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5

lcucmse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论语的作文议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ongyou64

已采纳
《论语》是记载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写的《论语》全文共 20篇,分为若干章。全书内容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教育、政治、文化、文艺 等各方面,全文渗透了孔子的思想体系。文字简朴,含义丰富深刻,开创了我国古代论说文和记录体散文的先河,而孔子理所当然成为二文之鼻祖。《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成为两千多年来文人、学者的必读之书。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谓“半部《论语》治天下。” 以我们中学生所了解的《论语》中,从各方面来谈,它所告诉学子们的只是要勤奋自励、谦虚上进、机敏学习、加强修养,给那些求学之士指明前进的方向,使他们为之而奋斗。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求实是为学之本读后感 你也可以投稿,也是做人之本。在学习上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而应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对高尚人格之追求,卑劣品德之鄙夷,我们还能明知故犯吗?做人不能违背诚实的原则,如若真的没了诚实,那灵魂还能留余什么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对于有抱负、有志向的人,既得实现“仁”的理想,又得对“忠”“信”“宽容”之容纳而坚守,以诚信之风,抵御不良习气。以宽容之心包容他人,取信于他人之信,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一个脚跟踩碎了紫罗兰,而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容。从古至今,没有一个心胸狭隘者能成就大事,而宽容则是每个人应遵循的守则。 如果天空不宽容,容忍不了风雨雷电的一时肆虐,何来它的辽阔之美;如果森林不宽容,容忍不了弱肉强食的一时规律,何来它的原始之美;如果宇宙不宽容,容忍不了星座裂变的一时更替,何来它的神秘之美;如果大海不宽容,容忍不了惊涛骇浪的一时猖獗,何来它的`深邃之美;……是宽容成就了它们。而《论语》所教导我们的也正是这种“泰山不辞杯土,方能长期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的宽容。 “由诲汝知之乎”当中,就让人感受到孔子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说,使人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要把自己和别人平等对待,将心比心,做到“己所欲施诸人”……那些在《论语》中所阐述的谦虚好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温故知新、学思结合、重视实践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而这些无疑并不都是格言,但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却是非常大,对后世的教与学的理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指导教师:王斐蓉

关于论语的作文议论文

271 评论(12)

18209315080

古人云:“人非贤圣,孰能无过?”父母犯错是很平常的事,子女如何对待犯错的父母是一门不平常的学问,从小处说,它是家庭的教育问题,从大处看,它直接影响到了一个民族的存亡问题,孔子就像一盏明灯为我指出正确的方向,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它的意思是父母有错,要好言相劝,听不进时,要尊重他们,要任劳任怨。”看到了这句话,我思续万千,于是暑假里的那一幕霎时间浮现在了我的眼前。那是一个炎热的早上,妈妈带我到外婆家去,由于眼睛被蚊子叮了一个大包,奇痒无比,一路上不断地揉着眼睛,眼睛又红又肿,可恶的眼睛过敏疹又发作了,一进家门,外公见到我着副尊容大发雷霆,二话不说就朝妈妈嚷嚷:“你怎么把他的眼睛打成这样,你还配做母亲吗?”妈妈见了外公那怒气冲冲欲言又止,她轻轻地把我拉到卫生间给我冲洗眼睛并上了药,这时我疑惑不解地问妈妈:“妈妈,平常您批评我时,总是那么严厉,可这次外公错怪了你,你都那么地温顺,这是为什么呢?”妈妈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她指了指窗外,我乍一看,只见有一些工人在为小树在修剪枝丫,还又一些工人在为一棵为我们这风挡雨的,倾斜的大树支撑并加固,这时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就是那棵小树,我就是那些工人,你外公就是那棵老树。”“我懂了,我懂了,你对我严厉是想要我成才,而你对外公温顺是报答他对你的养育之恩,尽到孝的责任!”我抢过妈妈的话茬说道,“对,对你说得很对,”妈妈点了点头, “你一定要好好记住这句话‘百事孝为先’”这时,我恍然大悟,于是飞奔回大厅对正在生气的外公说:“外公啊外公,你错怪了妈妈,我眼睛肿不是妈妈打的,是蚊子咬的!”外公不好意思地对妈妈说:“你怎么不早说,你看现在多不好意思啊!”“没关系,没关系,”妈妈淡淡一笑地说,“给你骂几句有算得了什么?”家庭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想到这里我终于悟到了孔子这段话的真正含意,妈妈的言行是劳无怨的写照。孔学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的瑰宝,是民族思想的精华,几千年来,它教育大家,要尊循“忠孝仁义”,准则行事。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人子女,一定要报答上一辈的养育之恩,对父母要奉行孝道,在父母犯错的时侯,子女受到委屈,在怨和累情绪的干扰下,容易失去孝心,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忍辱负重的精神,宽容的态度,存有孝心,才能做到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我还悟到了其实孔子的这段话还有另一层的教育意义。首先要培养自己对父母有孝心——报恩之心,拓展自己的心胸,日后才有能力以博大胸怀,用报恩之心对待社会,对待大自然,对待祖国,用坦荡,乐观的精神,接受撮折接受挑战,无怨无悔为社会为人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一个和谐安定的中,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229 评论(8)

17602366640

《论语》通篇反反复复、絮絮叨叨都是在说君子和小人,但《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在概念上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君子和小人是截然不同的,不是我们现在经常简单认为的君子就是好人,小人就是坏人。《论语》中提到的君子和小人基本上不是指他们的出身,小人出身,甚至君子和小人出身以外的平民百姓甚至奴隶,如果他们通过一定方式混入了上流社会,成为社会管理者,他们也就跻身君子之列了。从出身和身份上划分,君子和小人是不关乎道德问题的。但作为社会管理者,其人品是十分重要的,让人品有缺陷的人来管理社会,社会是要出问题的。所以《论语》中不断强调君子的人品,要求君子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而对于小人,他们更多地是充当执行者而不是决策和管理者,不能够也不必要像要求君子那样要求他们。通过《论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孔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的管理者而不是执行者,因而他就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就技能教育作为他的教育方向。孔子为什么如此执着于君子和小人,一定要让自己的学生们成为君子,不要去做小人呢?从上述两者的不同范畴就可以看出来,作为社会管理者的君子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影响是那些具体技术性工作的执行者无法比及的。正是因为君子居于社会的管理层,有着如此不可估量的、长久存在的社会影响力,孔子才如此地强调君子的道德,对君子有非常高的道德标准。
314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