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子myc
1、粒米虽小你别扔,勤俭节约留美名。 2、盘内一分钟,厨内更多功。 3、民以食为天。 4、吃饭要知牛马善,着丝应记养蚕人。 5、精打细算半年粮。 6、一米一谷,都是春夏秋冬滴汗水的收获,请珍惜! 7、今日省把米,明日省滴油,来年买条大黄牛。 8、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9、饱时省一口,饿时得一斗。 10、家有万石粮,挥堆不长。 11、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12、世界是我们的,粮食是世界的! 13、论吃还是家常饭,论穿还是粗布衣。 14、一粥一饭汗珠换。 15、节约光荣,人见人赞;浪费可耻,谁闻谁恶。 16、食不过佳,充饥则可;身不过华;遮身则可。 17、有荒节约度荒,天荒节约备荒。 18、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 19、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20、节约粮食,人人有责。节约粮食,人人有利。 21、粮食就是生命,知识拯救灵魂。 22、一粒米,一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 23、爱惜粮食就是爱惜我们的生命! 24、粮食是用来满足温饱的不是用来浪费的。 25、粒米虽小君莫扔,勤俭节约要留美名。 26、节约粮食,从我做起。节约粮食,从现在做起。 27、省下烟酒钱,急难免求人。 28、爱衣常暖,爱食常饱。 29、精打细算够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难。 30、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31、年年有储存,荒年不荒人。 32、饮水要思源,吃饭当节俭。粒粒盘中餐,皆是辛苦换。 33、惜衣有衣,惜食才有食。 34、粗茶淡饭,细水可长流。 35、惜衣有衣穿,惜饭有饭吃。 36、请记住:粮食来得不容易! 37、省吃餐餐有,省穿日日新。 38、饱时不忘饿时饥! 39、浪费粮食就是最大的犯罪! 40、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是无路想回头。 41、盘中之粒粒皆辛苦! 42、粮食是血汗换来的! 43、一米一粟当思来之不易,爱粮节粮须知人人有责。 44、节约粮食,造福人类。 45、饱食终日,粒粒可馨。 46、爱惜粮食,从娃娃抓起! 47、不当家都不知柴米贵。 48、勤勤俭俭粮满仓,大手大脚仓底光。 49、人人节约一粒米,可拯救世间千万人。 50、生命诚可贵,粮食价更高! 51、细水长流,遇灾不愁。 
居里夫人经常利用夏天水果上市的时候购买便宜水果,自制成果酱,一共冬天时食用,除了实验,他还煮饭,烧菜,洗衣服,照顾小孩以及年迈的公公。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2、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3、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毋庸置疑,你一定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知道司马光主持编著了《资治通鉴》这一鸿篇巨著,但司马光是如何注重修身自律、勤俭持家、言传身教孩子的,恐怕你知之不多。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sǒu],世称涑[sù]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宋仁宗宝元二年进士,官至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后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著述宏丰,所主持编著的《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很有价值的长篇编年体史书。他生活俭朴,为人稳重踏实,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温良谦恭、刚正不阿、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的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司马光一生,流传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据历史记载,司马光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小心谨慎的意思)。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还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为了实现著书立说治国鉴戒的理想,他十五年始终不懈,经常抱病工作。他的亲朋好友劝他“宜少节烦劳”,他回答说:“先王曰,死生命也。”这种置生死于不顾的工作、生活作风,使儿子同僚们深受启迪。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不敢穿戴又脏又破的衣服来违背世俗去获取名声)。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祟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靡,极力提倡节俭朴实。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表面上看来皆不是经国大事,然而,实质上是兴家繁国之基业。司马光关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警句,已成为世人传诵的名言。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誊于后世。「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历史上众多有识之士在生活上都十分注意自身的俭朴,也非常重视对后代的「俭朴」教育。这种身教言传之精神,成为后人正身教子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