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gfenge
这篇论文从最真实一面描写了中科院院士的求学之路,这篇论文写的非常好,而且非常详细,非常真实,从最贴近我们生活的角度描写了求学的艰难和对知识的渴望,我非常敬佩院士。 
中新网上海9月23日电 (记者 许婧)今年9月23日是传奇少年大学生、杰出“海归”、中国自动化[-49%]发展开拓者之一的中科院院士张钟俊百岁诞辰,上海交通大学当天出版纪念册并组织了系列活动,以缅怀这位老一辈学科带头人。上海交大校长张杰院士在纪念册的序言中称张钟俊为“我国控制界的翘楚”,“新时期知识分子的典范和楷模”。该纪念册全面记录了上海交大已举行的纪念活动,并详细介绍了张先生的生平,反映了他对中国自动控制和系统工程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以丰富的照片资料回顾了张先生的活动足迹,通过多角度的综论和同事、朋友、学生、亲属等的回忆展现了张先生卓越的才能、科学的风范、高尚的人品和温暖的亲情。1915年9月,张钟俊出生在浙江嘉善一个普通的教员家庭,11岁离家求学。青少年时代,他就表现非凡,博学强记,思想敏捷,兴趣广泛。1930年9月,15岁的张钟俊以杰出的成绩考入国立交通大学电机工程学院,1934年毕业,即以其出色学绩取得中美文化教育基金会的奖学金,进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电工系读研究生,两个学期后就获得硕士学位;5个学期后,又获得科学博士学位。在麻省理工学院求学期间,张钟俊大胆地将原本在天文学在使用的傅里叶级数运用于单相电机短路问题的动态方程上,经过周密的论证和巧妙的推理,第一次在理论上获得了这类电机的一个模式常数,其博士论文《单相电机短路分析》由此获得极高评价,他也成为自1861年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以来第一位博士后副研究员。1938年,日寇铁蹄踏进中国的华东。国破家危,24岁的张钟俊热血沸腾,当年10月经香港回国,相继在武汉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及交通大学担任电机系教授。他为学生讲授高等电工数学、电信网络等课程,指导学生从事网络综合理论的研究,写成了国际上第一本阐述网络综合理论的专著,同时开始研究自动控制理论。上海解放后,原先各租界的电网是独立的,各电厂的输出电压和频率也不尽相同,为了能够对全市的供电进行统一管理,张钟俊领导并具体指挥了电网合并工作,改造了部分发电机组,统一了电压和频率。接着他又建议抽调干部组织电力调度培训班,培养电力管理人才。1973年,为了解决潜艇的惯性导航,张钟俊和部分同事组织了讨论班。他主讲现代控制理论,并编著《矩阵方法和现代控制理论》一书,成为中国最早阐述现代控制理论的著作。经过两年努力,导航问题获得完美解决。年近古稀时,张钟俊还具体负责了上海交大接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长期发展规划的咨询课题。他率领考察组进疆考察,建立了动态经济控制模型,并完成了一个附属的特尔菲型专家咨询系统。这套模型使得人们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获得了新疆地区在1990年至2000年能够达到的各项经济指标,描绘21世纪新疆的远景并发现潜在的问题。该模型也是中国第一个采用系统工程思想建立起来的大型地区性的社会经济模型。这项研究获得了上海市科技成果奖。1985年,张钟俊辞去了上海交大所有行政职务,却担任了全国23所高等学院校的顾问教授或者名誉教授及名誉校长,还是担任了厦门经济特区、常熟和嘉兴等市的高级科技顾问,为经济和技术发展出谋划策。或许是早年在上海市公用事业局工作的那段经历,张钟俊一直关注着管理科学的发展。1977年,他在广州召开的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提出了在中国推广应用系统工程的主张,成为中国首批倡导系统工程方法的科学家之一。80年代前后,张钟俊和其他学者一起提出了新一代的经济控制论。1984年,张钟俊又提出了以大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微电脑应用为突破手段,形成分级分布式计算机控制和信息管理的工业大系统理论,这个理论又简称为“一大一微”。他由此论述了微电脑应用在控制中的基本作用,提出了计算机通信、计算机协调等新的研究课题。此后十年中,张钟俊参与发表论文上百篇,几乎覆盖了自动化的整个领域。在中国的自动化发展过程中,张钟俊既是一位开拓者,又是一位始终战斗在最前沿的学术带头人。
钱逸泰学术论文共108篇。第一作者70篇,最后一篇学术论文为:2009-01-01;工程·技术·哲学;【年鉴】工程·技术·哲学:中国技术哲学研究年鉴。
自5月起,国外学术交流在线平台PubPeer上陆续有人匿名发帖,质疑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董晨的20多篇论文存在一图多用和重复使用等问题。截至目前,PubPeer网站上能检索到有上述被质疑图像异常、作者署名包含董晨的论文有24篇。在这些论文里,出现了部分实验图像在不同项目中重复出现,但标记数值不同的问题;两幅实验图像相似度极高;不同指标的直方图完全一致的情况。目前发现的24篇论文全部由董晨担任通讯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扩展资料作为通讯作者的董晨都应该承担相应的“把关不严”责任:媒体查阅到的24篇论文,全部由董晨担任通讯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导师担任通讯作者的情况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非常普遍。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责任,因此通讯作者不只是个“通讯员”,实际上要保证文章的可靠性,对论文发表中各类问题负责。因此,此番无论涉及的学生或博士后是否的确是“无意出错”,作为通讯作者的董晨都应该承担相应的“把关不严”责任,这一责任无法推脱。这也提示各位学界“大佬”,维护自己的学术声誉,不只要对自己撰写的内容负责,更需要对整个团队负责。涉及学术问题,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大意。参考资料来源:新京报-清华医学院院长被疑论文造假,别让“子弹”飞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