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网很棒
谈教育 教育是社会的重要职能,教育部门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与历史传统的思想意识更是千丝万缕,密不可分。 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等一切上层建筑都来源于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经济基础。这种农耕的小生产方式形成了一整套宗法等级制度和意识形态。家有家长,国有国君,地方有民之父母官。忠君、孝父、尊师成为最根本的道德标准。上对下关系就是教育、指挥、训导。下对上就是接受、服从、聆听。中国几千年来就是在这种农耕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中慢慢悠悠地向前发展,没有多少外来干扰。这与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关。中华民族好像坐在一个大圈椅中,前面是浩瀚无边的太平洋,后面是喜马拉雅山、帕米尔、阿尔泰山围起来的圈椅靠背。中华民族在这样一个封闭环境中,各兄弟民族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步溶合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清朝初年达到了鼎盛时期。此前虽有过日本海盗在东南沿海进行骚扰等局部外侵,但大体上没有外国能跨越东、西两面的天然屏障,来打乱中华民族慢慢悠悠的发展进程。19世纪欧洲发生了工业革命,生产技术产生了飞跃,进入现代大工业飞速发展时期,欧洲资本主义强国极力向外侵略扩张。中国的天然屏障再也挡不住西方的坚船利炮,海上大门洞开。西方人在撬开中国大门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人狩猎文化的理念。狩猎民族重视快速和攻击,因而形成了不依赖他人的独立意识,积极进取和团队协同的整体意识。西方各民族具有狩猎民族的特性。他们的观念是优胜劣败。胜者为优,理应存在,败者为劣,理应淘汰。这种理念是和现代大工业生产经济相适应的。快节奏,争速度是现代大工业时代的特点。在此新形势下,以小生产意识为基础的封建思体系,不能适应现代大工业时代的要求。而这一思想体系却牢固地束缚着中国人的头脑,阻碍中国人的前进步伐。日本虽然也有中国封建意识的影响,毕竟是程度较轻,通过明治维新发展了资本主义,而中国的维新变法却以失败告终。新中国成立后,小生产思想意识仍然是我国几次遭受挫折的根源,当然也是我国教育各种弊端的总根子。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体系与古代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因此并不影响社会慢慢悠悠地向前发展,也曾有过辉煌时期。现在是以生产社会化为特点的大工业生产时代。经济基础变了,再慢慢发展就不行了。必须更新观念,认识小生产意识对现代社会的危害性。因此可以说小生产意识及其衍生的教育思想体系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它是我国近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百病之源。 
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改变生活,为了飞黄腾达。就在这决定命运的一刻,有人仰天大笑,有人无所畏惧,有人痛哭流涕。然而是否会有人想下中国的教育制度是怎么回事,国人为什么会在素质和技术的领域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这不是聪明和愚昧,而是两个字变通。 子曰:学而优则仕。但我问一句,以何为仕。为官者当公正廉明,爱民如子,试问这在十二年的读书生涯中有学吗,有考吗,那么为何以学业之好坏而定人生之前途呢?当今政府官员又有几人能做到。古考八股,今考物理化,八股固然华而无实,然物理化亦非取其形乎。数学学的天花乱坠,物理学的出神入化,不入其道将百无一用,学而何用,大材小用也。内容有弊,制度亦弊。科举之弊在于制度,然如今考试之弊,有过之而无不及。科举三年一次,落第可复考,如今考试一剑定胜负,毫无周旋之余地,固可复读,翻身者极少。然则如此之弊何不改之,其因源于一千五百的文化传承,改革变通之心不够。 至于国语,我不多说,如果一个人不能掌握他国家的文化,那么他根本不属于那个国家的人。英语我想说一句可学可不学。何谓可学,就是顺应潮流,英语是世界的语言,熟练了对你进入社会是有莫大的帮助的。但又何谓不学,那就要从他的本质说起了,英语它本身,无内容,无实质,更无渊源,与汉语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然就因为中国非世界强盛之国家,所汉语亦无尊崇之地位。子曰:夷秋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秋,则夷秋之。意思是说,外国人到了中国境内学习了中国的文化,也就成了中国人了,反之就是被胡化了。然而举国学英语,亦尝不是夷秋之。只要国民自强,国家富强,中国的文化就永远不会衰落。 除去文化教育和制度,中国的素质教育也差强人意。司马光说过:凡取人之道,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中国的进取制度对素质的要求很低,所谓的思想教育也是一笔带过。那么这将给社会带来一个莫大的危害。小到偷窃,大到害国,像此等社会之渣虽不可杜绝,却可递减。我认为素质的教育将源于幼龄,因为年纪越小越容易接受外界思想,这也是最深刻的。供参考 满意请采纳
对于中国的教育,一直是被世界上其他国家所诟病的,我本人也希望祖国能够人才辈出,但是按照现在这个教育情况,基本是在大量的埋没人才,而很难出大量的高端人才。为什么说我们的教育很难产生大量的人才呢,首先,学生们初中上高中,高中上大学的目的都是很不正确的,很多人上高中时的目的是这个学校升学率高,将来能考上个好大学,而不去管上这所高中是否能真正开发出一个人的潜力,从高中上大学时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将来能上个好大学,有份好工作,能够赚很多钱,过上更舒服的生活,我想这是中国教育很失败的一点,和国外的教育注重培养个人兴趣的出发点相比,我们的教育就显得可笑了,当一个人在他走入社会时还没有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那不论这个人贫穷还是富有,下半辈子基本都是为了工作赚钱活着,而不知道工作如果和他的乐趣是一个事情,那他的一生是快乐的做他喜欢做的事,而不是在工作。我们再具体说兴趣,这个兴趣要是真的到高中以后再培养已经很晚了,要从小学和初中教育就开始了,孩子真正喜欢什么,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去鼎力支持,不要总去说数学外语必须得学好,不能偏科等等,只要孩子喜欢化学,他感到化学是如此神奇,他已经深深的喜欢上化学时,那么当他需要使用数学来处理化学问题时,他自己就会去学习数学了,但是我们的教育在小学和初中从来就没有将个人兴趣作为一件事情来看待,甚至孩子喜欢时家长还去扼杀之,最终将一个小孩的兴趣彻底抹杀,等到了高中,孩子长大了,懂些事了,这时他就开始迷茫,是学文科好呢,还是理科好呢,大多是凭着自己成绩好的就选哪个学了算了,他学的是理科,但实际上他擅长的可能是文科,他学的是文科,实际上可能他擅长的是理科,就这样,等到了报考大学的时间,这时,这些同学又开始迷茫了,是报考哪个专业好呢,自己的兴趣就没培养出来,报什么专业都无所谓,最终选择了个毕业后好找工作的专业,这就注定他的一生没有机会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了。再说说我们大学,中国的大学是不能够轻易转专业的,这样就基本没有机会让你选择做喜欢做的事情了。许多大学生毕业时并不喜欢他学的专业,也不知道将来自己该去做什么,这直接导致工作不理想,竞争压力又大,自己会越来越迷茫,越来越痛苦,这都不能怪学生,完全是中国的教育失败。另外中国的大学足额的扩招,只考虑专业的生源多不多,不考虑这个专业将来的就业率,这是学校的不负责任,也是国家的领导无方,总体的布局都不去统计把握。从上面的各方面综合来看就是:中国很多学生小学不知道为什么要学数学语文,初中只为了能考个好高中,不去了解物理化学的内涵,到了高中目的就明显了,就为了能上个好大学,家长才不去管你到底喜欢什么呢,上了大学,专业学起来并不喜欢,可已经晚了,换不了了,就这样对付毕了业。这样的大学生有什么竞争力呢,怎么能够成为人才呢。总体而言,要改善中国的教育,从小学初中时就应该全力去培养学生的个人兴趣,从高中时,应该更深入去学习自己的爱好专业,并且在高考之前有大学的人来引导说哪个专业是具体学习的哪方面知识,将来毕业时要做什么,学习这个专业需要注意些什么等等,当真正上了大学,接触到真正深入的专业课程,这时学生才能够专心自愿的去学习这个专业,但如果学生们这时发现这个专业并不是自己追求的,那这时就应该给予转专业的机会,但是,转专业是有条件的,你既然喜欢这个专业,那一定要通过这个专业的一些初级考试,而且,大学应该根据就业率严格控制专业人数,这个转的考试内容也应该根据人数的控制加深难度。当这样毕业的大学生很大程度上专业的知识是很好的,将来竞争力不但强,也乐于从事这项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