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80

limin98980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与世界论文摘要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晓晓@@

已采纳
谈一谈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一种民族精神的先进与落后,要看它能不能适应时代潮流,能不能跟进历史潮流。古代世界曾经产生过20多个不同的文明,但大部分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文明或者说民族精神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不得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我们的民族精神。现阶段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爱国主义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木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的斗争,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为光明的新中国。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献身于促进视同统一的事业。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的精辟概括。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一种集中体现。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一个人没有精神不行,一个民族没有精神更不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开始一次次地面临着世界列强的欺辱,但我们从来都没有放弃抗争,并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回顾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就会发现,我们之所以能最终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能自信地挺起我们的脊梁,就是因为我们有伟大民族精神的坚强支撑。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历过许多大风大浪,遇到过无数艰难险阻。正是凭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依靠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熔铸而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得以经受住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一直保持坚强的团结和旺盛的生机。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而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俞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从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孙中山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到邓小平的肺腑之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每一个中国人成就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 从历史中看爱国主义是永恒主题。历史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源泉,历史知识本身就充满爱国主义的内容。懂得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就会由衷地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每一个时期都涌现出许多光辉灿烂的文化。商朝的青铜制造和青铜艺术以及天文历法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秦朝的兵马俑和万里长城,汉朝的造纸术、勾股定理、张衡的地动仪、华佗的“麻沸散”,隋唐时期赵春的赵州桥、《唐本草》,宋元时期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无不是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尤其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标志——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表明了中华民族以自己的智慧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的培根说:“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项发明已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况”。马克思也说:“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四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通过对这些优秀科技文化的了解,激发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感和时代的紧迫感。 中华民族不但以勤劳、智慧著称于世,而且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这体现在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国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爱国事业,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光辉灿烂的篇章。民族英雄戚继光领导戚家军抗击倭寇、郑成功勇逐荷兰殖民者光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军勇破洋枪队、邓世昌勇撞日军旗舰、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狼牙山五壮士抗击日军等事迹,反映了中华民族富于反抗、追求民主自由的爱国主义传统。在近代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中,为祖国的兴盛和进步,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各个少数民族积极学习中原先进的封建文化,加速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中原汉族政权也积极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我国历史上不仅有汉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也出现过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各民族之间虽然有战有和,但和平是主流,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战争是支流,是短暂的。 虽然历史上的反动统治者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罪行,从清政府到北洋军阀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反动统治者为保住自身的反动统治,不惜出卖民族利益、国家主权,与外国侵略者相勾结,共同镇压人民群众的爱国运动。但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强大力量下,他们永远无法得逞。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这不仅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判断是非的政治原则,分清善恶的道德标准,而且已经成为我们宝贵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需要广泛深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使爱国主义教育成为社会的主旋律。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要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基础性工程。而爱国主义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而现在在校学习的学生再经过十年八年即将走上社会,他们是新世纪的主角,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将由他们去绘制,变成为现实。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爱国感情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未来公民的爱国之心,立国之志和报国之举,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并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这对于培养青少年具有爱国的情感、志向和报效祖国的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提高中国民族的素质,增强全体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精神,这样才能推动全体人民奋发前进的,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和建设过程中,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如: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现象,而有的人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都不成熟,极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一部分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让我们回想一下吧,范仲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些反映了古代仁人志士的救国救民的思想,所以“人的本性不是自私的”。 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要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需要随时代而不断丰富、发展。“要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要丰富和发展伟大的民族精神。”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与光明的前景,集中体现着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四十多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使我国改变了民生凋蔽、满目疮痍的面貌,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国家。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今天,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都越来越自觉地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已经和正在为祖国的统一和强盛做出贡献,而且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社会主义的朋友。为了促进国家统一大业,我们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我们并不要求所有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赞同大陆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要他们赞同“一国两制”,我们就要同他们加强团结。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人民民主即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上也是统一的。世界上只有具体的、相对的民主,没有抽象的、绝对的民主。民主属于上层建筑。实行什么样的民主,取决于国家和社会制度的性质。社会主义民主同资本主义民主有者根本区别。民主建设是一个过程,它的发展程度,又同一定的经济文化状况相关联。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为争取人民民主而斗争。现在,我们仍然在为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进行不懈的努力。在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建设和管理自己的国家,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内容。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爱国主义的重要体现。 在当代,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通过和平演变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剥夺我国人民主宰自己国家命运的权利,使中国变成西方大国的附庸。如果失去了国家主权、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也就失去了人民民主,并且从根本上失去了人权。所以我们要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要勇于同破坏国家统一、损害民族团结、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要自觉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学习,辛勤工作,促进安定团结,促进建设和改革,将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此外,我们所提倡的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一叶障目而不见真理。高烧导致的狂热,爱国外衣下的狂热,不比那些地震或者海难更可怕?拒绝日本人入内是爱国吗?不吃麦当劳是爱国吗?仅仅因为去了靖国神社,姜文就被不问青红皂白地指斥为汉奸,一篇篇的讨伐檄文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向他飞来,漫天的唾沫背后,似乎一切关于靖国神社的行为都意味着与日本军国主义亡魂的纠缠。当爱国以如此敏感和狭隘的方式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究竟应该庆幸还是悲哀?居心叵测的推断,无聊的口舌之争,又让我们在多大意义上接近爱国的精神内涵?还有,赵薇不认识日本军旗图案,伏明霞不知道卢沟桥为何物,在慨叹名人明星们对常识的无知的同时,更多的人举起了板砖,甚至还有粪便。那些过激的言论和行为因为打着“爱国”的旗号而分外冠冕堂皇,似乎只有从这些“不爱国”的名人们的身上践踏而过,才能证实自己更加爱国。 爱国本来无错,但是当人们把爱国当作一场时髦的运动,随便找个靶子吐口水的时候,严肃的热情就异化为滑稽的狂热,爱国就在无聊的炒作中病变了。 爱国从来需要的就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不是口号和空谈。从自身作起,从细节作起,也许是爱国主义的最好体现。爱国需要万众一心的凝聚力,需要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一片废墟的日本国土,多少年的苦心经营,多少年的努力奋进和踏踏实实的激情,成就今天的强大?又是多少中国人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才将浊浪滔天的洪魔击退,保住了长江大堤的安全?“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正在走向复兴的中华民族,其前途和命运已经史无前例地融入了世界的格局。面对百年以来沉重的历史负荷和千年际遇,冷静、团结、开放和自尊成为我们爱国必须的心态。惟有如此,那些爱国病才可以得到根治,才可以永远地尘封在记忆当中! 这些年来党和国家在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在是我国历史上人民群众精神最为饱满、最为自信的时期。综合的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现阶段有其新的作用,体现。她将大大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作为一个十三亿多人的大国,中国需要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内容超越党派,超越阶层,是整个民族的共识。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发展,影响深远。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与世界论文摘要

237 评论(9)

zhouxiao22

任何一个民族要在世界民族之林立足、生存和发展,都必须“反思”自 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了解自己的历史和现 实,并预见自己的未来。事实上,世界上哪一个民族不在津津有味地谈论自 己的历史和业绩呢,这无疑具有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提高向 心力、凝聚力的意义。当然,通过审视的目光,在一定的参照系内完成自我 价值观照,有时也会有阴影掠过,甚至于这种反思有时是“苦涩”的。这或许会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调动民族振兴、自强自立的热情;焕发历史责任 感、使命感等等。一个民族对自我的反思不仅有一个立场、方法问题,评价的客观性问题,还有一个自觉程度问题,现实地说,个体自我意识和民族意 识处于蒙昧状态的“自在的生存者”是大有人在的。从前者而言,人们有时 要借助于“他山石”,问询于“旁观者”;从后者来说,人们感觉到宣传和 教育的必要。其实这两个问题并不是孤立的,人们能够找到一条一箭双雕的 途径。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的伟大民族,而且有着众 多的人口,广阔的生活疆域,这客观上已经决定了其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 位。但一个民族的强弱兴衰不是亘古不变的,其在民族之林中的地位也主要 不是由人口多少、地域广狭所决定。人类文明的发展,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 一幅波澜壮阔、跌宕回旋的场景。各民族都在斗争中前进,在 曲折中求发展。 我们注意到,古代欧洲文化尽管大大落后于中国文化,可是到了近现代他们 却追上来了;以四大发明著称的文明古国,在近现代却落伍了。从某种意义 上说,落伍并不可怕,关键是落伍后有没有勇气追上去;而且,是否意识到 自己已经落伍,也许是更重要的。人们不会忘记,在中国近代史上,那些曾 在京城皇宫里统治着事实上已经落后了、但仍以东方大国自居的国家的统治 者。利玛窦曾不无讽刺地说:他们“把所有的外国人都看作没有知识的野蛮人,并且就用这样的词句来称呼他们。他们甚至不屑从外国人的书里学习任 何东西,因为他们相信只有他们自己才有真正的科学和知识。如果他们偶尔 在他们的著述中有提到外国人的地方,他们也会把他们当作好象不容置疑地 和森林与原野里的野兽差不多。”11793 年,大清乾隆皇帝给英王乔治三世的 一封信中这样说道:“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向化,特遣使恭赍表章,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无贵重。尔国王此次赍进各物,念其 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而,诚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在 这封信交出以后的 100 年里,乾隆那里的人民的骄傲就受到了一系列失败的 挫折。”与此相反的另一种极端化的表现是:当代有的人习惯于割断历史来看世界,好象中国什么都不好,连月亮也不如外国的圆,甚至觉得中国人天 生就不行,当一个炎黄子孙都觉得丢人,比外国人矮半截。即如在 80 年代中期我国兴起的“文化热”中,即有以“四大发明”、“历史悠久”自矜的传统式颂歌;亦有对传统文化,国民性之消极面的审视与批判。多数论者是从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中华民族的动机出发的,可是,也有妄自菲薄、危言耸 听者。如此看来,一个民族,能否正确地估计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确实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人们的自我反思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片面性。 积近代以来的经验,人们注意到了“开眼看世界”的重要性。一方面,以对方为参照系来反观自身;另一方面,需要听听来自域外关于中华文明、中华 民族的声音。古老的中华帝国,有着悠久历史而又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早就是世界 各国注意的目标了。许多世纪以来,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目光,出于不同的动 机和目的,审视这个颇具神秘色彩的国度,继之以七嘴八舌、评头论足。其 间褒贬不一,良莠杂陈,并留下了许多文章书藉。看看外国人是如何认识和 评价中华民族的,难道不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吗?尤其是那些不同时代不 同民族的知名人士,他们以其渊博的知识、敏锐的目光、独特的视角,在对 我们中华民族及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作出的评价对我们 尤为珍贵。而一些对中国、对中华民族持敌对态度的人,对中华民族竭尽侮 蔑之能事的人,在客观的事实面前,也不得不讲一两句真话,这些“不得己 而言之”的评价,也是我们不应忽视的。至于物化文化的外传,实用技艺流 入异国他乡,思想理论、文艺作品在海外出版发行,与异质性文化发生直接 的撞击,则更具有比较的意义,反响也尤为强烈。还有远足外洋的华人知识分子、亦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现。凡此种种,为我们提供了洋洋大观的“兼 听”之材。由于人们立场不同,看问题的方法各异,以及对中国和中华民族了解程度的不同,因此,有些外国人对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评价是存在偏执、 枉断、失之偏颇之处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那些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 溯远追昔,我们为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而骄傲;放眼全球,我们为坐失 良机造成的现实的差距而痛心。我们不会忘记,“东亚病夫”的贬称,“华 人与狗不能入内”的牌子,还有倒在南京血泊中的 30 万同胞;我们更应看到,40 年来,中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已经缩短了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但由于旧中国底子太薄、基础太差、人口太多,再加上我们工作中的失误耽误了时间,我们今天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相当大,尤其是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严酷的现实。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中华民族尤应提 高自信心,坚定自立自强的信念。抓住机遇,迎头赶上。我们相信,一个伟大的、冷静的、成熟的民族不会被来自异域的那些充满友谊和热情的话语所陶醉,而会对那些关切、同情、期望的话语加以必要 的重视;不会被近现代的耻辱和落伍所压倒,而会振奋精神,图强自立,再 展东方巨龙的雄姿!
277 评论(8)

yichen37icd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对中国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中华文化圈、儒家文化圈,这一地区除了中国,还包括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地。中华文化也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以及科举制度、四大发明、航海造船等等,是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文化开放不可避免。以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这既为我们更好地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推动我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我们面临国际文化竞争和思想文化渗透的巨大压力。面对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确立并发挥我们的文化优势,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一致的文化实力和文化影响力,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文化竞争力,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就要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能为外国受众接受的文化产品和知名品牌。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资源。但是,文化资源的优势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文化竞争的优势。民族文化的竞争力,既建立在丰厚的文化底蕴之上,更在于结合时代要求,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和深刻内涵,不断加以创新,推出更多富有民族特色、富有时代色彩的文化产品,打造民族文化品牌。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运用产业的方式使传统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要借助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瑰宝,更好地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要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对我国文化了解和需求的不同特点,研究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和接受方式,有针对性地推出文化特色鲜明、受外国人欢迎的中国文化产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尽快扭转在国际贸易中我国文化产品严重逆差的状况。
343 评论(8)

kobehamama

经济全球化时代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当今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最显著的背景是经济全球化,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内外压力和忧患。因此,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以一种全新的观念和思维去思考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不断创新和拓展爱国主义内容,切实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 一、经济全球化对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和挑战 “地球村”意识淡化了学生的民族国家观念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商品、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商品的运动、资本的流动、信息技术、跨国公司等因素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挑战了国家主权,传统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同时,由经济全球化而发展起来的通信、传媒、科技和文化传播的全球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大肆鼓吹“民族国家过时论”、“国家主权过时论”“人权高于主权”。当代学生主体意识强,思维活跃,喜欢用自己的观点衡量是非,对新思潮、新理论抱有浓厚兴趣,特别容易为这些所谓的新观念、新思潮所吸引,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他们的民族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理性精神的弱化对爱国主义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强势文化输出必然带来西方价值观念,西方发达国家竭力宣扬腐朽的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宣扬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受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人权,认为人生如梦,应及时行乐,忽视、贬低甚至无视社会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同时信息技术、互联网络的高度发展,人类逐渐陷入网络化的社会生活中,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下随波逐流,每个人都成了网络之上的“结”,一些人无法对周围的环境和自身的价值作科学和理性的思考,追逐感官愉悦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他们的信仰。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爱国主义的冲击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过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而经济全球化浪潮又给其提供了可乘之机,它们运用高科技传媒手段,以各种商业文化、影视文学或互联网络为载体,通过各种渠道,输出西方的民主政治、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不断鼓吹“政治多元化、经济私有化、军队非党化、领土分治化、生活西方化”。这种以“西化”、“分化”为目的的异质思想文化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我国政治安全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经济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创新 民族国家意识与全球意识的统一 经济全球化使各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日益增加,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交互重合的状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意识和全球意识是统一的。但是,经济全球化并不等于世界经济、政治及意识形态的一体化,相反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矛盾冲突更加尖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各种手段和方式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输出西方的民主政治、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大肆宣扬“民族国家过时论”、“国家主权过时论”“人权高于主权”,并把发展中国家倡导的爱国主义讥讽为“极端民族主义”。其实质就是要淡化国家主权的神圣性,淡化人们的民族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为资本在全球扩张扫除障碍,为在全球推广西方政治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制造舆论,为在全球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利益服务。因此,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并没有成为“地球村”,人们也未成为没有国籍的“世界公民”,相反,各国在国家利益、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道德文化以及价值观等问题上矛盾冲突更加尖锐。所以,经济全球化条件形势下,讲爱国主义是必要的。总之,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人民尤其是当代学生,既要具有全球意识,更要具有民族国家意识。 个体发展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个性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它摆脱了人身依附条件下只有义务而无权利的“臣民”时代,走入了“公民”社会。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最优化配置,寻求最大的市场,以获得最丰厚的经济利益。人们这种逐利行为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衍生出种种罪恶:贪污腐败,损人利己,诚信危机等等,物质世界的增殖与精神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人也要去寻求机遇,开发潜能、发挥才智,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人们的这种自我中心意识弱化了民族责任意识。目前很多学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个人成功的标准,国家、民族意识淡薄,只知索取,不知奉献,缺乏对国家对民族起码的责任感。事实上,国家的发展与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不可分割的。爱国主义教育要与学生的个人发展相结合。只有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前途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振兴中华是每个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爱国主义与忧患意识的统一 经济全球化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进行的,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由于对国际惯例和“游戏规则”缺乏适应性与应变能力,又因社会制度的不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中国加入WTO后,西方国家对我国加紧推行“西化”、“分化”战略,利用一切机会,通过贸易、投资、旅游以及信息战等途径和手段,在政治、宗教、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活动。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正面临比20世纪90年代更为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安全环境。严峻的国际局势和安全环境,决不允许我们淡化民族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如果学生缺乏忧患意识,未来的结局一定是可悲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将忧患意识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才能使当代学生认清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形势和地位,增强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强烈的民族复兴情感,自觉地把自己的学习、工作、活动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宏伟大业联系起来,真正地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具体行动。 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统一 民族文化是民族、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民族文化的生存状态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还蕴涵着它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各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成败得失与其民族文化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教育更凸显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经济全球化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如英语的普遍使用,使人们习惯于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思考问题;部分学生崇尚西方文化,认为只有现代西方文明才是先进的文明,代表着人类发展的方向,而中国传统文化是过时的,落后于时代要求的,对西方文化趋之若骛,民族虚无主义心态严重。我国是在生产力总体水平处于落后状态下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对于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要把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着力培养当代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是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学校要充分发挥作为先进文化主要阵地的作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以文艺精品感染学生,以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充实学生,以自然科学的有效资源教育学生,使学生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要教育学生以宽容、自信的态度对待外国文化。学校应通过开设西方文化、西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的相关课程,介绍西方文化的基本知识,使学生理性地对待西方文化,区分西方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真正地借鉴、吸收其中的科学成分。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立在先进文化基础上的国家利益得以实现,才能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 热爱社会主义是当代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美德以求得祖国的自强和日益昌盛;社会主义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目的是为了国富民强,让人民过上富足生活,二者殊途同归,本质一致,热爱社会主义是当代爱国主义的应有之义。有人囿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眼前的繁荣,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终极的社会制度,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将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其实,这是一种政治上的短见。一种存在着自身不可克服的对抗性矛盾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一种不断地制造着危机、冲突和灾难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一种以攫取财富为唯一目标的唯利是图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一种把少数人和少数国家的富裕发达建立在大多数人和大多数国家的贫困落后之上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一种在生产着财富的同时也生产着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是注定没有前途的。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要振兴中华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经济全球化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进行,走资本主义道路,依附于西方经济不仅不会真正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反而会使我国丧失自主发展的条件和可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对西方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最有力挑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因此,学校要把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坚定当代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318 评论(9)

相关问答