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16

wowuyo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秦始皇的论文1000字内容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hemCj

已采纳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灭六国,秦始皇人生中的第一件重大功绩,也是我们最熟知的故事。以灭韩为始,以灭齐为终,秦始皇结束诸侯间的互相攻伐,总共用了十年。时间说长实在不长——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比起绵延了数百年的乱世,这实在是弹指一挥间;说短却也不短——从29岁到38岁,占用了他一生五分之一的时光,而且正是一个男人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的那黄金十年。我们或许可以说,秦始皇把他人生中最宝贵的生命和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统一天下而斗争。  十年统一战争,有正面战场的金戈铁马,也有间战邦交的波诡云谲,甚至还有和平统一的和风细雨。它凝结了一切吸引人眼球的戏剧化要素,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事件,必然的、偶然的,合乎逻辑的、充满巧合的:这里有韩非之死的《广陵散》般的凄凉,有李牧遇害的《林冲夜奔》般的压抑,有荆轲暗杀的《将军令》般的惊险,有水淹大梁的《江河水》般的刺激,有六十万对六十万大会战的《十面埋伏》般的激情澎湃,也有兵临城下对手却直接缴械投降的《平沙落雁》般的波澜不惊……所以,我更愿将其视为一首壮阔雄浑又不乏柔肠百转的宏大交响曲:灭韩的牛刀小试是它的序曲,主旋律从灭赵开始渐入佳境,随着灭燕灭魏而一步步走向高潮,灭楚的巅峰对决则无疑是最响亮的绝唱,而五国灭亡后齐国的不战而降,恰如余韵绕梁的尾声。至此,大幕才徐徐落下,演奏到此结束。  按我们惯常的思维,秦始皇人生的辉煌,在这里其实已经到达巅峰了,历史上能像他那样结束分裂割据、最终统一天下的皇帝,本就屈指可数。刘邦不过击败了注定要失败的项羽,便可意气风发地唱起“大风起兮云飞扬”;曹操只是大体统一了北方,便不无自豪地宣称“设若天下无有孤,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就连赵匡胤,仅仅是灭掉了几个微不足道的小国,连北方故土都没收回来,就自比为太阳,吹嘘“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更何况秦始皇结束的是数百年的分裂呢?然而,他没有像那几位后辈一样,在历史上留下什么振聋发聩的声音,他留下的,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一直传承至今的国家。秦始皇,他不是诗人,他是个政治家,所以他不必去唱那些高调——他既不需要,想必也不屑。  臧克家曾在诗中写道:“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本来按这种说法,曾在各地留下多块石刻的秦始皇,似乎也应属于那“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的一类人,然而事实上恰恰相反,纵然往事越千年,他的影响力却依然在当今的华夏大地无处不在,我们甚至可以说,他的灵魂依旧附着在那些沿用了上千年的有形的无形的资产之上:长城、灵渠、直道;郡县制、方块字、度量衡……与它们相比,灭六国、一天下的功绩,反而显得不那么突出了。  所以对秦始皇来说,灭六国,既不是他人生的终点,也不是他人生的顶点,反而是另一个起点,一个继续去开创辉煌的起点。

秦始皇的论文1000字内容

305 评论(10)

jhafy

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中国其后近二千年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使得中国的政治制度在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先进於西方、从而在经济文化上也发达於西方。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确立了中央的权威和集权。除了政治体制的改革,秦始皇还广泛统一了其他各种制度,包括全国的水陆交通建制(车同轨)、全国的文字(书同文)、全国的度量衡制度(度同衡)和全国的币制(钱同币)。他还试图统一全国的思想(焚书坑儒),但由於手段过於暴力而没有完成(统一思想要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才而得以初步完成)。应该说,正是由於秦始皇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的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的凯撒等人)只重征服而不重制度建设,才使得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才使得中国在以后几千年中都没有像其他古代文明那样经历真正不可挽回的分裂或灭亡,为现代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历史基础。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位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於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有人认为,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於此。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并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战争时期,秦始皇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全国统一的法律。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造成的「官逼民反」。有人认为,后世儒家倡导依靠教化而施行人治,治国不依法而依人情礼制,甚至由君主一言而决,致使至今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277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