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ngrong08
中国古代不仅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有着发达的海洋观,主要是:世界海洋论、有机论自然观、以海为田的资源观、和为贵的外交观、整体论的科学观和方法论。传统海洋观以及悠久的海洋开发历史,对当代中国全面发展海洋文化,建设海洋强国是十分重要的。世界海洋论、和为贵外交观以及两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引导我们勇闯大洋,发展传统友谊,建设和谐海洋。中国古代有世界大陆论和世界海洋论。其中,世界海洋论认为:“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载地”(《玄中记》);海洋之大无法想象,“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以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南华真经·外篇·刻意》)故古代称海洋为“百谷王”、“无底”、“天池”等。战国时,邹衍(约公元前324年-前250年)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人类居住的世界相对很小,只是浮在浩瀚大洋上一些大陆岛而已,称为九大州,每个大州又有九个小州组成,中国只是其中一个,被称为“赤县神州”。每个小州有裨海环绕,大九州为大瀛海围绕直到海天之际。赤县神州只是浮在大洋上的81个大陆岛之一而已,也并非一定在世界中央。邹衍的大洋中浮着大陆岛的概念得到浑天论和天地结构论潮论的支持,浑天论在唐代之后成为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宇宙论。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海洋观认为,世界各国是相互平等的,因而应是友好的,中华民族没有恃强凌弱的基因。中国对海外有着美好的想象和探索的冲动。春秋时,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表明了他推行大道的决心和不惜飘洋过海另创乐土的信心。战国时,北方沿海地区就流传着海外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的传说。秦始皇更派徐福出海求仙;无独有偶,汉武帝也派人出海求仙。《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中国使臣去海外各国,航行南海、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已到达印度东南部和斯里兰卡。早在世界史上的地理大发现之前的1405年-1433年之间,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到达55个国家,最远到达东非赤道以南的肯尼亚。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以邻为睦,中外海上友好交流也源远流长。隋唐时,日本遣隋使、遣唐使不断来中国学习,得到中国的友善接待和无私帮助。唐代鉴真更东渡日本,传授中华文化。宋元时,在泉州港甚至形成市舶司官员为外国商船返航祈求顺风的礼仪。泉州的九日山祈风石刻遗址,充分体现了这种友好的政策。郑和下西洋恢复发展了中国与东西洋各国的友好关系,国外使臣不断来华。1413年印度古里派来使臣和随从人员就达1200人。1417苏禄国(位于今苏禄群岛)东王巴都葛·巴哈刺与西王、峒王率340人的大型使团访问中国,受到明朝政府盛情接待。归途中东王病逝于山东德州,就地埋葬。明成祖朱棣下令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亲撰碑文。1419年郑和船队回国时就有17个国家的使臣来华。从洪武开始,明朝与琉球建立封贡关系,十分友好,册封新国王一直就是琉球国政治上的一件大事。 
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的学科性质、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国内研究现状的分析。研究方案包括:研究内容、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与创新之处以及与选题有关的参考文献等内容。详细的你自己添加吧!~态。实在觉得难,我帮你
在广阔的洋面上,不断有水汽被蒸发到空中,然后随风输送到陆地上空,在通过降水落到地面,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淡水资源 海洋还为人类提供渔盐之利、能量之源
海洋是人类探索的又一重要领域,人们探索海洋不仅可以了解海洋的成因,变化,以及海洋的奥秘,而且可以认识海洋的规律,更好地服务人类。21世纪是海洋经济,了解海洋,研究海洋,开发海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产业的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这个挺好,我给你,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