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蒙古族的饮食文化论文1500字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21

油田兵丁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蒙古族的饮食文化论文1500字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家的鱼苗

已采纳
蒙古住蒙古包  喝的是牛奶或奶茶  穿的是用羊毛纺织的衣服,非常保温  蒙古包内的家具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魏这首千百年来吟颂的民歌,不知令多少人对广阔无垠的草原产生无尽的暇思与向往。自古以来马背上的民族在这块神奇的上地上生息、繁衍,这里是他们纵横驰骋的历史舞台,他们不但谱写出咤叱风云震撼世界的传奇历史,也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游牧文化。蒙古民族便是这—文化的集大成者。  奶豆腐模具  蒙古民族世代生活在草原上,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狩猎,饲养牛、马、羊、骆驼。过着“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游牧经济使人与草原之间通过牲畜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关系,牲畜既是生产资料,也是他们衣、食、住、行的来源,由此形成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传统饮食以红食、白食为主,红食指肉食,有羊、牛、马肉及其它肉类。羊肉是蒙古族最喜欢吃的食品,羊肉的烹制方法有很多种,最有特色的是手把肉,在食用时,用蒙古刀割、刮、卡、挖、剔。肉香味美,鲜嫩异常,是蒙古族牧民餐中佳品。牛活在寒冷地带的游牧民族为抵御寒冷使身体保持足够的热量,需要摄入含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而畜肉及其它动物肉食正好提供这种需要。白食则指奶食品,大体包括饮料、食品两种。用奶制作的传统食品主要有: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饽饽等。传统饮料有奶茶、酸奶子和奶酒。奶茶是蒙古族牧民最喜爱的不可缺少的饮料,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酸奶子则由于其富有营养和滋补作用成为牧民喜爱的饮料。蒙古族牧人为了抵御风寒,自古就有饮酒的习俗,而奶酒最受牧民的喜爱。在奶酒中,最负盛名的是马奶酒,据史书记载,蒙古族从部落联盟开始就酿造马奶酒。马奶酒醇香浓烈,营养丰富,在牧民心中是一种圣洁的饮料。奶食品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是上等的食品。在款待客人及逢年过节的喜庆宴会上,先端上各种奶食品请大家品尝;在婚丧嫁娶各类仪式上,都要请老人端着鲜奶祝贺;在家人出门远行时,要向其所走的方向抛洒圣洁的奶汁,祝福他一路平安。  蒙古民族多从事畜牧经济,过着“人随畜迁”,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每年要迁徙两次,夏择水草畅旺之地,冬择背风向日之区。为了便于游牧,蒙古人多居住传统的毡幕——蒙占包。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独创的适合游牧生活的建筑杰作。蒙古包由“哈纳”(墙部)、“陶脑”(天窗)、“乌尼”(顶部竿)、门、柱、外包毡子、牛毛绳等构成。由于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原因,蒙古民族在利用蒙古包包内空间和方位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规制。包中央为神圣的火位,不可侵犯。西面是男子坐位,东面为妇女坐位,东南放水、奶及餐具;弓箭、猎枪等狩猎式具则放在西北方向。蒙古包冬暖夏凉,搭拆迅速,搬迁轻便。它随着四季的变换,随着蒙古牧民的迁移,在茫茫草原戈壁上移动,这里曾孕育出无数美妙的传说和史诗。它是蒙古高原的命脉,它给这片辽阔的土地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蒙古民族多从事畜牧经济,过着“人随畜迁”,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每年要迁徙两次,夏择水草畅旺之地,冬择背风向日之区。为了便于游牧,蒙古人多居住传统的毡幕——蒙占包。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独创的适合游牧生活的建筑杰作。蒙古包由“哈纳”(墙部)、“陶脑”(天窗)、“乌尼”(顶部竿)、门、柱、外包毡子、牛毛绳等构成。由于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原因,蒙古民族在利用蒙古包包内空间和方位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规制。包中央为神圣的火位,不可侵犯。西面是男子坐位,东面为妇女坐位,东南放水、奶及餐具;弓箭、猎枪等狩猎式具则放在西北方向。蒙古包冬暖夏凉,搭拆迅速,搬迁轻便。它随着四季的变换,随着蒙古牧民的迁移,在茫茫草原戈壁上移动,这里曾孕育出无数美妙的传说和史诗。它是蒙古高原的命脉,它给这片辽阔的土地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勒勒车是蒙古族的主要运输工具,它是适应草原自然环境和生活习惯而创造出的一种交通运输工具。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勒勒车主要用来拉水、运送燃料,搬运蒙古包。每当牧民迁居或聚会时常常是几十辆勒勒车首尾相连,仿佛一条游动的长龙,游弋于茫茫绿海中。在内蒙古西部沙漠地区,骆驼则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浩瀚的沙海漫无边际,水草缺乏,沙底松软,骆驼与牧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访亲问邻、搬迁以及水、粮食、畜产品、日用品的运输都要依靠它,因此骆驼也被牧民誉为“沙漠之舟”、“旱地之龙”。  蒙古民族以畜牧业经济为基础,在生活方式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游牧经济使人们与植物和牲畜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关系,牲畜即是他们的生产资料,也是他们衣、食、住、行的来源。这种游牧生活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崇拜大自然、顺应大自然、依赖大自然。因而,蒙占民族世代居住在这片辽阔富饶的土地上,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

蒙古族的饮食文化论文1500字

338 评论(10)

zhenglibao

蒙古族饮食文化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多分布在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青海等省区。自古以畜牧和狩猎为主,被称为“马背民族”。蒙古族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品。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最具特色的是剥皮烤全羊、炉烤带皮整羊,最常见的是手扒羊肉。蒙古族吃羊肉讲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喜食炒米、烙饼、面条、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食品。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 多数蒙古族人能饮酒,多为白酒、啤酒、奶酒、马奶酒。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年节”,也称“白节”或“白月”。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全家团聚吃团圆饭、喝团圆酒;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初五过春节,称为“大年”,三十晚上要守岁,除夕户户都要吃手扒肉,也要包饺子、制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一些地区,夏天要过“马奶节”。节前家家宰羊做手扒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里,牧民要用最好的奶制品招待客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在长期的劳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游牧民族特有的饮食文化其中传统的食品主要以白食即奶食制品;红食即肉制食品为主而白食和红食在制作过程中,多采用一些非常具有蒙古族特色的传统工艺每种食品在品尝时,再配以蒙古族待客的传统礼仪,使蒙古族的饮食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蒙古早期曾从事狩猎,主要以猎获物为食品。从事畜牧业后,既吃猎获物,也吃家畜的肉和奶o《马可波罗游记》记载:“鞑靼人完全以肉食和乳品作食物,一切饮食来源都是他们狩猎的产物o”长期以来,特别是牧区蒙古族的传统食品主要为肉食品、奶食品及饮料。蒙古族的饮食: 大致分为奶食、肉食、粮食三种。奶食中又分为食品和饮料。食品有白酥油、黄酥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等;饮料有奶茶、酸奶、奶酒等。牧区蒙古族以肉食和奶食类为主,以粮食为辅。一日三餐,重视早餐和晚餐。早上通常奶茶泡炒米,再加少许奶皮、奶豆腐等;晚上多吃羊肉混汤面、鲜奶面饼或手扒羊肉。喝奶茶不分饭前饭后,只要想喝或客人来,一天都不断。肉食以羊肉、牛肉为主。羊肉的吃法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等,这是蒙古族的传统佳肴。其中蒙古族“手扒肉”,选用肥嫩的小口羯羊肉制成,用清水煮成七八分熟即可食用。可用手拿着吃,或用蒙古刀剔着吃。肉质鲜嫩,味美可口,易于消化,是蒙古族牧民常用的待客佳品。而蒙古族肉食招牌菜烤全羊是从元代宫廷燕飨继承下来的一种整羊宴。在清代颇受清廷青睐并称“诈马宴”,常招待蒙古王公。清乾隆帝曾大发诗兴,作诗赞美此宴。“诈马”即蒙古语“珠马”或“招木”的异译,指的是用蒙古族传统的屠宰法杀之后,热水煺毛,去掉内脏,收拾干净的白条绵羊烤制的一道名菜。其色、香、味、形俱佳,是蒙古肉食中最讲究烹调技艺的上乘大菜。 据《元史》记载,十二世纪时蒙古人“掘地为坎以燎肉”。到了元朝时期,蒙古人的肉食方法和饮膳都有了很大改进。《朴通事·柳蒸羊》对烤羊肉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元代有柳蒸羊,于地作炉三尺,周围以火烧,令全通赤,用铁芭盛羊,上用柳枝盖覆土封,以熟为度。”这说明不但制作复杂讲究,而且用专门的烤炉。在清代各地蒙古王公府第几乎都用烤全羊招待贵宾,是高规格的礼遇。 清代初康乾年间,北京“罗王府”(即阿拉善王府)的烤全羊,名气就很大,其蒙古族厨师嘎如迪名满京城。从清末明初到新中国成立初,各地蒙古王府中虽有烤全羊,唯有阿拉善王府的烤全羊最有名,因为该王府有一批以胡六十三烤全羊师为首的名厨掌炉。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民政府对蒙古族传统名菜的重视,不但恢复了这道名菜,而且有了许多改进。现在我区财经学院已将烤全羊列为蒙餐课烹调技术中的重要一章。 烤全羊的制作法简单说来,即把“珠马”白条绵羊带头蹄用特备的装置吊好,再将各种调味品放入预先切好的切口和腹腔内,然后在表皮上涂一层食用油,再装入特制烤炉中烤制。大约烘烤三个多小时,便是一只外皮酥香,味美肉嫩的烤全羊了。按照一般规矩,宴席上五道菜后,才把烤全羊置于大盘端来,请宾客观赏之后,再把它端回去,按皮和肉分别切成片或块重新上桌供食用。吃时可随意用合叶饼,夹着肉和大葱、甜面酱等佐料吃,却也别有一番风味。奶食色白,象征纯洁,蒙古人以白为尊,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称奶食品为白食。蒙古语作“查干伊德”o其种类主要为黄油、奶皮子、奶酪、奶豆腐、奶油等。在清代,察哈尔八旗是清皇室加工奶食品的基地,其奶豆腐是指定向清宫廷进贡的奶食品。以奶制作的传统饮料主要为奶茶、酸奶、和奶酒。蒙古民族喜欢喝茶,特别喜喝奶茶,奶茶是砖茶与牛奶交融的产物,奶茶又叫蒙古茶。 白(奶食)、黄(茶)、红(肉食)三色描绘的生存空间,构筑了蒙古民族叹为观止的饮食文化,三维一体色彩世界又折射出其附载着丰厚文化内涵的蒙古族独特的饮食器具。蒙古族饮食具极为丰富,它首先要适应奶制品与肉制品为主的饮食结构,而且还要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游牧迁徙并在马背上驰骋颠簸,所以其饮食具需经久耐用,因此,蒙古牧人常用铜制品、木制品及皮制品。这件“鲨鱼皮鞘多用蒙古餐具”极具游牧特点,将筷、勺、刀、叉、镊、签、盅等十六件餐具集于一身o“龙纹银碗”木胎包银,其工艺精湛、图案优美堪称饮食具之上品o‘‘莲瓣箍铜东布壶”其形源于藏族的多穆壶,盛奶或茶。东布壶的种类很多,有银制、铜制和木制,一般铜制居多,结实耐用o“奶豆腐模”为木质,其上雕刻出很多美丽的图案.用它制作出的奶豆腐不仅色香味美,而且其造型也让人赏心悦目,称得上奶食工艺品。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独特的审美天赋与智慧的作品。这些作品似乎又追逐着历史赋予其多元文化的深厚内涵。龙纹、八宝纹、祥云纹、莲瓣纹等等,这些印在器物上的符号文化无不蕴涵着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经济历史等这个民族所积淀起来的全部群体性质的文化。当精致美观的银碗、多用蒙古餐具与较原始粗糙的奶豆腐模、岩羊角勺并存于同一民族的文化系列时,我们似乎从中透视其在饮食器具上既追求艺术性又讲究实用性的民族特色。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包括其饮食特点与习惯,这些特点与习惯又从不同角度反映着这个民族的血统、经济历史、生存环境,成为民族传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57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