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83

bulaider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对教育的认识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uidiGege

已采纳
《“严”师是怎样出高徒的》 “严师出高徒”,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所以在教师家访时,学生家长总是一再叮嘱,对其子女教育要严格些。一些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也一味强调教育中“严”的作用,似乎无严就不成教。于是,部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则对学生严厉施教,甚至对违纪学生严酷体罚等,这写都给学生造成了“严”害,致使我们的教育失去了应有的爱心,失去了民主,失去了对学生的尊重,并严重伤害了学生的感情,同时也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得本该有主动学习和快乐学习变成了强迫学习和被动学习。更有甚者,一些热衷于体罚学生的青年教师更是拿它当挡箭牌,认为体罚有理,是教育的必要手段。 其实,这些都曲解了“严”的含义,是对“严”的懵然无知。其实,真正的严教,是一门“爱心”教育的学问。它是严而有爱,严而有情,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严而有据,严而有方和严而有别。所以,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只有严得恰到好处,才能严之有理,严之有效。 首先,真正的严教要做到“严而有据”,这是“严”的前提。所谓的有据。就是要有法律依据,就是不能违反《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以及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等,这是严教中不能跨越的警戎线,而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则是一种违法行为。第二,要做到“严而有度”,这是“严”的尺度问题。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掌握好适度的原则,改严就严,该松就松一点。把握好这个度,才能使严恰到好处。这样,学生才会信服你,听从你。第三,要做到“严而有信”,这是为师诚信的要求。我们的一些教师,惯用了家长作风,动不动就对学生发号施令,严格要求,今天要学生往东,明天又叫学生往西,这样,即使你再严,在学生的眼中,你永远没有威信。第四,要“严而有爱”,这是“严”的本职要求,也是“严”的出发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要有一颗诚挚的爱心,像爱护花朵一样去浇灌它和呵护它,使它茁壮成长。一旦学生有了缺点,就要真诚地帮他改正,而严格要求则是一种对学生的负责精神,不是一种惩罚。当学生还未能认识自己的缺点时,教师不是简单粗暴地予以指责和惩治,而是通过对双方心的交流,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并对其存在的不足之处予以严肃批评,不留情面,这样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学生才会信服你,理解你,从而尽快改正缺点。第五,要做到“严而有情”。有了爱心,你对学生就会动情。在教育过程中常出现一些屡教不改的学生,这些人什么好话坏话都听不进去,今天认了错明天又重犯,自制力极差。一些教师往往对其教育三两次,就认为其不可教,然后对其采取放任或严厉制裁的手段,以致激化师生间的矛盾。其实,说到底,就是教师在教育缺少一个情字。因此,当我们在教育中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在严教中注入一股情,这样你才会在生活上真心关心他,在学习上真诚帮助他,在进步的道路上时时鼓励他,这样,你的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六,要做到“严而有方”。所谓有方,就是有方法。比如某同学没能完成作业,你可以罚他写一篇日记或读一篇中学生守册;某同学上课迟到,你可以在班会课叫他唱一首歌等。这样,不但会启发教育学生,还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使你的教育得到双赢效果。第七,要做到“严而有别”。严是一门科学,对学生要严到何种程度,则要视情况而定。如班会课上要求可以严格一些,执行当中则可放宽些;对初犯者可稍严些,对屡教不改者则要严厉些;对已改正错误的学生,则宜鼓励为主。还有,教师还要学会给学生铺设一个个进步的台阶,让“问题”学生一步步地走上来,并遂步从严格要求到严格管理,最后使学生自己养成严格遵守纪律和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 总之,“严”是一门学问,它是建立在爱心的基础上的;“严”是一种技巧,它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教育方法;“严”是一种则任,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严”是一道警戒线,它明确划定教师不可逾越的鸿沟;“严”是一种管理手段,它使你的教育有条不紊;“严”是教师的一颗爱心,它时刻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没有严就没有爱,但是如果严过了头,就会适得其反。只要我们“捧着一颗心来”,当一名有爱心、有则任的心“严”师,我们的“严”才能培养出一大批“高徒”。(参考)泉州广电报 教育周刊

对教育的认识论文

157 评论(12)

zhang8613168

对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看法 “我们的学校为何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在考虑这个问题的同时,我想,关于对中国当代教育制度的思考与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我觉得中国的教育制度虽然比我国以前古代科举考试大有进步并且现在也在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的制度与体制,但是我们的教育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与不足。 首先,我们的教育理念貌似是以培养全能学生为目标,总想着要以后的孩子什么都行。这就给儿童教育时期的他们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他们没有快乐的童年,没有自由的青春,有的只是家长,老师,学校给安排的一次次辅导与考试。还无法辨别对错的他们在千万父母铺就的相似道路上跌跌撞撞的过了小学,过了中学,然后他们大多数离开了父母,来到了寄宿的高中,远离父母的他们丝毫得不到清闲,他们又被赋予了高考的重任,在书本摞成的教室里掌握做题技巧、考试方法,然后高考,在有地域保护这个不公平的条件下,有的人去了清华,有人进了专科。不公平的教育条件下又有不公平的选拔制度,造就了一部分人去了天堂一部分人下了地狱。 另外,伴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的教育方法和理念的缺点也暴露无疑。让我们来看一下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生活状况。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出发点就不对——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与考试有关的就学,与考试无关的就不学;还有的同学干脆就没学,天天沉迷在游戏中,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大学生在考场上作弊成风,每次考完试,地上总是撒满了缩印版的小抄——现代科技为广大学子们“造福”啊!有一大部分学生没有踏踏实实的将自己本专业的学识与技能学好,而是靠着浑水摸鱼,投机取巧通过考试,而且大学也没有多少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务实精神。 中国的教育是极为刻板的,因为在中国教育首先意味着对权威的顺从。在中国的这种教育制度下,撑死也出不了爱因斯坦这样的人的,因为中国的学生只敢去想老师教过的知识,老师没教过的知识,那是从来不敢想的。如果你自己有了什么新的想法,一定想在试卷上显摆一下,马上就会被打上一个红红的大叉。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有许许多多的大笑话。比如中学的现代文阅读,有一位作家(余华)他的一篇文章被选做了现代文阅读题的材料,他的儿子被题目难住了,就让爸爸帮着做,结果爸爸全做错了!真的,各位如果不相信,你们立马去弄一份高考的试卷,把现代文阅读做一下,凭你什么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的,全部叫你人仰马翻!你就是鲁迅、郭沬若来了也白搭。老师的答案是不容争辩的。还有我们的政治课,那哪里有一点严肃可言,简直就是世上下流和弱智的同义词。真难为这些老师这么些年是怎么教过来的。就是自然科学,它的死板与教条也让人难于忍受。只要是高考中曾出现过的题目,只要是高考曾经定下的答题标准,你就不能有任何改动,明明你是对的都不行! 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之下,我们怎么能出什么诺贝尔奖?除了教出一大批亦步亦趋的蠢货之外,这样的教育还能干什么?这一切的根源在哪里,就在于儒教对权威的迷信和对师道尊严的盲目提倡。而这又是儒教“明人伦”理念的恶果之一。 所以说在我们当今的教育制度下还残存着封建教育的阴影和束缚。 对于最近闹得满城风雨的南科大事件,我想就是教育的一次非常好的探索,虽然努力的是一位老人而不是中国政府,但是,这也告诉我们中国教育的探索还是永无止境的,中国的教育还不是一潭死水。 希望能给个好评综上所述,我觉得,在现今的教育制度下中国教育机构应该反省反思而后学习先进、符合创造人才的教育体制与理念,将中国教育、科教兴国方案提升到一个新的领域。
228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