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历史论文七年级下册期中考试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50

yangyangdx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历史论文七年级下册期中考试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guoyixin

已采纳
出类拔萃的科举制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那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达到了“学而优则仕”的境界,有利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也备受西方人推崇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积极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只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中国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者’,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唐朝时得到发展,宋代得以完善。科举制的推行,打击了腐朽的士族的势力,符合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趋势,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政治清明廉洁。同时,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唐朝学制完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也推动了宋代科技革新,使得宋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高度繁盛发达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潜心研究中国的典章制度,不断向欧洲传递东方的信息。16世纪中期来华传教士克鲁兹在他的游记中把中国科举制介绍到欧洲。欧洲人了解到中国科举制度以后,都异口同声的称赞。16世纪的门多萨认为,中国是世界各国中治理得最好的一个,他把原因归于中国竞争性的科举制度,说中国通过竞争开放一切官职,从而利用了所有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牛津大学教授纽曼说:中国行政制度是迄今为止存在于东方的无与伦比的优秀制度。他们认为科举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法国首先师承中国,在1791年进行了文职人员的考试,德国在1800年。1833年,英国确认了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但直到1847年,英国某一驻外机构为聘任办事员,才进行了最早的竞争性的考试。1855年,英国成立第一个文官委员会、主持普通文职人员竞争性考试。1855年,英国颁布法令,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最终确立。英国文官考试面向公众,定期举行,强调入选者必须备有良好的品行和确定试用期,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大英百科全书》对英国文官制与中国科举制的渊源关系也有公允的结论:“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出现在中国,它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并对已经进入仕途的官员进行定期考核。”英国文官制吸收中国科举制的精华,又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 20年前高考制度的产物,那时还是科举制的残余,"学而优则仕"哪!

历史论文七年级下册期中考试

115 评论(11)

飞灰湮灭

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D D C D C 6-10 C B B D B 11-15 A A C D B 16-20 B C D A C 21-25 D D C C B 26-30 C A A B A 31-35 D C A D B 36-40 B B B B A 41-45 D B D B B 46-50 B C C A C 51-55 B D C D D 56 B 57 C 二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康乾盛世。鉴真,玄奘。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占城稻,水稻。铁木真,忽必烈等。 毕升,活字。汉,蒙古。唐,明;唐朝,清朝。 故宫;鸭绿江,嘉峪关。四书五经,八股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西游记》,《水浒传》。1962,香港;太平。龙溪书院;王炳耀;王以敦。 1、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 帝。 2、李世民于626年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 ”。他就是有名的唐太宗。 3、唐朝最盛时,疆域东至安东,西迄安西,北达蒙古高原,南抵 。 4、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 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5、在唐朝 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首领纷纷来长安朝见唐朝皇帝,尊称唐太宗为“ ”。 6、贞观初年,玄奘从 出发,途经我国新疆及中亚诸国,一路上备受艰辛苦难,到天竺求取佛经精义。 7、唐末,雕版印刷业已比较发达。成都、 等地都是著名的印刷业中心。 8、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人们称他为“ ”。 9、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 ”。
249 评论(10)

newone123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 )1、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的封建王朝是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 )2、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 A、巴拿马运河 B、京杭运河 C、隋朝大运河 D、苏伊士运河 ( )3、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的景象最突出的原因是两位统治者 A、善于用人,重视纳谏 B、具有雄才大略治国安邦 C、善于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D、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的意愿 ( )4、科举制的殿试开始于 A、武则天时期 B、隋文帝时期 C、隋炀帝时期 D、唐玄宗时期 ( )5、我国封建社会历时最长的朝代是 A、西周 B、唐朝 C、西汉 D、元朝 ( )6、下列内容是唐朝与国外友好交往的史实,出现在唐玄宗时期的是 A、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 B、日本第一批遣唐使到中国 C、高僧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D、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 )7、下列关于“开元盛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出现于唐玄宗统治前期 B、史称唐玄宗有贞观遗风 C、这时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D、唐玄宗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房玄龄等人为相 ( )8、唐朝被称为“诗仙”、“诗圣”和“画圣”的是 ①李白 ②阎立本 ③杜甫 ④白居易 ⑤吴道子 ⑥柳公权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 )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作者是 A、李白 B、王维 C、杜甫 D、白居易 ( )10、下列关于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B、唐玄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吐蕃赞普上书唐皇帝说,吐蕃与唐朝已经“合同为一家” D、唐玄宗册封过回纥、南诏和粟末靺鞨的首领 ( )11、下列有关唐对外交往的正确叙述是 A、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B、天竺参照汉字创制了文字,在社会上至今还保留着唐人的某些风尚 C、唐太宗时,鉴真应日本邀请,东渡日本 D、唐玄宗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 )12、隋唐时期开凿的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是 A、龙门石窟 B、敦煌莫高窟 C、云冈石窟 D、乐山大佛 ( )13、澶渊之盟签订双方是 A、南宋与金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西夏 D、北宋与西夏 ( )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和议”共同点的是 A、缓解了双方的战争状态 B、宋朝都需交纳“岁币” C、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 ( )15、北宋、辽、夏、金四个政权从建立的时间排列顺序是 A、北宋、辽、夏、金 B、辽、金、北宋、夏 C、北宋、辽、金、夏 D、辽、北宋、夏、金 ( )16、下列关于纸币出现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宋朝的造纸业发达 B、纸币的制造比铁钱制造方便 C、由于商业发展很快,携带铁钱不方便 D、对外贸易中,对方不使用铁钱 ( )17、下列关于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B、两宋时,从越南引进了占城稻得到推广 C、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D、宋朝时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 )18、后来发展为著名瓷都的景德镇兴起于 A、隋朝 B、北宋 C、南宋 D、唐朝 ( )19、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A、士大夫的提倡 B、达官贵人的需要 C、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D、农民的需要 ( )20、成吉思汗主要功绩是 A、灭亡西夏 B、定都大都 C、建立元朝 D、统一蒙古 ( )21、下列叙述与回族的形成有关的是 A、回族是汉族与畏兀儿人融合的结果 B、汉族与女真、契丹等民族融合结果 C、蒙古草原的统一 D、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来中国后与汉、蒙、畏兀儿等民族融合的结果 ( )22、下列对唐都长安和北宋东京相同点叙述,不对的是 A、有“市”、有“坊”,界限分明 B、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热闹非凡 C、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 D、都居住着大量人口 ( )23、与北宋和南宋关系类似的政权是 A、西汉与东汉 B、西晋与东晋 C、唐朝与后唐 D、西魏与东魏 ( )24、我国历史曾出现过几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实现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是 A、封建统治者采取促进民族融合政策 B、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 C、经济繁荣,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 D、少数民族大量的内迁 ( )25、下列人物属于古代蒙古族的杰出统治者的是 ①完颜阿骨打 ②元昊 ③铁木真 ④耶律阿保机 ⑤忽必烈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③⑤ D、②④ 二、仔细推敲,准确填空(共15分) 26、从公元581年 朝建立,到 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封建社会 时期。 27、 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殿试开始于 时期。 28、 时,鉴真应日本邀请,东渡日本。 29、隋朝书法融合 的秀美和 的雄健,为唐代书法创新奠定了基础。 30、宋朝时期,太湖流域的 、 ,成为重要粮仓。 31、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 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 ,加以管理。 32、元朝时意大利旅行家 ,在元世祖来华,居住十几年。他的《 》,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三、情境再现,体会回答(本题1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唐太宗贞观23年(649年)有人口19000000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有人口37140000 唐玄宗开元14年(726年)有人口41410000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有人口45310000 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有人口52910000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有人口16900000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有人口15760000 请回答: (1)从649年至726年,唐朝人口呈现什么趋势?为什么? (2)从755年至821年,唐朝人口又呈现何种趋势?为什么? (3)从上面材料人口变化中,我们能得到怎样的认识? 34、阅读下列材料:(本题13分) 材料1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8% 9985785 2% 唐代 3920415 2% 5148529 8% 北宋 11224760 9% 6624296 1% 材料2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请回答: (1)上述能反映什么问题? (2)从材料上看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3)南方经济发展原因是什么? 四、活学活用,解答疑难(10分) 35、简述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D A B A D C C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B B C D C A B C D 21 22 23 24 25 D A B B C 二、仔细推敲,准确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26、隋 907 繁荣 27、隋炀帝 武则天 28、 唐玄宗 29、南朝 北朝 30、苏州 湖州 31、广州 泉州 市舶司 32、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行纪 三、情境再现,体会回答((第33题:12分;第34题:13分,本大题共25分。) 33、(1)人口呈直线上升趋势。经过贞观之治,到唐玄宗时,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人口增长迅速。(4分) (2)从755年至821年,唐朝人口又呈现下降趋势。主要由于安史之乱,生产受到破坏。再加上之后的长期战乱,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不仅人口大量死亡,而且由于中央对地方的失控,使注册的人数也日益减少。(4分) (3)从唐朝人口上升与下降趋势的变化中,我们认识到只要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人口的增长就快。反之,人口增长缓慢或出现减少的趋势。(4分) 34、(1)从材料看,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5分) (2)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到南方。(3分) (3)南方社会相对稳定;人口增长,劳动力增加,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有利农业发展。(5分) 四、活学活用,解答疑难 35、唐太宗的主要政绩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0分) ①吸收隋亡教训,勤政爱民;②善于用人,重视纳谏,聚集了不少人才;③沿用、完善隋朝的官制,对国家机构做了改革和整顿;④沿用隋朝的科举制,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⑤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经济出现繁荣景象;⑥重视文化教育,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⑦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⑧促进了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总之,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125 评论(14)

guojayfly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朝代。它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长期的分裂局面,再度实现全国的统一是在 A.581年 B.605年 C.589年 D.611年 2.李渊在隋朝的废墟上建立了唐朝,开启了大唐盛世的历史。你知道唐朝是哪年建立的吗 A.626年 B.618年 C.581年 D.589年 3.唐朝时期,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加强联系的方式最准确的一项是 ①唐朝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②唐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通婚 ③在边疆设立管辖机构 ④与边疆少数民族进行贸易往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4.唐朝时农业非常发达,社会经济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出现的新农具有: ①耧车 ②曲辕车 ③翻车 ④筒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唐朝的吐蕃是今天哪一民族的祖先 A.回族 B.藏族 C.朝鲜族 D.维吾尔族 6.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开辟汉藏友好历史篇章的皇帝是 A.唐高宗 B.唐中宗 C.唐太宗 D.唐玄宗 7.下列关于赵州桥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唐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B.设计科学,跨度很大,桥面平缓,便于交通 C.造型很美,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D.七百多年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 8.其诗歌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被称为“诗仙”的著名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9.“他的诗,有的气魄雄伟,有的沉郁悲怆,语言凝练,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 尊称他为诗圣“,这段话是对谁的描述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10.唐代文坛名人顾况在读过某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诗后,曾感叹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某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11.苏轼这样赞扬唐朝的一位大书法家:“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苏轼称赞的这位书法家是 A.颜真卿 B.欧阳询 C.柳公权 D.王羲之 12.开创后世写意画的先河,被后世称为“画圣”的是 A.展子虔 B.吴道子 C.顾恺之 D.阎立本 13.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下列关于莫高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位于甘肃西部的敦煌,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 B.莫高窟里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无数形象生动的彩色塑像,保存大量的佛经、文书等 C.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有一千多个洞窟,宛如一座大型绘画馆 D.莫高窟里的大部分洞窟,是秦汉时期开凿的 14.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皇位的北宋开国皇帝是 A.赵匡胤 B.耶律阿保机 C.宋真宗 D.宋高宗 15.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北宋和辽之间签订的和约 B.当时北宋的皇帝是宋太祖,寇准力主宋太祖亲征,将士士气大振 C.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宋之间保持了长期的和平局面 D.盟约签订后,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16.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将是 A.文天祥 B.寇准 C.岳飞 D.秦桧 17.12世纪初,起兵抗辽并在会宁称帝的女真族杰出的首领是 A.耶律阿保机 B.元昊 C.松赞干布 D.完颜阿骨打 18.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 A.开封 B.临安 C.广州 D.泉州 19.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A.士大夫的提倡 B.农民的需要 C.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D.达官贵人的需要 20.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 A.灭亡西夏 B.建立元朝 C.统一蒙古 D.定都大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第21小题14分,第22小题15分,第23小题12分,第24题14分,共55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计多。” ——唐朝诗人皮日休 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此河”是哪条河?请说出它的中心和起止点。(8分) (2)“此河”是隋朝哪一皇帝在位时修建的?(2分) (3)上述两则材料对“此河”的作用评价很高,请你简要分析“此河”所产生的作用。(4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裁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的话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当时唐太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考?(6分) (2)材料二“以人为镜”中的“人”指谁?此人为什么被称为“人境”?(4分)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以及学过的知识,说一说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5分) 23.唐朝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政治开明的局面。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唐太宗之后,出现了哪些社会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的局面?(4分) (2)上述局面的出现,与当时哪两个在位皇帝有密切关系?(4分) (3)请写出两位皇帝在选人和用人方面的共同点。(4分) 24.唐朝时期,国内各民族友好交往和中外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的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2分) (2)唐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史实有哪些?(6分) (3)用具体事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6分)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5 CBADB 6—10 CAABC 11—15 ABDAB 16—20 CDBC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第21小题14分,第22小题15分,第23小题12分,第24题14分,共55分) 21.(1)大运河(2分);以洛阳为中心(2分),北达涿郡,南至余杭(4分) (2)隋炀帝(2分) (3)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对我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4分) 22.(1)这句话的意思是: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走,也能把船掀翻。(1分)因为唐太宗看到前面王朝的灭亡很多都是因为农民起义。(2分) (2)魏征(2分) 魏征直言进谏。(2分) (3)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国力逐步加强(3分) 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2分) 23.(1)①武周政治或“政启开元,治宏贞观”;(2分)开元盛世。(2分) (2)武则天;(2分)唐玄宗(2分) (3)选人方面:推行科举制,实行殿试;(2分)用人方面:任人为贤。(2分) 24.(1)开明的民族平等政策。(2分) (2)①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结婚;(3分)②金城公主入藏嫁给尺带珠丹,唐蕃“合同为一家”(3分) (3)①日本“遣唐使”;②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③玄奘天竺取经。(各2分)
148 评论(8)

柚子茶111

七年级历史新教材学生观念探究集锦新教材以其精选独到的内容,丰富多采的结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刺激了学生的思维,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潜能,特别是对历史的探究产生了许多令人称奇的效果,有的观点使我感到后生可畏。本人就历史新教材使用半年对学生的一些精彩观点进行分类归纳以飨同仁。一、逆向性观点 逆向思维行行出乎我们的意料,通常是探究中的遗忘部分。在历史评价负面中凸显理性。其中有三个观点品位较高。 一是对秦修长城和秦始皇陵的评价。大部分的学生谴责秦始皇大兴土木,好大喜功,耗费了无穷的民脂民膏,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长城无法挡住匈奴对边境的侵扰,而秦始皇陵则仅满足秦始皇个人贪欲,对国家劳而无功,造成财尽民怨的局面。与此相异,学生提出长城和秦始皇陵虽劳命伤财,但却是留给后人无穷的财富,成为千秋万代造福子孙的滚滚财源,用历史观点来看,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秦后的历代都大规模的修缮过,对军事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功不可没。而秦始皇陵墓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这两样举世罕见的工程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基于历史现实我们应该给秦始皇记上历史后续影响真实一笔。 二是昭君出塞的评价 昭君出塞促进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但国家的安慰不能系于一个女子的身上,借和亲来安抚少数民族是屈辱的象征,一是不可靠,二是无法长久。刘邦以来的“和亲”政策无法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只有靠实力才能换得国家边疆的安定,民族昌盛,西汉匈奴威胁的解除是在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以后,民族和亲增进感情可以,但不能作为国家长治久安的希望。 三是三国鼎立的评价 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的出现,表面上看统一趋势明显, 三国都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以自己的实力来完成统一,蜀国态度最积极但可能性最小,而完成统一希望魏国最大。首先曹操凭借超群的政治军事才能灭袁绍、平袁术、夺刘表,完成长江以北的统一,赤壁遥看,曹操似乎胜券在握,国土统一几乎在望,但面临的对手诸葛亮、周瑜等都非等闲之辈,结果是曹操赤壁惨败,元气大伤,逃回北方,统一被搁置,三国鼎立形成,这种分裂局面持续了70多年, 所以三国鼎立延续了东汉末年的分裂割据的局面。二、类比型观点 所谓类比就是把相同或相仿的历史人物进行同类比较,分别得出相同或相异的评价,给出不同 的历史定论,其中三类人物比较代表性较强。 一是秦始皇和汉武帝 秦皇汉武都是我国历史上具有 雄才大略的杰出帝王,在中华民族历史上都树立了丰碑。但就历史功绩和历史定位学生都提出了明显不同的结论。认为汉武帝的历史功勋是无法和秦始皇相提并论的。理由是汉武帝是给西汉带来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大一统局面,创造了西汉的鼎盛,而秦始皇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他的很多统一措施被后来历朝历代所沿用,对后世乃至今天都影响深远,成为维系中华民族成长壮大有形或无形的强大向心力,长城和秦陵更是历史无法替代的民族瑰宝,是留给我们子孙万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穷财富。不论秦始皇统治如何残暴,但他开千秋之伟业,立万世之功勋不容抹杀。 二是曹操与袁绍 曹操与袁绍的韬略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所犯的错误有惊人的异曲同工之处。两人在战役中的胜负原因都反应在用人失误,指挥不当,在两次战役中,但用人之处他们犯相反的错误。官渡之战袁绍错疑许攸为曹操谋划,就应该除许攸,以防许攸投曹,而战役结局正好证明。而赤壁之战曹操错用蒋干,误信,错杀荆洲小军头目,又轻信黄盖,听程劝谏而使黄盖诈降成功,导致赤壁曹操败北,使统一功亏一篑而遗恨终身。所以官渡和赤壁之战中袁绍犯了错疑和曹操犯了错信的错误,在人生的业绩中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错误。 三是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商鞅变法破除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积极性,奖励耕战,废除了贵族的世亲世禄制,使得将士为国奋勇作战,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和发展,建立县制,万古效仿。所以变法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国家——秦国,继而产生一个伟大的朝代——秦朝。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在我国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历史上写下了最为光辉的历史篇章, 孝文帝自上而下的汉化改革开我国历史少数民族融入汉族的先河,使得以后以汉族为主体中华民族滚雪球一样日益强大,因而魏孝文帝为各兄弟民族与汉族的友好融入而树立了典范作用。两次改革虽内容不同,但就其作用在我国开了历史的先河,立下了无以磨灭的历史功勋,为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三、疑问型观点 疑问就是对历史事件中的不确性作出假设,在疑问中进行理论分析,用确实中肯的观点予以评述。其中参考性最强的有三例。 一是巨鹿之战中项羽的破釜沉舟。 大部分认为巨鹿之战开始之前项羽渡过漳河后面临强大的秦军,为激励士气,同仇敌忾。置死地而后生进行破釜沉舟的背水之战。但对战役评价时有学生相反认为项羽草率卤莽,不计后果。一是项羽破釜沉舟,他面临强敌,没有取胜的把握,才以绝后路,假如战争中项羽失败,意味着全军覆没,因而会死无葬身之地,任何战役都要给自己留有后路,做到进可攻,退可守,打赢了是全军的胜利,失败了还可以寻找机会,东山再起,任何战役布置不能短视,需从长计议。真正做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二是丝绸之路的功绩 对于丝绸之路大都有的说法是张骞通西域之后,开辟了丝绸之路,似的中国的丝和丝绸织品源源不断地经西域销往中亚、西亚和欧洲,成为沟通中西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张骞功不可没。但有的学生同时提出,张骞通西域,主要功绩是为西汉开拓了疆土,汉通西域后,随着匈奴威胁的解除,西域各国为了摆脱匈奴的控制而依附西汉王朝,而西汉在西域驻扎军队,设置机构,才有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立,西域的新疆部分才纳入了西汉的管辖,而中国的丝和丝绸传到西域,然后由西域商人展转贩运到欧洲,才自然形成中西贸易的丝绸之路。一是张骞最远到西域的中亚各国, 而未到西亚和欧洲,更无要求中国政府把丝和丝绸销往西亚和欧洲;二是史料中未有中国商人把丝绸贩运到欧洲的记载;三是东汉班超经营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欧洲大秦, 但只到安息(伊朗),却把汉朝想与大秦往来的信息传到大秦,才有后来大秦使臣和商人来到中国。所以丝绸之路不是张骞开辟的,是汉通西域后自然形成的。 三是赤壁之战东南风的来历 大部分的学生归纳赤壁之战孙刘取胜的原因是借的话“孔命借东风,周瑜用火攻,庞统献连环,一举来成功。”所以东南风是孙刘赤壁决胜的关键的原因,黄盖诈降成功,战船起火,风推船进,火借风力,结果曹操营火光冲天,锁定孙刘胜局,定下三国鼎立的江山。但很有几位学生对东南风提出质疑,提出了三种观点,一种是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深知不是东南风的季节,由于特殊原因将产生东南风,在预定的时间依计与曹操形成再曹操无法识破的背景下取得战争的胜利。二种观点是纯粹的天缘巧合,偶然的东南风助孙刘得胜;三种观点是根本没有东南风,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有意颂扬诸葛亮足智多谋所虚构的情节,而是黄盖诈降火攻突袭曹营而成功的结果。 学生的观点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探究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潜能和智慧的火花,只要我们有效地把握好新教材的使用,科学地势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一定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50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