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一草89
一篇论文你才悬赏20,难怪没人写 
人生要读好三本大书。第一本大书是无字之书,读无字之书让我们更智慧。无字之书,就是生活本身这本大书。谁读好生活这本大书,谁就会变得日益聪明智慧起来,反之就会脑子越来越不灵敏,越来越麻木,越来越呆,越来越笨。人的大脑发育,人的大脑运动,是离不开生活之树的润泽和养护的。这里,生活实践既能满足大脑运动的有氧需求,也能提供更加丰富的大脑发育和运动的刺激。同时,生活实践之于大脑运动的结果,最终体现为大脑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体验、认知,这些又都转化为大脑的灵性。因此,在生活实践面前,在生活实践的挑战之中,脑子会越用越灵,越用越聪明。第二本大书是有字之书,读有字之书,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有字之书,就是人类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人类社会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今天,我们的高中生读书不少,但我们读的书通常是教科书、考试书、作业书,唯独缺乏经典。为什么我们要阅读经典?——因为我们是人类,而人类之所以为人类是因为我们明白生活的意义。正如黑塞所言“阅读经典使我们得以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这,归根到底是一切生活所赋予的意义。”是的,人生正是因为有了经典这本有字之书才显得更有意义。第三本大书是心灵之书,读好心灵之书,让人生更加从容淡定。读好心灵之书,就是每个人要读懂自己,读好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儒家文化历来强调一个人要“内省”; 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要“求诸己”。可是,我们今天的我们似乎天天忙得不可开交,忙得没有心情、没有时间停下来脚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看看自己留下的脚印,甚至忘却了是非黑白……学而不思则惘,一个人要有思有行,才能走得远,走得好!三本大书是人生的三重境界,值得我们为之付出一生的努力,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岂能尽如人意?但求问心无愧。阿甘读不懂有字之书,但他读懂了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其成就照样令我等仰望;而秦桧、清精卫之流熟读圣贤之书、无字之书,唯独不读心灵之书,其辱人贱行令后人蒙羞…是的,我们不是圣贤,我们难以遍读人生的三本大书,如果一定要作出选择,我情愿苦读人生的最后一本大书——心灵之书。
有字之书,很好理解。就是我们日常所见的各类书籍。它是人类过去的精神生活的留存——含括智慧和愚昧;无字之书,也比较好理解,一般来说它指的是我们所面对的纷繁复杂的当下社会。心灵之书呢,也好理解,它就是要求我们在人生过程中的“心灵成长”和“内心关照”,也就是和“头顶上的星空”相对应的“内心的律令”——自我的道德诉求。把握好题旨,写起来就不太会跑题。其次,这个题目比较有思辩性。它暗含着要对这“三本书”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最终要落实在“心灵之书”上来。因为无论是有字之书,还是无字之书,最终都是要完成“心灵之书”,也就是“自我成长”。再则,阅读广泛、思维活跃的学生,还可以联系到《西游记》中师徒四人最后在灵山取“有字真经”和“无字真经”的故事,来展示自己的阅读和思考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