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关于后勤方面的论文选题意义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13

云儿和花1989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后勤方面的论文选题意义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xuwei0111

已采纳
军事论坛:履行我军历史使命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筹划“十一五”和未来军队后勤建设的蓝图,必须以保障我军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为牵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速推动传统后勤向现代后勤的过渡。因此,筹划现代后勤建设,应当以我军后勤发展的历史进程为线索,以后勤现代化为重心,明确提出现阶段后勤建设的发展目标。应该说,我军后勤建设经过若干年的打基础阶段,目前已经出现了整体跃升的机遇和条件。抓住机遇,努力实现后勤建设向现代化的全面跨越,是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后勤建设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当前,我军开始了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新征程,我军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式发展进入了重要阶段,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抓住机遇,不辱使命,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是保障履行胡主席关于“三个提供,一个发挥”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我军后勤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选择,是促进我军由传统后勤向现代后勤迈进的行动纲领。前不久召开的全军后勤工作会议提出:“要确保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取得实质性进展。” 描绘军队后勤建设与发展蓝图,必须着眼于国家和军队建设全局。胡主席对国防和军队建设重大问题作出的新判断、新概括、新定位,为我军后勤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是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新世纪新阶段,胡主席提出了“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履行新的历史使命,我军建设需要有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需要我们从党和国家建设的全局,以及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高起点上,谋划军队信息化建设,提高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能力。既要维护传统的国家领土、领海和领空权益,又要维护海洋、太空和电磁领域的安全;既要应对攻城掠地的传统战争威胁,又要应对各种危机等非传统战争威胁;既要捍卫国家生存利益,又要捍卫国家发展利益;既要维护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又要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挥积极作用。 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要求加快由传统后勤向现代后勤的转变。我军后勤处在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起始阶段,传统因素较多,现代因素不足,在保障理论、体制、方式和手段等方面,与时代发展形成明显落差,与履行我军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要求不相适应。比如:以陆军为主导的传统保障体制,不适应海、空、天、电安全职能的需要;相对封闭的保障方式,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以机械化、半机械化为主的保障手段,不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求;侧重经验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不适应现代军事管理革命发展的需要。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是保障我军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战略需求。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要求后勤建设必须全面发展。我军历史使命着眼于军队建设的科学发展,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需要建设什么样军队后勤、怎样建设军队后勤的根本问题。近些年来,我军后勤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后勤建设还存在不全面、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改革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为主线,理清发展思路,从更高起点上筹划后勤发展目标,促进后勤建设不断发展。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要求后勤建设必须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人类战争形态经历了由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正向信息化战争演进和发展,后勤建设在不同时期分别呈现出传统形态、现代形态、未来形态的鲜明特征。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着眼后勤建设发展历史的基本规律,对我军后勤目前的历史阶段与形态作出准确定位,提出了现代后勤信息化阶段性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途径,是推进我军由传统后勤走向未来后勤的桥梁和纽带,反映了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对军事斗争后勤准备的最紧迫要求。当今新一轮军事变革,正在加快推进世界各国军队全面转型进程,其中对传统后勤进行“脱胎换骨”改造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能否在这场改造中争取主动,夺占先机,将成为新一轮军事竞争的重要标志。必须依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支撑,加快后勤转型步伐,才能把我军后勤现代化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之中。

关于后勤方面的论文选题意义

340 评论(8)

小爱吵吵

(1)后勤的起源和基本含义“后勤”,是后方勤务的简称。它产生于军队,是一个军事概念和军事术语。现在,“后勤”一词的涵义逐步扩大,并已被民间广泛使用,“机关后勤”、“学校后勤”、“科研后勤”等的提法纷纷出现。后勤已成为服务性部门和工作的代用语。后勤的产生来源于战争,其后随着军事理论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后勤”一词的使用已从军队扩展到机关、学校、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等各种社会组织。现在讲“后勤”,一般是指一个组织正常有效地运转所必需的各种财务供给保障和生活服务及其管理等工作,故也叫“后勤”工作。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的性质、任务和活动方式不同,其后勤工作的内容、范围和特点也不相同。从实质上讲,后勤工作是一种为组织提供各种服务和保障的辅助性工作,其基本职能是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方面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因此它是任何组织都不可缺少的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  (2)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含义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提出: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1999年6月15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朱镕基总理又提出了“要把后勤从学校剥离出来,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明确指出“加速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精简分流富余人员。”“争取3-5年内大部分地区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从此,后勤社会化成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由政府引导、社会承担为主,适合高校办学需要的法人化、市场化后勤服务体系。这个含义包含四层意思,一是高校后勤应当进市场,使市场而不是行政计划成为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使高校后勤服务体系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高校后勤社会化应由政府引导、社会承担为主。政府引导起宏观调控和扶持作用,社会承担主要是剥离学校办社会的职能,把高校后勤这一经济属性较强的行业回归社会,恢复其商品的属性和职能,从而为高等教育的发展甩开包袱。三是社会化的高校后勤必需满足高校办学需要,这就是在具有第三产业“服务”的本质职能的同时,必须将“育人”纳入它的本质职能之中,否则高校后勤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四是社会化、市场化的高校后勤的组织形式是企业法人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大意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增强我国高校的办学活力;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高校后勤领域里的体现。我国高校原有的后勤体制,是历史形成的,是计划经济的必然结果。过去高校长期由“学校办社会”,高校教职工中约有1/5是后勤职工,教职工住房与学生宿舍、食堂及其它生活设施占学校总建筑面积一半左右。按照旧的模式,每扩招一个大学生,国家就需投入5万元左右。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这种后勤机制,不仅使高校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也是高校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将促进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模式的转变,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高等教育发展了,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必然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高校后勤设施建设,又会增加投资、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创造就业机会,具有很强的带动辐射效应,有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高校后勤社会化彻底打破了落后后勤模式所形成的体制性障碍,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办学模式的转变,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要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减轻学校和学生个人负担;有利于降低服务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办学活力;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学校的稳定。
359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