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inmiao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孔子积累和总结了很多教学经验。他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指导。同事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仁义礼智”的学说,“仁”包含了对社会、政治的最高期待。但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局限性,就而言主要是拘泥于“之辩”。这只能说是孔子生在那个时代,认识水平不及现代人之高,因此会有一些错误的观点和行为。但从主观的人品来讲,孔子一生为追求真理不懈努力,是一位非常高尚的君子。 
礼运 大同 翻译赏析 2011-03-03 21:19 《礼记·大同与小康》这篇是从【礼记】第九篇【礼运】节选出来,标题是另加的【礼运】是讲礼的进化的一篇文章【礼记】是十三经的一种,共四十九篇,和仪礼,周礼,合称为【三礼】礼记,大概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儒讲礼的文章的集成西汉时候,博士戴圣讲授本书,所以也叫做【小戴记】,跟戴德的【大戴记】有分别内容是谈哲理,谈政治制度,或者讲述礼乐,器物,人生仪节范围广大,是儒家的重要典籍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恶其不出于其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身体,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共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译文】从前孔子参加鲁国的岁末大祭祀,并且担任助祭祭祀完毕,走到宫门外两边的望楼上参观,非常感慨地叹息起来孔子的叹息,大概是为了鲁国而慨叹弟子言偃陪侍在旁,问孔子说:「先生为什么叹气呢?」孔子说:「大道得以施行的世代,和夏、商、周三代贤君当政的时代,我没能赶上,可以知道大慨的情况」「当大道得以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所共有的社会上进选贤能做事,讲求信义,教人团结和睦所以每个人不英孝敬自己的父母,不单爱护自己的子女,还使社会上的老年人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能发挥所长,贡献社会;幼年人能好好地成长起来使鳏夫、寡妇、孤儿、没有子女的老人家,以至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照顾使到男子都有本身适当的工作,女子都有归宿的家庭人们不让财货资源白白浪费于地上,于是努力开发,然而不必据为己有;人人惟恐自己不出力工作,可是并不是为自己私底下的利益既然这样的话,社会上就再不会有阴谋诡计的使用,也不会有抢劫、偷窃和作乱的事发生了因此,人们也不用关上门来彼此防范这就叫做『大同』世界」「如今大道既然再无法行,天下成为一家一姓的天下人人只孝敬自己的父母,只爱护自己的子女,生产财货和付出劳力,都只为了自己而已在上位的将爵位传给自己子弟,成为固定的制度又各自筑起内外城郭、挖掘壕沟,来保卫一己的领土并且按照礼义来定出法度,去确立君臣的名分,加深父子的恩情,使兄弟和睦相亲,令夫妻和谐相处由此而设立各种制度,划定田里强界;以此推许勇敢和聪明的人,奖励为自己效力的人这样一来,一切阴谋诡计就产生了,而战争也就由此而起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都是这时代的代表人物这六位贤君,没有一个不是小心谨慎地运用礼制治国的他们以此来确立行事的是非标准,养成百姓诚实守信的风气,又明白地指出人们的过错所在,标榜仁爱,讲求互相推让,使老百姓能有法规可去遵从如果有人不按照这样做的话即使是有权有势的,也会被罢免,而民众都会视之为祸根这就叫做『小康』世界」【欣赏】这篇是讲儒家的理想大同世界,也讲小康的情况开头孔子参加祭祀以后,走到宫阙上参观,叹息鲁国祭礼的不完备他的弟子言偃问他为甚么,孔子说:大道实行的时候,天下是属于大家的那时候的官吏是:选拔贤良,委任有才能的人出来作事个人修养是:讲求信义,和睦相处对于社会,不只是爱自己的父母儿子,也爱别人的父母儿子社会是:老年人有养老的地方,壮年人有工作,幼年人有生长的地方,其它残废有病的人都有疗养的设备工作:男的有职业,女的有家庭生产货物,不必为己;尽力怍事,不必为己这样一来,没有阴谋,没有强盗,小偷、乱徒、贼党,连大门都不必关这就是大同世界 后来大道不实行了,天下变成了私有的大家只爱自己的父母、儿子货物、力量只是为自己天子和诸侯把爵位传给自己的子弟建筑内外城和护城河,作为防备以礼义来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关系把功劳当作自己的以礼来断是非,赏罚人民这是小康政治 儒家是入世的,从个人的修养作起,到家庭,到社会,以至全国、全世界礼记大学篇的八条目是: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致知(使知识达到极点),正心(心意真实无妄),诚意(意念真诚),修身(修养自身),齐家(家庭圆满),治国(国家富强康乐),平天下(世界太平)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作去,达到理想的大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