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uniliu
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在唐朝时,背离了隋朝建立的科举制度的初衷,对唐朝历史及以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以负面影响居多)。唐朝的科举制,背离了隋朝初创科举制的本义,大概用了200年,走完了一条由皇权主宰的既背离民本意识又脱离社会现实的官本造仕之路。迄今,人们在谈论科举制时,总会习惯地认为,是唐朝承袭了隋朝形成的取士制度,使得科举制几经风雨,日臻完善,在自唐代之后清代以前的13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在历代政治统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基本事实。但科举制在隋朝初创时的体系并不是后来这个样子。实际情况是: 唐代的科举制,除了通过考试选士用人的意图和科举制的名称没有发生变化外,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异;隋朝“十科举人”的选才标准被严重篡改,其中大部分重要科目被放弃;用人价值观发生了根本变化。概括性地讲,隋朝的科举制度是唯才是举,而到了唐朝,却流行所谓的“士大夫阶层”,非常讲究出身,朝中无人难做官,最后导致很多有才干的人被排挤在外(如杜甫、李白、骆宾王等),导致腐败滋生等严重不良后果。到了宋代,这种情况还依旧存在,甚至遗毒至今,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科举创与汉,建于隋,用于唐,兴于宋,与多人都发迹于此也有天才在此被埋没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科举制度是相对公平的一种考试制度,他为统治阶级源源不断的输送着人才,并且能很好的笼络各个阶层,使得一般百姓也有机会晋升到统治阶层。
唐代科举制 一,取士途径唐代选举制源自隋,有生徒,乡贡及制举三种取士途径前二者为定期性选举,后者则为君主下诏,吸纳「非常之才」的不定期选举 定期性选举(岁举或常科) (1)生徒:即学馆出身的学生包括中央「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及算学)「二馆」(弘文及崇文馆)或地方州县学校的学生成绩优异的生徒,每年由国子监祭酒或长史送至礼部应「省试」由於唐代科举并不普及,故学馆出身者多为官宦子弟文宗太和年间规定,凡公卿士族子弟,须先由「国学」肆业,才准应明经,进士武宗会昌年间,规定不论中央或地方,须由学校出身者方可应试两次下诏的目的,旨在拉近学校与科举的关系,使学校制度与考试结合 (2)乡贡:不在学校读书而自修有成的士子,可从「怀牒自列」途径入仕,(「牒」是姓名,籍贯,学历),即自由向州县报名应试经此途者,多属平民子弟他们经州县官甄选后,取得参加省试资格,与生徒一起考试但各郡每年的贡士数目有规定,据《通典选举典》载:「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上中下郡是依人口划分) 不定期选举(制科或特科) 唐代的制举,继承汉代的传统,选拔突出人才,由君主按需要临时定立名目,亲自策试,曾考科举或未考科举者,均可参加 制举始於高宗显庆三年(658)的「志烈秋霜科」;至宣宗大中十二年(858)的二百年间,制举共有文,武,吏治,长材,不遇,儒学,贤良忠正等七类,当中再细分「志烈秋霜」,「幽素」,「拔萃」,「才位高下」等85科各科名目虽异,考试内容则大致相同中考高第者,特授以美官,其次予以出身,劣者黜落,但每次录取人数无定额,如贞元十年(794)开贤良方正科,一次录取16人;亦有天宝十年玄宗亲策怀牒自列者,全部落第由於制举是最崇高的科目,又无规定曾中举者不准应考,故有明经进士再参加制举,成为制举的特色沈兼士指出唐代369名宰相中,72人为制举出身,如裴度,崔群可见制举科的重要 二,常科的具体内容 主考机构:常科的主考机关是尚书省的礼部,其考试称「省试」初由考功员外郎负责,后因官位卑微,不受士子尊重;玄宗开元廿五年(737)下诏:「顷年以来,惟考功郎所职位轻务重,名实不伦……自今以后,每岁诸色举人……仍委侍郎专知」(《册府元龟选举部》)自此,省试改由礼部侍郎主考,成为定制至於制举则由君主临时亲自策试,并无主考机关 考试时间:礼部主持「省试」,於每年十一月举行「制举」因是临时开设,无固定时间 考试科目:《新唐书 选举志》载:「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书,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此岁举之常选也」可见常科的科目不少,较重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科其中以秀才科最受重视,考选亦最严,规定州县所举士子如有落第,地方长官亦须受罚,至高宗永徽二年废止;其馀五科,以进士,明经最盛,考试内容亦较繁复 (1)明经科:第一场考「帖经」(默经义),第二场为「口试」(口试帖经),第三场试「策论」(问大义十条及时务策三道)唐太宗时,由孔颖达编《五经正义》,成为科举试的标准 (2)进士科:第一场试「帖经」,第二场试「诗赋」,第三场试时务策五道高宗加试《老子》,武后改试《臣范》,中宗后复加试《老子》 由於进士科较重个人发挥及文才,录取又少;明经科则偏於背诵,欠缺思考,录取又多;故较重视进士科《文献通考 选举考》谓:「唐众科之目,进士为尤贵,而得人亦为最盛」由於进士科取录较明经科难,入仕年龄亦有差异,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谚另外,由於明经科需多参阅经籍,当时存藏经籍者又以大族为主,故应考明经者多为北朝来门阀进士科则较重发挥,少重经籍,应举者多为寒门 取录名额:唐代的常科,每年应考人数达千多人,录取人数甚少,《通典 选举典》说:「其进士(应考者)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实则常科每年录取30至40人,及第率约为1/20至1/ 入仕程序: (1)应考省试:中央与地方学馆,每年选取成绩优异者,送礼部应省试;未入学士子可「怀牒自列」,由州县选其优异者,送到中央与生徒一起应省试故省试考生有两种不同出身 (2)吏部释褐试:士子经礼部试及第,成为进士,仅取得做官资格;至於正式授官,须再经吏部释褐试,中式者授以官职,不及格者须过三年再试释褐试的标准有四:即身,言,书,判「身」指观考生的样貌,必须仪表端正;「言」指观考生的言辞,必须善於辞令;「书」指考生的书法,为官常书写公文,故文笔及书法须佳;「判」指凭案例考识见,由於古代行政与司法不分,地方官须兼理狱讼,故须有判断能力六品以下官员(包括京官及地方官)由吏部选用;五品以上官员,则经宰相商议及皇帝批准后任命因此,唐代科举制已具规模考试科目,日期及程序皆有明确规定,较汉魏有很大改进 三,唐代科举制的得失 优点 (1)选举开放,吸取人才:九品中正制的后期,仕途全由高门子弟垄断,寒门难以晋身但唐代科举制下,入仕途径甚多,高门子弟可透过学馆出身,以生徒资格入仕;无能力进学的寒门子弟,亦可怀牒自列,向州县报名待选况且,不论生徒或乡贡出身,考试机会均等,令政权开放,寒门与世族均有入仕机会 另一方面,唐代常选的科目有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廿多种,各类人才亦不难有晋身机会,政府能尽量吸纳各方面人才,有利改进官僚体系故唐太宗谓:「天下英雄皆入吾彀中」此外,科举的部分科目,如明法,明书,明算,明律等,属实用科目,亦能选拔有关人才,切合施政需要 (2)选举权独立,分割清晰:汉代由郡太守负责察举,身兼地方行政与选举大权,权责未免过大,且混淆行政与选举权魏晋以中正官专责选人,亦兼具选举与铨叙之责,权力亦大唐代的选举,由礼部负责,州县官仅须选拔乡贡的士子,地方官控制选举的能力有限且礼部仅负责人才选用,官吏考绩则归吏部,革除了汉晋以来选举,行政,铨叙混淆不清的弊病 (3)考选标准客观:唐代以前的选士制度,难以客观,原因有二:一是在察举和九品中正制下,主要以一人(郡守或中正)掌握荐举和铨选,易受主观情感支配,加上荐举或评品者,常被地方势力包围,使被举者最终多被门阀垄断,寒人难以晋身二是以品德和资望为选才标准,表现出德治的观念,所举之人,每非政治人才 唐代的科举制不再依据乡议及地方官评选,避免汉魏地方官易受地方势力影响的流弊况且,唐代科举分科细密,考生须兼备经,史,文学及策论的能力,并具身,言,书,判的条件,明显重视个人才能多於德行;故选出的人才,当比单凭道德和家世出仕者,更为适合另外,唐代虽以考试形式取士,但不欲以一试定胜负,故有将平日作品予名人「鉴赏」的习惯(即公卷或温卷),若作品被评为出色者,便可对考官美言,使其在试前得到考官赏识,即使考试表现有失,亦可凭平日表现补足这方法虽有缺点,但原意可取总体而言,唐代在选举方法上作出相当改进,提高客观的标准 (4)政权开放,有助消融门第:科举制下,各地皆有选才到中央应试的机会(因应人口的多少而举才数量不同),故钱穆强调唐代是一开放政权,即每人也有可能参与中央政府,提高人民对中央的向心力,亦可打破个别豪族垄断聚居地的仕途更重要的,寒门子弟亦可以怀牒自由报考,地方官及门第因而较难操纵选举久之,门第垄断仕途的情况逐步消除,门阀政治及社会势力亦退减 然而,门阀势力自魏晋以来,已有数百年历史唐代新兴科举所收的,只能是渐进作用诚然,唐代门阀势力确有一定消减,效果却不应过分夸大,如《旧唐书 杜兼传》载唐文宗怒曰;「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可见到文宗时,门阀在社会仍有很大影响力至於门阀的彻底消融,当在五代及北宋年间 (5)文风鼎盛:唐代科举,提供天下人入仕机会;入仕为官者,又享有种种特权,遂为时人所慕另外入仕须凭个人学识,故比前代更为重视知识,知识分子亦倍受社会尊重另一方面,唐代科举以进士及明经为主,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而进士科的考试重视诗赋文章,遂使诗文创作,特为时人所重,形成唐代文风兴盛,其诗歌尤为后世推崇 (6)官员质素提高:唐代考试要求严格,程序亦多士人经礼部试及格后,须再经吏部的释褐试,方能授官及第至授官期间,士人多先充任藩府小职待其熟习吏事及知悉民情,为官前先备行政经验,故唐代官员质素一般甚高,以致名臣辈出 缺点 (1)科目欠实用:唐初所开的科目,如明法,明算,明字诸科,颇能切合实用,拔取真才其后仅重明经,进士二科,明法科更随之而废,流弊因而产生此因明经科重视帖经,士子对经籍遂努力背诵,久之「试学者以帖字为通经,而不穷义旨」;进士科则重诗赋创作,久之「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而唯择浮艳」不论明经或进士科,演变至后期,都各走极端 就考试内容看,明经与进士皆属文学科目并非为官的学问与实际技能,文学知识成为考试唯一标准后,实用技能便全被忽视故此,唐代后期的选士原则与实学并不相关影响所及,官员的人才种类必然减少,社会对实际技能亦有所轻视,如《文献通考选举考》载时人赵匡语:「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故当官少称职之吏,其弊三也」,实指出考试内容的问题 (2)考试出现漏洞:唐代为免因一次考试失误,遗漏人才,故有试前品评的惯例此法原意虽佳,但衍生出不少毛病士子为增加中式机会,皆行「公卷」,即先把平日作品送呈京师名人品评,如杜甫便曾以三大礼赋供人品评,李白亦上书韩朝宗称自己「身长七尺,心雄万丈」士人此举,用意是争取名人品评,先搏得考官美言,增加中式机会,甚而在应考前已定名次此外,当时尚有「通榜」,即考官取士,仅取品评者或考生名声,不问应试答题的优劣,如韩愈因负文名,经其好评的士子便多被录取;又如陆贽知贡举(负责主考),梁肃,崔元翰所推荐者皆予录取;再如裴思谦更凭宦官仇士良推荐而得状元可见通榜的不公平 (3)士人鲜廉寡耻:由於试前推荐的重要,士子遂争相要求名人品评,甚而不顾廉耻先是为登访名人,奉上大量金钱要求接见,进而呈上自己的文章望得好评,名为「求知己」,若名人不阅不评,则再投,谓「温卷」,甚至温卷亦不得品评,更会当路止截,要求接见如此卑躬屈膝,皆显士人为求中举,鲜言廉耻 (4)促成朋党之争:唐代科举每年皆有不少考生报考,负责评选则为主考官,遂出现「座主」,「门生」的关系座主就是主考官员,经其「提拔」中式的考生,成为他的门生,门生对座主多有知遇之感因此,曾为主考者,均有一批为官的门生支持唐代中叶的牛李党争,与此甚有关系因座主各有门生支持,牛,李二党遂得以援引大量官员为助,最终演成意气之争,政治混乱,间接促成唐亡故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指出:「贡举者,议论之丛也……李德裕修其父之夙怨,元稹助之以击李宗闵,杨汝士长庆元年,进士榜发,而攻奸以逞,於是朋党争衡,国是大乱,迄於唐亡而后亡」说明党争激烈与座主门生的纽带有密切关系 (5)学校制度与考试制度关系不明:唐代科举考生,可有两途径出身,一是由学馆出身的生徒,二是怀牒自列的士子,两者同可应考礼部试(省试),出身与中式机会无关连,故学校制度与考试制度未能充分联系,学校的意义遂减因此,唐文宗与武宗先后下诏,令士人必须由学馆出身,以补救学校与考试关系的疏离 (6)门第势力仍盛:唐代科举的精神,是把政权向人民开放,颇有打击门第之意;然而,考试的一些技术问题,令门第始终占优:首先是品评方面,唐代科举中,士子中式机会与名人的品评有极大关系,至於能否得到名人品评,则视乎与京中名人的交情及联系,这便与家世有关,形成门第在科举中占优此外,是缺乏社会教育;唐初的学校颇为完备寒门子弟亦可入读州县学安史乱后,唐室无力支持教育发展中唐以后,学生人数大减,据韩愈记载,中唐的国子监学生只有以往的八分一(274人);宪宗时亦只有650人,可见开元以后,教育渐渐衰落只有大门第拥有经籍及家庭教育的条件,故门第中人於科举始终占优 在科目方面,唐代科目多涉经义,而明经科重视诵习经籍尤甚,门阀士族在此的优势更为明显此外,唐代重视吸收民意,各科多考「策论」(考生对时事的意见)而当时了解时事的捷径有二:一是官僚家族子弟,可以预闻各地政治动向;二是居於首都者,因首都的资讯较灵通,这两项条件,多是门第中人享有,使策论时门第占优 由上可见,唐代科举虽以公平开放为目的,但考试形式及内容,却往往使门第占优,形成不公平现象总括而言,唐代科举虽然体制未善,但其公平及开放的精神,是不容否定
我认为科技是对于唐宋文化面貌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毕竟科举制选拔出来了非常优秀的学子,这些学子对于唐宋文化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有力之处就在于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选拔,对于国家有用的人才,坏处就在于通过这种方式选拔的人才在当官方面并不是特别的精通。
鄙人,认为科举制度对唐宋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平民有读书,获得上升的机会,但是从弊端来说,这样也会为统治者,提供愚民手段,控制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