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s826
一、福寿螺简介: 学名:Pomacea canaliculata Spix 英文名:Apple Snail,Golden Apple Snail, Amazonian Snail 中文异名:大瓶螺、苹果螺、雪螺 分类地位:中腹足目 Mesogastropoda 瓶螺科 Ampullariidae 来源: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上世纪80年代初作为高蛋白食物引进我国。 二、福寿螺目前在我国的状况: 福寿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物种,具有抗逆性强、繁殖力高、生长速度快、个体大,上世纪80年代初被引进我国。福寿螺引进我国并在南方地区大量推广养殖后发现,福寿螺口味不佳,肉质较差,市场并不好,而被大量遗弃或逃逸,并很快从农田扩散到天然湿地。福寿螺由于是外来物种,在本地区缺乏有效的竞争物种和天敌,因此在我国一些地区扩散蔓延十分迅速,已成为南方水稻产区的重要外来入侵生物,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鉴于福寿螺造成的生态危害,福寿螺是国家环保总局所列的16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 三、福寿螺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影响 福寿螺繁殖量大,一年可多代繁殖,种群发展极快,能迅速改变栖息地生物环境的面貌,造成其他水生生物种群的快速崩溃,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福寿螺食性较杂,各种植物都能被其取食,尤其对水稻危害极大,啃食水稻根茎造成稻谷大幅度减产,并可刮食藻类,排泄物可污染水体; 福寿螺还是广州管圆线虫、卷棘口吸虫等寄生虫的中间宿主,食用未煮熟的螺肉易感染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四、控制福寿螺危害的方法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如利用鸭群取食消灭幼螺和成螺; 在春秋季产卵高峰期,发动群众摘除卵块,或者放水漫灌,降低卵的孵化率,控制福寿螺种群密度; 利用冬季农闲组织劳力清除水体淤泥,挖除水草,铲除田间杂草等措施灭螺,结合水旱轮作和深翻土地直接杀死成螺; 福寿螺集中发生期,在农田中可施用98%巴丹原粉、5% 可湿性粉剂、5%梅塔小颗粒剂、6%四聚乙醛颗粒剂等化学药剂灭除,防治效果好,对环境生物的影响较小。 五、近期福州市区内河大量出现福寿螺的原因分析 福州市区内河上游有大量的池塘、稻田等福寿螺繁殖栖息地; 由于目前气温较高,福寿螺的处于生长和繁殖的高峰期; 随着内河冲淤工程和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的进行,福州市区部分内河的水质和底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适合福寿螺等有一定耐污能力的物种生存。 六、对内河中大量出现福寿螺我们应注意的事项 利用近期福寿螺大量繁殖季节,组织力量杀灭螺卵; 对内河福寿螺主要来源地,即上游池塘中大量繁殖的福寿螺进行有计划的统一杀灭行动; 在福寿螺卵主要孵化季节适当提高内河水位,使之淹没卵块,降低卵的孵化率; 由于内河水质条件比较复杂和寄生虫等原因,建议市民不要在内河采食福寿螺。 
日前,环保部发布“环保部‘十二五’规划”,其间称,我国已经成为遭到生物入侵严重的国家,有些地区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然而,我国对于生物入侵的现状并不完全了解,相关控制方法也并不健全。我们熟悉的福寿螺、小龙虾等生物,都曾因生物入侵带来威胁。 成功入侵的外来物种对各种环境有较强的忍耐力、繁殖能力和传播能力,能迅速产生大量后代。它们利用多种方式进行传播,建立优良种群,从而挤压本土物种的生存空间,这就可能给本地生态系统平衡带来巨大冲击。 什么是生物入侵,它有哪些危害?是怎样形成的?我国的生物入侵现状如何?曾经造成了哪些危害?防止、治理生物入侵有哪些新方法? 概念解读 什么是物种入侵?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张凤桐介绍,外来生物入侵主要是指外来的或者非本地的物种对农林牧渔业的生产、自然环境、人畜健康造成的危害。严格来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外来物种在自然和半自然的生态系统和生境中建立的种群,改变和危害了本地生物多样性的时候,它就是一个外来入侵种,它造成的危害就是外来生物入侵。 从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危害来说,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造成农林产品、产值和品质的下降,增加了成本。第二,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特别是侵占了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造成本地物种死亡和濒危。第三,对人畜健康和贸易造成影响。 以江苏南京遭受加拿大的“一枝黄花”入侵为例。上世纪,“一枝黄花”作为观赏性植物由北美引入,2000年后开始爆发式蔓延,且通过根系分泌毒素,导致周围其他植物死亡。南京有关部门曾专门发文并组织力量清剿“一枝黄花”,但至今也没能将其彻底剿灭。近十几年来,外来入侵物种在我国数量增加,扩散蔓延的频率加快、范围扩大,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 我们熟知的物种入侵的例子还有水葫芦。它看起来只是一束普通的紫色鲜花,但近几年这种浮生植物已经泛滥成灾,被称为“绿色污染元凶”。在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的一些地区,这种植物堵塞河道,阻断交通,致使大量水生生物因缺氧和阳光不足死亡虽然这种植物对污染水体有一定的降解净化作用,但其过快的繁殖速度还是使其成为最具侵略性和危害性的植物之一。再比如我们为了固河滩,引进了一些大米草,但是它现在疯长,导致滩涂生态失衡、航道淤塞、海洋生物窒息致死,因而被称为“害人草”。现在我们要种海防林和红树林,种不上去,因为大量的草长在那儿,把草割掉,但它很快又长起来了。 一般来说,入侵性强的物种都具有一些相应的特征,例如:繁殖能力强,植物能产生大量的种子,动物则产卵量大或产仔量大,这样不仅提高其后代存活的绝对数量,也提高了其传播的几率,在入侵的第一个阶段就占有了优势。 此外,在外来生物入侵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那就是“时滞”。就是指入侵性外来生物从开始在新的环境里定居到种群开始快速增长和迅速扩大“占领区”之间的时间延迟期(潜伏期)。就是入侵者在最初的时间不会大量繁殖、扩展领域,它们安安静静地在新到达的地方生长。外来生物入侵过程中的时间延滞,或有或无,或短或长,从短短的几年到几十年或上百年,更有甚者可以持续几个世纪。这样就使得外来生物入侵更加难以琢磨,说不定在我们周围默默无闻存在了很长时间的某种什么外来生物会突然爆发性生长,给人类带来许多麻烦。 现状堪忧 我国目前有40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 据报道,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巡视员王衍亮曾表示,我国是遭受外来物种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国家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物安全管理处处长王捷称,最近一次调查统计外来入侵物种有488种,其中植物265种,动物171种,菌类微生物26种。因为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面积外来物种调查,只有大部分地区的调查。有些外来物种我们还不认识,不了解。它还没有爆发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它是不是会成为入侵物种。 据农业部的初步统计,目前我国有40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危及本地物种生存,破坏生态系统,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00亿元。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最具危害性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中,我国有50多种,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有11种,这11种外来入侵物种每年给我国造成大约600亿元的损失。 由于长期以来对外来物种的入侵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系统的调查研究,至今中国仍不能提供较为权威的反映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的目录资料在外来入侵物种中,水葫芦、水花生、紫茎泽兰、大米草、薇甘菊等8种入侵植物给农林业带来了严重危害,而危害最严重的害虫则有14种,包括美国白蛾、松材线虫、马铃薯甲虫等。 除了经济损失外,物种入侵也使得中国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任务更加艰巨。据调查,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公布的100种破坏力最强的外来入侵物种中,约有一半侵入了中国。与此相一致的是在《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有156个均在中国。 破局之道 防治非常困难 资源化或是可行方法 王捷介绍,物种入侵主要是三种途径:一种是人为引进,有意引入;一种是无意引入,常见于旅游者身上沾粘的,传播到另外一个区域落种;还有就是自然传播,像风把种子吹浮。 王捷称,这几年入侵的频率加大,主要是随着经济一体化,交通又非常便利,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物种的迁移比以往要快得多。入侵物种主要靠人类迁移,人类带来的传播要远大于自然的传播。这里有无意识也有有意识的。王捷举例称,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之前,最头疼的就是美国白蛾。这种昆虫如果不把它消灭,会影响运动员发挥,因为它有驱光性,当时美国白蛾也是泛滥成灾,这个物种就是无意引入的,通过包装材料,以虫卵带进国内的。 在治理外来物种入侵的方法中,资源化是目前国内专家比较推崇的一条途径。所谓资源化,就是把这些物种变成资源。王捷称,如果能资源化就没有太大的问题。在这个治理的过程中,也必须随时注意这个方面。 对此,王捷举了福寿螺的例子。福寿螺本是引进养殖,供人们食用的,但由于管理不善,给农田、水稻等带来了损害。近年来,有学者利用福寿螺食性杂、摄食各种植物的特性,提取并研究其消化酶,因其来源简单,非常适合工业化生产设备纤维素酶制品。云南等省份利用福寿螺作饲料,制成福寿螺粉,完全可以代替鱼粉作水产饲料的蛋白源。王捷说:“所以要利用在于它本身经济价值,关键要能利用好。所以如果从经济利用这方面突破,如果能利用,对人就有价值,防治就比较方便。” 但是,并非每个入侵物种的资源化都能这般顺利。云南滇池圈养水葫芦望改善水质,但效果未知。查阅云南省政府公开信息不难看到,2009年初云南政府对于水葫芦的态度还是要求“持之以恒”地做好打捞工作。而5个月后,当地对于水葫芦的态度已经出现较大转变,在滇池南岸的白山湾开始了水葫芦种养基地,与江苏省农科院合作试验项目利用水葫芦治理滇池,模式获得成功后,将在滇池水域进行大规模推广。“在滇池种植水葫芦,设想很好,但实际效果还值得商榷。”云南省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那中元说,之所以在滇池种植,主要还是因为在所有水生植物中,水葫芦是吸收氮、磷效率最高的植物修改下完事 交作业吧
这里有两篇文章是讲述广州的生物入侵问题的:修改一些可以作为一篇400字的科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