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_林三澈
十二年前,爸爸、妈妈把我带到了这个世界,因为我是爸、妈的独生女,更是他们的心肝,所以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爸、妈的关怀、给予和馈赠,从来没有认为有什么不妥,更没想过为爸妈分担点什么。是去年的那节主题班队会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彻底改变了我。记得那节班队会的名字就叫《感恩父母,点亮真情》,在班队会舒缓的音乐声中,爸、妈关爱我的情景历历在目:两年前,我得了一场病,爸妈背着我东奔西跑,到处求医,从他们焦急的神态中,从他们悉心的呵护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父母对我发自内心的爱。在我住院期间的一天傍晚,天很冷,外面的雪下得很大。爸爸下班后赶来给我送饭,可是我想吃饺子。他二话不说,放下手里提来的家常菜,迎着凛冽的大风,冒着漫天的飞雪又出去为我买饺子。过了好久,雪人似的爸爸回来了,身上的雪还没来得及掸掉就急切地问我:“饿坏了吧?”看着爸爸慈祥的面容,摸着爸爸冻得通红的双手,我感动得流泪了。爸爸妈妈不仅关心着我的健康,更关心着我的成长。他们教我说话,教我走路,教我看书和写字,给我讲故事。他们是我的启蒙老师。在我上学以后,虽然爸爸妈妈工作很忙,但每天晚上总要问我在学校里学得怎么样,和同学相处得好不好,学习有没有困难等等,特别在刮风、下雨、下雪的天气,爸妈总是到学校接送我,生怕我淋着、冻着。每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他们总是耐心地帮助我,鼓励我不要害怕。记得我上三年级时的一天傍晚,我坐在餐桌上写作业,妈妈在炒菜。我有一道数学题怎么也不会做,一个人唉声叹气。妈妈注意到了,便跑过来耐心地给我指导。当我在她的指导下做出这道题时,一股焦味传来,妈妈这才想起锅中的菜。……十几年来,爸爸妈妈关心我的事说也说不完,道不尽。去年的一天,我坐在沙发上,随意地拿起了果盘中的一个桔子。那桔子亮澄澄的,我三下五除二便剥掉了它的皮。突然想起了老师教育我们感恩的话,我呆了一呆,接着便将剥好的桔子一分为二,一半递给了妈妈,一半递给了爸爸。没有过多的言语,只见妈妈高兴得露出了甜蜜的微笑。而爸爸则开心地大声说:“谢谢!我女儿剥桔子给我吃了!”望着爸妈那令我难以置信的幸福模样,我突然发现:原来父母是那么容易感到满足。于是,我开始思索,在平凡的生活中,我能做的一些小事不也是感恩的行动吗?从那以后,我在学习上特别认真刻苦,因为我知道,我的点滴成绩都会给父母带来无限的快乐和幸福的满足,所以我要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放学回家,做完作业,我就顺便拿起笤帚扫一扫地;吃完饭,我抢着帮妈妈洗洗碗;爸爸看报时,我为他倒上一杯热茶,早上起来,我自己叠起被子,自己整理房间……爸爸妈妈直夸我,说我长大了。同学们,爸妈的皱纹深了,因为他们把美丽的青春给了我们;爸妈的手粗了,因为他们把温暖的阳光给了我们;爸妈的腰弯了,因为他们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们;爸妈的眼睛花了,因为他们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们。让我们学会感恩吧,感谢爸爸妈妈将我们养育成人,感谢爸爸妈妈给予我们的一点一滴。一个感激的眼神,一声温馨的问候,一次真诚的交流,一份满意的答卷;做一个孝顺的子女,做一个优秀的学生,成为一个杰出的栋梁……这就是回报,这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感恩。感恩父母,点亮真情。学会感恩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的人生之路总是阳光明媚,晴空万里,到底哪一缕阳光最耀眼?有人说是优异的学习成绩,有人说是给予别人帮助……而我认为在我们的人生路上最灿烂的阳光应该属于知恩图报,感谢帮助我们成长的每一个人。是的,学会感恩,是一种情怀,学会感恩,更是一种情操两年前,我得了一场大病,父母背着我东奔西跑,到处求医,从他们焦急的神态中,从他们悉心的呵护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父母对我发自内心的爱。一天,爸爸用自行车驮我去医院,我坐车后发现爸爸骑得很慢几个月了,爸爸是太累了,我的病让他身心疲惫。我无意中发现了爸爸头上的一些白发。啊,爸爸变了,变老了。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岁月的沧桑,看到了生活的艰辛,更看到了爸爸为我操劳的痕迹。啊,爸爸没变,大山般的父爱没变。我依然感受着他的温暖,他的爱。那是我住院期间的一天傍晚,天很冷,外面的雪下得很大。爸爸下班后赶来给我送饭,可是我想吃饺子。他二话不说,放下手里提来的家里做好的饭菜,迎着凛冽的大风,冒着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又出去为我买饺子。天黑了,风更猛了,雪更大了这时,雪人似的爸爸一边走还一边说:“饿坏了吧!”看着爸爸慈祥的面容,摸着爸爸冻得通红的双手,我感动得流泪了。“爸爸,爸爸……”我在心里一遍遍地念叨,“你真是我的好爸爸!”。冬天是寒冷的,而爸爸所做的一切,却仿佛阳光,温暖我病痛的躯体;又似暖流,融进我愁苦的心坎里;爸爸的关爱,撑起了我战胜病魔的信念,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我康复出院我永远不会忘记父母对我的爱,对我的呵护和关怀。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常常这样问自己。哪怕是为他们垂垂肩,洗洗碗,给他们唱段曲儿,陪他们逛逛街,散散步,我也会感到心里的安慰。学会感恩,学会报答,我仿佛一下子长大了:我用心学习,不让他们为我的操心;我抢着洗碗拣菜,让他们能多休息一会儿;我经常哼哼小曲,让家庭充满欢声笑语……我尽我所能给父母留下最难忘的美好时光,让他们开心,让他们骄傲,我爱我的父母,普天下的孩子们都爱自己的父母让我们一起对父母说一声:“我们爱您!”让我们一起行动,知恩图报,学会感恩冬天就不再寒冷,黑夜就不再漫长,幸福快乐就时刻陪伴在你我身边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今天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童年如何度过,童年时期有谁携手带路,周围的世界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 本报记者 高城留守娃遭遇亲情饥渴 “我好想爸爸!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就外出打工,一年最多只能见上一两次面……”说着这话,阜阳市颍州区马寨乡庙东小学留守女童姚楠的眼里噙满泪水。她告诉记者,父亲远在广东打工,母亲在城里做生意,自己的日常生活一直是由60多岁的奶奶照顾。 “每周能和爸爸打一次‘亲情电话’,和他聊聊天。就算看不到,听到声音也会感觉很亲切。 ”姚楠说,可每当看到其他同学父母来接送他们上学放学、或是带他们出去玩耍的时候,自己就情不自禁地郁闷和难过,“尤其是每年过生日,特别羡慕有父母陪伴的同学。 ” 和姚楠一样,父母不在身边、由祖父辈隔代抚养、或寄养在亲戚家的留守娃不在少数。根据《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消息,我国6100万留守儿童中,约1%的孩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即使春节也无法团聚,3%的留守儿童甚至一年连父母的电话也接不到一次。 省关工委的一份调研报告也显示,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很难对孩子进行直接教育,对孩子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较少,使这些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孤独感、自卑感和心理性格缺陷较为突出。而他们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重养轻教,留守儿童学习得不到及时辅导和督促,成绩普遍偏差,有的甚至厌学、逃学。 “爸爸妈妈很少打电话给我,我很独立,他们也很放心。 ”黄山市徽州区富溪乡长坞村13岁的留守女童媛媛说,刚开始很想他们,但现在已习惯了,“很久没见到爸妈了,照片也没有,都快忘了他们的模样。 ” 歙县“徽鸿留守儿童家园”负责人吴宏斌告诉记者,像媛媛这样的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少见,尽管我们为留守儿童安装了“亲情电话”,也要求父母每周给孩子至少打一次电话,但很多父母做不到。长此以往,有的孩子不愿与父母沟通交流,内心更加孤单,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许多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家庭教育弱化,在性格上具有任性、冷漠、内向、焦虑和易冲动等特征。有一部分孩子受不良社会因素影响而成为‘问题少年’,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省政协委员孙学龙调研发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家教缺位、亲情缺失、交流缺少、监护缺乏”等现实问题。孩子成长需父母陪伴 “妈妈不让我玩手机,妈妈坏。 ”11月中旬的一个周末,合肥一家大型商场里,一个小女孩跟在妈妈身后哭闹。年轻的妈妈侯女士一脸无奈:“老玩手机对眼睛不好……” 侯女士告诉记者,由于他们夫妻俩工作忙、每天早出晚归,孩子一直都由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轮流照看,“有老人帮忙,我们省了不少心。可在孩子教育方面,也确实存在不少矛盾。就拿玩手机来说吧,我不同意孩子玩,可一转身爷爷奶奶就拿给她玩了。”现在孩子已经4岁了,侯女士却发现女儿的脾气越来越坏,提出的要求不予满足就大吵大闹,直到家长同意才罢休。 “父母缺位的隔代教育,往往过分地溺爱和迁就孩子,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唯我独尊、不合群、不懂礼貌等不好的性格和习惯。 ”省人大代表、有着30多年幼教经验的芜湖市镜湖幼儿园园长张锦丽表示,过分地保护还会遏制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强孩子们的依赖性,容易使孩子变得更加娇气。 工作忙、压力大,让很多与侯女士一样的年轻职场父母,选择请老人帮忙带孩子。可下班之后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比陪孩子更多的父母,也不在少数。 “我的爸爸很爱看手机,只要有空他都会拿出手机来看。有一次,我叫爸爸来跟我一起看书、画画,可爸爸不理我、一直在看手机。我叫了很久,爸爸终于来到我身边,手里还拿着手机……”这篇被称为小学生“心酸作文”的《爸爸看手机》,与之前被称为“最催泪作文”的《我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吃晚饭》,在网上热传。一个家庭是因为家长迷恋手机,与孩子缺少交流,一个家庭是因为家长工作忙,忽视了陪孩子吃饭,角度不同,却都道出了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孩子作文中所反映的正是不少父母的现状。很多家长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连WiFi,用手机刷微博、微信,看电影,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远比陪孩子的时间多。”心理咨询师王维维表示,当家长沉迷于手机,孩子或许会模仿家长,逐渐沉迷于各类电子产品中。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陪伴,没有父母的陪伴,就会造成亲情上的缺失,很容易造成孩子性格孤僻。亲情归位给孩子温暖 “好久没人牵我的手,好久没人摸我的头。冰凉的小手、发烫的额头,生病是最想你们的时候……”一首留守儿童的歌曲,唱得让人心酸。研究表明,由于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较少,留守儿童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孤独感、自卑感和心理性格缺陷较为突出。坚强独立但又敏感脆弱,是这些留守儿童的共同特点;拒绝孤独冷漠,渴望温暖关怀,是这些留守儿童的共同心声。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育人三部曲》中这样写到:“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一段独特的、真正的、光彩夺目的、不可再现的生活。今天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童年如何度过,童年时期有谁携手带路,周围的世界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 ” 让缺失的亲情重新归位,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途径。 “18岁之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心理专家建议,离家长期在外打工的家长,尽可能每周抽出一两个晚上给孩子打个电话,减少孩子对他们父母的陌生感,温暖孩子的心。 “对于在城市忙碌的职场父母来说,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不能成为父母不陪孩子的理由。 ”王维维表示,哪怕只是临睡前的半个小时,也一定要抽出空来陪陪孩子。 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张晓兰也认为,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是家庭教育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隔代教育只能是亲子教育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在孩子的教育上,祖辈要当好助手,做好亲子之爱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