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乐乐
美狄亚、繁漪略看中西文化生态对女性复仇心理的影响毫无疑问,有史以来,在关于爱情的话题中,男性话语总是处于支配地位,女性意识则是处在一种受压抑的状态。自文明社会以来,“软弱”这个男性设定的性格特征终成为女性的自我认知,于是就有莎翁叹曰:“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但是,被压抑的软弱与畸态的报复是一张镜子相反相成的两面。女性的压抑来自于古老的年代,而女性对男性的报复也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在文学中便形成了“复仇”母题的子母题——“女性复仇”。本文即以古希腊戏剧《美狄亚》中的女主人公美狄亚与中国现代话剧《雷雨》中的女主人公繁漪这两个中外复仇女性为例来对中西女性复仇心理进行比较研究,并且 
评价问题 target=_blank title=网上书城检索>试谈<基督山伯爵>的评价问题,文汇报1979年3月22日胡适“五四”前后文学主张剖析复旦学报1979年第3期一种新的文学思潮——“反思文学”解放日报“新论”(未定文稿)1980年12月31日第6期论闻一多关于新诗的“格律说”蒙自师专学报创刊号1980年新诗的“散文美”——论艾青关于新诗的一个美学主张贵州社会科学1981年第3期文艺要有理想之光——从〈天云山传奇〉里的的冯晴岚谈起《“问题小说”往何处去? target=_blank title=网上书城检索>文学报}1981年4月23日《“问题小说”往何处去? 文学报1982年3月25日新诗运动与新的诗的观念学习与探索1985年第5期艨胧论——评中国象征诗派的美学思想收入中国新文学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8月“无情世界的感情”——评长篇小说(袈裟尘缘)文学报1987年1月8日朱光潜闻一多与诗歌的原型批评中州学刊1987年第4期比较诗学批评 中州学刊1988年第6期论五四时期新诗与宋诗的文化氛围中州学刊1990年第6期论诗人的格律意识张爱玲与上海文化大潮文丛第2辑,复旦出版社1994年3月(新民晚报同年10月10日摘录)新诗与乡村文化,复旦学报1994年5月第3期(人民大学文献中心现当代文学研究同年8月号全文转载)灵魂超越俗世的渴求——梦如诗歌的人文精神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与评论1995年第3期新诗的现代主义与都市文化,复旦学报1995年5月校庆专辑,收入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现代思考,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人民大学文献中心现当代文学研究同年8月号全文转载)闻一多猜想——诗化还是诗的小说化中西学术第1辑,学林出版社1995年6月再说蝴蝶的文化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与评论1996年第4期现代诗人的自然观 中西学术第2辑,学林出版社1996年11月现代诗人的诗画观 海上论丛(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戴望舒诗中的吴越文化情愫复旦学报1999年第3期传统与反传统的统一——上海文化建设断想,文汇报1999年11月20日城市诗的历史机遇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2期新诗中的蝴蝶意象 复旦学报2001年第6期东西文化论争背景下的中国现代小诗学术月刊2002年6月号
《从知识分子和网络文化》不知道那个出版社 李欧梵 2000年貌似是一篇文章不是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