克里斯汀娜·珍茉苒(布尔戈尼大学)、奥里维也·加米(布尔戈尼大学)。
《知识分子乡村立场的回归》,《光明日报》,2005年6月10日。 《审美范式重建与新诗再次复兴》,《文艺研究》,2006年12期。(第二作者) 《张扬诗歌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2007年12月7日。 《简论王久辛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诗刊》,2007年7期。 《跨越国界的情感共鸣》,《文艺报》,2009年3月21日。 《地域文化与区域文学史的建构》,《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2期。 《土地意识与生命意识的呈现》,《诗刊》,2008年4期。 《涂抹着橄榄绿的边地情思》,《当代文坛》。2003年3期。 《校园菁菁 情思悠悠——冬婴校园诗赏析》,《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1期。 《从鲁迅诗歌奖作品看诗歌写作路向》,《中国诗人》,2002年3期。 《叶玉琳诗歌论》,《文论报》,2001年12月15日。 《寻找心灵的憩园》,《重庆日报》(“两江潮”副刊),2001年3月5日。 《唱给岁月无奈的歌——读冬婴近期作品有感》,《北碚文化报》,2002年8月30日。 《在文化转型中把握中国新诗》,《中外诗歌研究》,2001年3-4合期。 《枫叶红时情正浓》,《葡萄园》诗刊(台湾),2004年春季号。 《澳门新诗精神和艺术的一个侧面》,《中西诗歌》(澳门),2005年1期。 《九叶诗派艺术研究的拓展》,《诗探索》,2003年3-4合期。 《金所军诗歌的一种特质》,《文艺报》,2005年5月12日。 《别样的乡土情怀:金所军诗歌的一种特质》,《中国文化报》,2005年7月6日。 《从2003年高考诗歌鉴赏一题的答题情况说起》,《学语文》,2004年3-4合期。 《游历中的情思:吕进诗歌片谈》,《重庆文艺》,2005年2期。 《植根于本土文化土壤》,《文学报》,2003年7月10日。 《论叶延滨九十年代的诗歌创作》,《诗选刊》,2003年7月。 《当代重庆诗歌论》,《诗江西》(文论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 《当代四川诗歌发展概貌》,《诗江西》(文论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 《论郭新民的爱情诗》,《中国文化报》,2004年6月23日。 《黄葵乡土诗歌的文化精神》,《安庆的棉花》,中国民航出版社,2004年。 《知识分子情怀的诗性言说》,《诗林》,2005年6期。 《论郭新民的土地诗》,《长治学院学报》,2006年1期。 《新诗演变轨迹的深度勾画》,《泰山学院学报》,2006年4 期。 《在尘世与精神间升腾的爱情》,《山西日报》,2006年 10月24日。 《关于诗歌诸题答紫枫先生》,《葡萄园》诗刊,2007年春季号。 《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进行诗人研究》,《中外诗歌研究》,2007年1期。 《金所军诗歌创作理路的新变》,《诗探索》,2006年3-4期。 《开展文学通识课教学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4期。 《论白帆的怀乡诗》,《开花的梦土·序》,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 《他们将诗写在土地上》,《惊蛰》,2007年4期。 《简论袁智忠散文诗的美学特质》,《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年1期。 《历史叙事与艺术表现的深度融合》,《解放军文艺》,2008年4期。 《扎根于故乡土地的情思》,《麦门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 《在无奈与孤独中诗意地栖居——论李杜诗歌的精神意蕴》,《诗探索》,2008年第1辑。 《回响在甘南草原的吟唱——甘南青年诗人群印象》,《腊子口》,2008年诗歌专辑。 《冬婴的物质困境与诗意追求》,《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期。 《积极的生命姿态:读蒙田的<热爱生命>》,《重庆晨报》,2010年6月9日。 《诗歌创作源于真挚的情感体悟》,《葡萄园诗刊》(台湾),2010年夏季号。 《简评唐瑛<宋代文言小说异类姻缘研究>》,《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3期。 《论冬婴校园诗中的学生形象》,《课本外的蓝天》,北京:中国2010年版。 《感性作品与理性批评的文本互参》,《星星》诗刊(理论版),2010年7期。 《在生活与生命的双向维度上建构诗歌的精神意蕴》,《世界诗人》,2010年4期。 《世界文明的诗性言说》,《文艺报》,2011年12月8日。 《乡土诗创作应挖掘民间文化精神》,《葡萄园》诗刊,2012年夏季卷。 《诗歌是现代人的安身立命之所》,《星星》诗刊(理论版),2012年9期。 《诗歌评论折射出的理性光芒:谈马忠的诗学观念》,《诗美探真》,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年。 《新世纪诗歌创作应具有入世情怀》,《星星》诗刊(理论版),2013年5期。 《从青春的惆怅到生命的沉思:简论潘云贵的散文诗创作》,《延河》,2013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