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08

喵喵0807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航空的论文1000字内容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各天涯

已采纳
航空技术是我国的前沿科技技术,你可以从这个论点下笔,之后你在网上找下(国际航空航天科学)这样的范文参考下应该没多大问题了吧

关于航空的论文1000字内容

126 评论(13)

kouguan2

编者按:2006年10月8日,中国航天事业迎来了创建50周年纪念日。50年来,几代中国航天人共同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创造了诸多辉煌业绩,留下了许多感人故事。为此,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从今年5月份开始,面向全系统开展了主题为“我与中国航天”征文活动,请众多航天人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记录下自己为中国航天奉献人生春秋、见证中国航天成长壮大过程中经历的人和事。征文活动开展后,得到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的积极响应,至今年8月底,共收集征文142篇。集团公司组织的专家评审组对这些征文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评审,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和纪念奖若干篇,获奖征文将结集出版。现将部分优秀作品先期刊发在《中国航天报》上,以飨读者。   航天路上父与子   早上上班刚到办公室不久,桌上的电话铃就响了起来。   父亲熟悉的声音从电话那边传来:“刚接到单位通知,明天去北京出差,今天晚上的火车,先告诉你一声。”   “好啊!后天正好是周六,我可以陪您到街上走走,给您和我妈买点儿东西。”   “再说吧,这次时间紧,明天早上一下火车就直接去云岗,估计要在那里待一整天,也不知道晚上什么时候才能回到二院驻地,很可能周六就直接回西安了。”   父亲停了停又接着说:“你妈很想你,让我带了点儿你喜欢吃的东西,等到了北京看具体的时间安排,我再和你联系,你过来拿。”   放下电话,我的心情一时难以平静。父亲经常来北京出差,但每次都很匆忙,行程总是安排得很紧,从来没有多停留几天,让我这个常年在外的儿子陪他在北京好好逛逛。不过回想一下自己和身边同事的经历以及所了解的航天兄弟单位,情况也大都如此,工作总是那么紧张忙碌,平凡而又充实。   望着窗外的绿地,许多记忆又浮现在了眼前。我出生在一个航天家庭,父母亲都是航天二院一家研究所的职工。研究所地处陕西秦岭腹地,我的童年就是在大山中度过的。所里的职工来自五湖四海,既有清华、北大的高材生,也有普通的车间工人,厂区、家属区都是他们一砖一瓦建成的。尽管工作生活条件较差,但父辈们以苦为乐,丝毫也没有觉得艰苦。后来研究所搬到了西安市区,但他们那种对事业的执著并没有变化。父亲退休后被单位返聘,仍然在从事他所热爱的事业。母亲是所里的一名普通工人,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了一辈子。令我钦佩的是,父亲和他的那些老同事们仍然在不断学习新知识,干劲丝毫不亚于所里的年轻人。   “攻城莫畏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只要肯登攀。”这幅一直悬挂在所礼堂大楼上的标语,从小就深深印刻在了我的心里。也许真的是应验了那句话,高中毕业后,我以优异的成绩如愿考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专业,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先后获得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北京航天科工世纪卫星公司工作,和父母一样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航天人。   走上工作岗位的时间虽不长,但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我所在的公司隶属于航天科工信息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卫星通信、卫星导航产品的研发、工程项目实施等工作,并承担了国家相应的研究课题。公司成立时间不长,员工基本上都有在航天单位工作的经历或毕业于与航天领域相关的院校。其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一辈航天人,也有积极开拓、锐意进取的中年一代,更多的则是朝气蓬勃、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人。   当“神舟五号”、“神舟六号”成功发射,举国欢腾的时候,公司的许多工程技术人员正跋山涉水,在偏远山区安装调试卫星通讯设备。他们在为祖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感到无比自豪的同时,更用自己的行动为偏远地区的广大人民造福,使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中的人们获得了与外部沟通的现代化通讯手段。   “叮铃铃……”,电话铃声又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现实之中。   “公司通知,上午10点,在大会议室召开全体员工大会,布置中国移动村村通四期工程西藏地球站项目中标后的实施工作,请准时参加。”
216 评论(8)

yuyou04

你们才七百字啊?我们让写三千字
139 评论(8)

天空繁星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50年代中期开始的,1956年,中国制定了12年科 学发展远景规划,把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同年建立了第 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1958年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 划,组建机构开展空间物理学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并开展星际航 行的学术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中国航天事业在创业之初经历了 经济上、技术上的种种困难,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0年2月发射成 功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同年11月又发射成功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 在60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中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于60年代中期制定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空 间计划。1968年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 、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1971年 3月3日发射成功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向地面发回了各项科学实验数据 ,正常工作了多年。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成了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0 年5月,向南太平洋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取得成功,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 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把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1982年10月 从水下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1984年4月,发射一颗对地静止轨道试 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4月16日卫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 至1985年10月,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 卫星。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 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已用于国内通信广播和电视节目传输,对改善边远地区的通信和广播状 况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航天活动中国已建立了各类人造卫星、 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和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的基地 ,建成了能发射近地卫星和对地静止轨道卫星,拥有光测、遥测和雷达 等多种跟踪测量手段的酒泉和西昌航天器发射场;组成了由控制中心地 面台站和测量船构成的卫星测控网,造就了一支富有经验的航天科学技 术队伍,从而有能力不断开拓航天活动。 10月15日到16日神州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是中国高科技领域继 “两弹一星”之后又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 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
170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