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90

手机用户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生死观论文题目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ouyugufeng

已采纳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在诸子百家中,儒家与道家的生死观各不相同,儒家强调“舍生而取义”,道家强调:“道法自然之逍遥”。人的一生都在奔波忙碌、人情是非中度过的,在这匆忙的过程中,对于即将逝去的年华,每个人都心生畏惧。生与死,是人生起止的两个端点。人生是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是,才会去想起途中的挫折、失败和遗憾,只有正确的了解生命的意义,才能够正确面对生存和死亡。纵古观今,多少英雄豪杰精忠报国、战死沙场。又有多少文人义士弃笔从戎、杀身成仁。真正懂得生命奥秘的人,从来不觉得拥有的生命有多么可喜,也不会感觉死亡来临又多么可怕。懂得生死的人从不问自己从哪里来,也不担心到哪里去。对待生死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屈原生活在楚国,正是战国乱世之中,国家被攻占,自己一人流落在外,但他知道,国家已经万劫不复了,而生命最好的终结就是与这一同去。于是屈原投江自尽,屈原的死即是一种殉国,也是一种无奈。而他留给人们的,是他的不朽之作——《离骚》。屈原是为他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没有实现而死的,死得其所。死结固然值得赞美,但苟活也未必可耻。司马迁的志向,全然写进了他的《报任安书》,自己受了宫刑,却忍辱负重,周游列国、遍访名家,最终完成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这,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也许,这就是他对待生死的态度吧。真正看透生死的人,心里能够宁静淡泊,才能够对于生死有不同的看法。在生命中,每个人对生命的解读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不相同,每个人都可以以不同的形式活下去。我想,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态度和方式是不同的,只有当生死的大难真正来临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听到古人穿过历史沧桑传来的回音,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人若如此,则此生无憾了。

生死观论文题目

108 评论(8)

banruo12399

人的一生中生死只有一次,因此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生与死。古代士人有两种生死观。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司马子长曰:“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简单地说,前者主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后者主张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仁者舍生取义,志者卧薪尝胆。而正所谓,仁者见仁,志者见志。因此古代士人无论选择两种生死观中的哪一种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两种生死观显然已不再适合当今社会,或是说已不能再作为现代人的生死观了。那么现代人究竟需要怎样的生死观呢?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我认为所谓生,是指人生、生活,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可以做许多事,而正是这些事决定了一个人的价值。但不同人的心中的价值标准是不同的,因此只要一个人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那么他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所谓死,是指死亡、逝去,是一个瞬间。但是在人活着的时候对这一瞬间却有 着复杂的心理过程,所以便有了“夫人莫不贪生恶死”的结论。人对待死的态度直接影响着生前的行为。陈涉曰:“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司马迁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因此陈涉伐无道,诛暴秦;司马迁则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现在的人则认为人应看淡死,注重生前对社会的贡献,担当了生前事,何计身后名?这是正确的。我认为,一个人一方面要看淡死,不宜让死成为人生前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要珍惜生,不应轻易放弃生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作为青年人,我们的生死观还不成熟,因此不应妄谈生死,但是我们可以从前人生死观中总结经验。有人曾问我:“人为什么活着?”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忽然想起《与妻书》中的一句话:“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是啊!在动乱的年代,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生存而舍弃了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现在和平的社会。而在当今和平年代,许多人却不知道,人为什么活着。战乱年代的人想活却活不成,和平年代的人能活却不知怎么活,想来可笑。人的生死大事,一方面在于人的主观因素即人的生死观;另一方面在于客观因素,即外部作用。在外部条件不佳的情况下要保护自己的生命,外部条件良好的情况下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不错,一个人只要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使命,那么他就无愧于生死,无愧于后世。
242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