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笑笑
疫情下的中国经济发展非常艰难困苦,需要付出额外的负担超常规的措施,否则,就会得不尝失。既要求经济发展,更要严控疫情反弹,同时还要面对国外打压与疫情输入。所以,举步维艰,不可大意,稳中求发展,安全中发展经济。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新成绩,这突出表现在增长速度加快,并初步呈现出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良好发展势头。同时,各地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高涨,许多指标均创近几年新高。但是,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除了某些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有所抬头,还有一些片面的认识和做法。如有的地区对加快经济发展的热情很高,对可能引发的经济过热警惕性不够;对加大投资力度研究得多,对启动消费需求考虑得少;对发展城市经济的对策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少;对增加经济总量比较关心,对调整经济结构关注较少;对经济发展态势的正面效应认识充分,对可能产生的负面滞后效应估计不足。这些新的情况和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应当引起高度警惕。 一、从头几个月的情况看,我国经济出现了几个明显的特点: 1、增长加快,首季度GDP增长9%,比去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这也是1997年以来最快的增长。 2、结构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快调整,高技术产生迅猛发展,电信、物流、咨询、社区服务等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3、效益提高,前三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94%,全国财政收入增长37%。 4、物价回升,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增长5%,尤其是一些先导性价格指数上升颇为明显,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甚至上涨了5%。 今年以来的好形势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同时,对于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也必须高度重视。 1、“非典”已经对旅游、航空、餐饮、外贸和利用外资等方面带来较大冲击,对国内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日益显露,如果持续时间较长,还将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2、一些行业出现投资过热的苗头。如房地产投资增长偏快,结构不合理。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9%,大大高于去年全年增长9%的水平。又如,冶金、建材纺织、汽车等行业发展持续升温,带动了原材料、燃料等价格上扬。一些重工业产品尤其是高耗能产品增速明显超常,加剧了一些地方电力供应紧张的矛盾。 钢铁工业投资在去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又猛增7%,而且新增产能中相当一部分档次低、污染重、能耗高;电解铝生产能力的扩张严重超过市场需求;国家明令禁止的立窑水泥在一些地方又死灰复燃;纺织行业投资增长8%;汽车生产增长54%。个别地方在政府保护下盲目发展汽车项目,汽车行业规模小、布局散和自主开发能力弱的矛盾突出。由于某些行业过度投资中很大部分依靠银行贷款,一旦市场需求变化,势必加大金融风险。 3、重复建设问题依然很严重,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一是部分行业重复建设回潮。一些地方不顾国家禁令和市场供求情况,新建了一批钢铁、水泥、玻璃、铁合金、电解铝等项目。国家花费很大力气关掉的一些小煤矿、小钢铁、小水泥、小玻璃等企业又死灰复燃,部分已被淘汰压缩的过剩生产能力重新投入生产。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是信息产业出现了重复建设问题。据了解,不少城市都已经或计划投资上百亿元生产半导体材料。这些项目建成后,生产能力将大大超过目前国内市场需求量和可能出口的数量。全国尤其是东部地区光缆建设也出现了严重重复建设,国家公用通信网资源大量闲置。 三是基础设施的重复、超前建设。一些地区机场布点过于稠密,建成后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沿海、沿江新建扩建大型深水泊位码头成风,吞吐能力严重闲置。一些经济还比较落后的地方花费巨资修建的高速公路,车流量稀少,难以得到充分利用。这种情况如果任其发展,将进一步加剧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延缓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进程。 4、消费增长仍较缓慢。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然而,消费需求的增长并不尽如人意,与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增长相比较,消费需求增长略显缓慢。今年1至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虽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但比1月份下降8个百分点,比GDP增长低9个百分点,比投资增长低6个百分点,比出口增长低3个百分点。今年前3个月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呈现下降走势,3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比1月份下降1个百分点。由此看来,消费需求没有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5、部分生产要素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比如,一些地区电力供应紧张。近年来,电力需求增速持续走高, 继2001年增长2% 之后,2002年又增长 7%,今年一季度进一步增长16%。 现在已有不少地区出现拉闸限电的情况。估计到夏季,用电供求矛盾还会更加突出。又如,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面临严峻的缺水局面,一些主要矿产品原料因国内紧缺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大。 6、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当前我国已进入劳动力增长高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下岗失业人员数量较大,应届高校毕业生比上年增加较多,就业和再就业矛盾更加突出。为了巩固和发展我国经济的好形势,当前我们首先要在认识上统一起来。既要看到经济发展的好成绩,又不能盲目乐观;既要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又要警惕部分行业出现的过热苗头。特别是对“非典”给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绝不能低估。同时,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二、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坚决打赢两场战役 要处理好“非典”防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关系,坚持一手抓非典防治这件大事,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当前,我们一定要努力控制疫情扩散,严防蔓延和反弹,一定要对非典防治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反复性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不能有丝毫麻痹和掉以轻心,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把“非典”给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估计得严重一些,把解决的措施准备得充分一些,把各项工作做得扎实一些,千方百计把“非典”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2、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切不可因前几个月经济形势比较好就有所放松。现在,我们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政策的力度不能减弱。同时,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采取措施进一步启动消费需求,特别要在启动农村消费需求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3、要用发展的办法,主要采取经济手段,区别情况,适时微调,解决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其中,要适当控制房地产“过热”地区的土地供给,调整高档商品房和普通住房的供给结构,严格控制别墅等高档房的建设。要强化城市规划的约束力,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对其他已经出现投资“过热”的行业,要搞好行业发展的规划和调整,抑制其过快增长。总之,我们一定要全面认识当前经济形势,牢固树立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扎实的工作,努力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0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情况,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186亿元,下降2%;第二产业增加值73638亿元,下降6%;第三产业增加值122680亿元,下降2%。数据同时显示,一季度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重要产品稳定增长,基本民生始终得到较好保障。随着疫情防控取得积极向好的成效,复工复产科学有序开展,3月份的主要经济指标已经明显降幅收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季度同比下降4%,3月份仅同比下降1%,基本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值得关注的是,去年3月恰好是去年全年工业增长水平最高的月份。数据表明,新冠肺炎疫情的确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了较大冲击。但是在抗疫斗争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能够保持这种发展水平,可以说是殊为不易。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个大国,韧性强,潜力大,回旋余地大。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201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GDP总量接近100万亿元大关,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发展的质量在稳步提升。同时,制造业门类齐全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14亿多人口又让中国成为“世界市场”。当前我国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复工复产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在武汉,企业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复工复产工作。5个高炉、9个转炉正开足马力保生产,铁水、炼钢、热轧、硅钢等生产线正全力组织生产。作为武汉市的龙头企业,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已实现100%复工复产。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上升,再叠加这次疫情影响,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难度更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清醒认识当前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复杂性,增强统筹抓好各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上升,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坚持问题导向,分层级理清影响落实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力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提速扩面,积极破解复工复产中的难点、堵点,推动全产业链联动复工。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等8部门近日发文,及时疏通供应链“堵点”和“断点”,要求供应链创新试点城市和企业加速复工复产,加强区域协同,排查供应链风险点。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随着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国际经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我国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的机遇。在杭州余杭未来科技城一家外骨骼机器人研发公司,疫情之下,企业积极创新,研发了智能防疫消杀机器人。机器人最多可承载100公斤消毒剂,大大超过人工消毒负重的40公斤。目前,公司已接到了来自国内外的上百个订单。在浙江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风物长宜放眼量。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只要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充分释放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就一定能够保持我国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里!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