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精神财富才是真正的财富的议论文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19

yaoy8888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精神财富才是真正的财富的议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dxiaolu

已采纳
世界上有着形形色色的人,这犹如哲学上所说的不同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简单地把人分为贫穷的与富裕的。然而,我们常说的贫穷,就一定是那些衣衫褴褛,三餐顾不上的人吗?亦或者说富裕,就一定是那些高床软枕,住洋楼养番狗的人吗?贫穷与富裕没有绝对的界限,只要你认为你是幸福的,那么你就是幸福的;只要你认为你这样的生活是值得你留恋的,那么你就是富裕的;只要你认为这样的人生没有多大的遗憾,那么你就是富裕的。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的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曾过着“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揭,单瓢履空”的生活,有谁是因为他贫穷而排斥他,甚至连他自己都觉得是虚度人生的呢?如果真的是这样,他就不会有“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慨,亦不会有《桃花源记》的诞生,更不会在百年的沧桑中留下他的名字,一个让人尊敬的名字。 我们认识事物都遵循着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原理。同样,我们认识人也是从外貌开始。想必多数的人都不知道,我国历史上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长相是很丑的,鼻子朝天,牙齿暴露,右目高于左目。纵使是这样,他却编订了《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对后世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难道这样一位对中国的儒家思想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就因为自己的长相丑陋而得不到别人的爱戴,过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生命上的富裕不仅仅是指我们有钱与否。真正意义上的富裕是我们心灵上得到的满足,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慰藉。 清朝末代皇后慈禧曾过着奢侈的生活。曾为了要一张“樱桃小嘴”,用精选的玫瑰花瓣,经过繁复的工序,并用上等的蚕丝浸泡,按自己的口形制作独一无二的胭脂;也曾为了因岁月的冲洗而留下的皱纹,每天用专门的两头镶有金子的两根约二三寸长的玉棍,即所谓的“滚皱梳”来按摩皱纹部位。更曾为了使脸白润些,定时服食奶水丰足的乳母的奶水,够爽了吧!但她却过得一点都不自在,常常为了提防别人的加害而要想方设法先下手为强,又常常绞尽脑汁保持她垂帘听政的权利,更要常常对外国侵略者摇头摆尾表示欢迎,甚至妥协。那是怎样的幸福者与悲痛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给人留下深红的血色和沉重的悲哀。

精神财富才是真正的财富的议论文

194 评论(8)

xiaoermort

记得当初我和爱人相认时,我俩都是孑然一身。除了他说话时有点心理上的好感而外,别的我还真的看不出他有什么超越常人之处。只记得他当时说的一句话让我心动:“也许我不能给你丰厚的物质生活,不过我可以保证:假如你与我在一起了,我可以让你精神上得到终生的快乐。”这句看来颇为简单的一句话 ,当时就为我提出了一个有关人生的课题: 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是物质生活重要,还是精神生活更重要呢? 对于千千万万的红尘中人来说,物质与精神一直是人们所面临的很重要的两个方面,时而它们相互协调 ,相得益彰。时而又互相排斥,让人难以选择,难以决断。不过无论做出哪一种选择 ,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很多青年女子们对自己的婚姻进行决定时,都曾在内心深处掂量过这个问题。 我当年是抱着吃螃蟹的态度,在支持率极底的情况下,选择了放弃丰厚的物质生活的享受。不过,在困难面前,我们也不曾低头,总是时刻在想办法去改变这一面貌。倒是把他当年曾答应我的精神享受的事情也早忘到了爪哇国了。呵呵,当慢慢地生活有了改观,没有以前的那种奔波劳碌时,两个人忽又发觉原来我们的生活是如此地平淡。于是我在诗词写作中,在散文欣赏和有情调的朋友中,寻找着自己的精神上的寄托。绿茵场上的阵阵喝彩或惊呼声极大地吸引着他的视线,以致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两个人互不干涉,都尽情地玩着自己开心惬意的游戏。当经济紧张时想的是重整战甲,沙场拚博,更没有了先前的卿卿我我,花前月下。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真的如一辆车上的两个车轮,少了哪一个车轮都难以前行。 社会的发展也如这普通人生一般,当社会财富紧张的时候,许许多多的穷苦人民过着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卫生条件难以保障。许多人因为有病无钱医治而过早地离开了人世,造成了许多可悲可泣的故事的发生。在这个时候,路不拾遗,光明磊落,无私奉献等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美德却如黑夜中的明珠一般 ,发着熠熠的光芒。改革春风吹大地,农民实行土地承抱责任制,很多农民在农闲时候,也外出打工挣钱,工厂也实行股份制,国家大中型企业私有化……一切的一切都是朝着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运转着。当某种生产关系能够满足生产力发展的时候,这种生产关系便是最适合的社会关系。所以在这种最好的生产关系下,许多人迅速地富了起来,社会财富也极聚地膨胀着。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大部分的人摆脱了贫困。可是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许多的人却在无意之中,看轻了精神文明的修养,唯“钱”之马首是瞻,一切皆出于以经济为目的。 更有甚者,竟不顾礼义道德。因为自己比别人多一些钱,便可以为所欲为,指望着拿钱来摆平自己所犯下的罪行。这些人混淆了是非,颠倒了黑白。还有一些人,更是借着手中的职权,不择手段地为自己谋取着更多的财富………由这些事情上,党与政府也在许多年前就提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措施。  人的生活离不开物质的依赖,但是人若只是只顾及物质享受而没有高尚的精神生活。那种生活便如行尸走肉般,活得没有意义。若是只讲究精神生活而忽略了物质文明建设,这样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如海市蜃楼般,于芸花一显中毁于一旦。所以物质文明建设是基础,精神文明是上层建筑。我们普通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离不开这个规律。在自己的人生中,即离不开物质的开发与利用,更脱离不了精神修养的提高。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道并行而不悖公元前1世纪,发生于希腊半岛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吃苦耐劳、纪律严整的斯巴达人攻克雅典城后,在巨大的财富面前迅速腐化堕落,最终被雅典人打败。从此,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在社会生活中轻重先后的争论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物质财富得到了很大积累,但精神财富的滞后日益凸显。有些人为了金钱不择手段,卑劣而龌龊;有些人为了面子攀比摆阔,盲目而空虚;甚至有些领导干部为了物质享受,忘记了公仆职责,滥用权力。正确处理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之间的关系,必要而迫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孰轻孰重?孰先孰后?《论语》中有句话恰可以用来描述二者之间的关系,为“道并行而不悖”。二者应协调发展,任何一方均不应偏废,精神贫乏下的物质丰富和物质贫乏下的精神丰富,都是不稳定的,且不符合人性发展的要求。精神贫乏下的物质丰富,容易使人们沦为物质的奴隶。缺乏精神上的寄托和追求,物质便成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人们为物质而喜,为物质而忧,甚至为了追求物质享受不择手段,人最终被物质束缚和摆布。人之所以创造物质财富,本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但当物质成了唯一追求,物质便反过来成了人的主人,人反而成了奴隶,这正是马克思所提到的“异化”。避免物质财富的“异化”,需要丰富精神生活,有了精神这笔财富,物质才能够真正成为财富而非累赘。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物质贫乏下的精神追求,是十分脆弱的。有一种错误观点,认为精神财富是人的终极价值,有了精神生活,物质财富可以不要。这是片面的,建立在贫穷之上的精神追求,一旦遇到更大物质财富的诱惑,往往会崩溃。素有高尚、勤俭、勇敢等美称的斯巴达人,在雅典城的财富面前转而堕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常常有人怀念说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国人的道德水平普遍比现在高,殊不知,那种“道德”是经不住市场经济考验的。建立在物质贫乏之上的精神“财富”,是水中月和镜中花,建立在物质丰富之上的精神财富,才是真正的财富。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之前的正确关系,恰如一车之两轮,并行向前,任何一方滞后导致二者之间差距超过一定程度,都将引起车之倾覆。必须协调平衡二者发展,使其保持在大致相当水平,才能支撑社会平稳可持续发展。
149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