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26

手机用户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阅读的意义论文2000字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南山一月

已采纳
这个你想,我们也可以考虑更周全的确

阅读的意义论文2000字

307 评论(14)

SarahNo1

00字的关于读书的论文多少字 原创的 可以的
239 评论(8)

dyy_1730

从《读书杂志》看社会史论战(2)历史论文论文四 《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专辑的热闹场面由朱、陶二人的书信往来,社会史论战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先是1931年5月1日,《读书杂志》第1卷第2期出版,陶希圣派的朱伯康发表了《中国社会之分析》一文。朱伯康(1907-) ,浙江温岭人,时为上海劳动大学经济系四年级学生,后留学德国,解放后任复旦大学经济系教授。朱伯康首先提出了一个五阶段的社会形态连接公式。他说:“一切正常的社会,其发展的阶段恒是这样进行的:原始共产社会,古代奴隶社会,中世封建社会,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将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社会底发展,也大致不外如此。”这段话非常值得关注。首先,它与斯大林后来所钦定的“五形态说”是一致的。其次,他是在肯定历史发展规律的普遍性的前提下来阐述中国问题的。再次,就当时的论述看,明确提出的五形态的论调,在《新思潮》派之外,并不多见,因而朱伯康的这段话显得特别突出,不失为社会史论战众多文字中简洁而有力的论断。从消极的角度看,后来五形态说成为一统天下的基本教条,朱伯康也算是前驱先路的人物之一了。但是,朱伯康并不认为当时的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他认为,中国社会的特质是各种异质的东西混杂在一起:自然经济、商品经济、金融资本杂然并存,政治上武力割据而又含有封建意味,官僚主义的士大夫身分与相纠葛,宗法势力支配下的家族制度广泛存在。这些特质混杂在一起,就使得中国社会成为了一个“殖民地化过程中之前期资本社会”。这是典型的陶希圣派观点。这个观点包含两个要件:一个是“殖民地化”,对应的是“帝国主义”;一个是“前期资本主义”,对应的是“封建势力”。从第一个要件看,“帝国主义是中国经济上最优势的统治者!在帝国主义的重重束缚与压迫之下,中国的民族工业是没有法子可以兴盛的,没有法子可以独立发展的,只有在不独立的、走向殖民地的条件下才有发展的可能!如果殖民地经济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帝国主义便失去了商品市场与原料的供给,便是帝国主义经济基础的根本动摇。”就是说,“殖民地化”是帝国主义统治压迫的结果,同时又是摆脱这种统治和压迫的前提条件。从第二个要件看,“前期资本主义”之所以成其为“前期”,就是因为伴随着残余的封建势力。这两股对抗的势力胶着在一起,便使得社会成为一种过渡的形态。因此,残余封建势力的挣扎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猛进,便构成了中国社会的两个特点。由这两个特点,便很自然地引申出了中国革命的任务,即“中国的革命,根本是反帝国主义,是民族主义的民族革命。同时,中国的革命又必须是反封建的。反封建的革命,必须在民权主义领导之下方能实现。然而,革命的真正目的,在于根本推翻经济的组织,即改变经济基础,所以中国的革命,又必须在民生主义实现以后,方能收最后的成功。因此,中国革命实在是三者民族、民权、民生相连环的国民革命。其目的,在于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以求实现国际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的平等。这个革命责任的领导者不消说是中国国民党。”很显然,这是地道的国民党左派的立场和观点。这一主张,正是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所要达致的革命目标,也是那个时期国共两党至少在台面上的共识。大革命失败后,朱伯康还在坚持那时候的主张,并试图作出理论阐述,为之提供理论依据。就时间上看,这是一种迟到的理论。从渊源上看,可以看出陶希圣一系实渊源于国民党左派,而非右翼。从与中共的主张做比较的角度看,它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主张还是颇有契合之处的。朱其华与陶希圣的书信往来以及朱伯康文章的发表,还是社会史论战的大幕拉开。真正将论战展开并推向高潮的,是《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专辑的出版。
324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